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忽必烈

忽必烈

忽必烈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7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7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438种,包括西藏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部蒙古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忽必烈的相关文献由68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庆英、李逸友、佚名等。

忽必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7 占比:99.6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8%

总计:790篇

忽必烈—发文趋势图

忽必烈

-研究学者

  • 陈庆英
  • 李逸友
  • 佚名
  • 傲日格勒
  • 吴淡如
  • 小馋
  • 李治安
  • 禾青
  • 萨苏
  • 任崇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首阳
    • 摘要: “就算这东西真能治病,我也绝不用权奸送来的玩意救自己的命!”说出这番慷慨陈词的人,是躺在病榻上的中书平章政事廉希宪。身为忽必烈倚重的宰相,他一生病便得到了御医诊视的荣耀。然而,御医开出的药方,需要用到“时最艰得”的砂糖。廉希宪的弟弟去以敛财著称的宠臣阿合马府上求情,并将2斤砂糖带来,却好心办了坏事。
    • 李小妮
    • 摘要: 从忽必烈即汗位再到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的领土不断扩张,国家趋于稳定,站赤的设置也随着国家的统一遍布全国,并且数量持续增加。元世祖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全国各地遍设站赤,加强对站赤的管理,严格规范经过站赤使臣的行为,使站赤在信息传递、人员往来、物资递运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发挥。元世祖统治时期站赤的设置,不但奠定了元朝的驿路交通体系,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实现了元政权在汉地统治的进一步延伸。
    • 欧阳小抒; 王丹妮
    • 摘要: 下村位于玉溪市通海县兴蒙乡东北部。760多年前,从北方草原迁徙至此的蒙古族群体在杞麓湖畔扎下恨,先后经历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历史变迁,如今,这个古老的村子通过文旅融合,打造出一个颇具蒙古族风情的特色村落,激发出发展新活力。紧扣特色寻路子“南陲开边苦,滇域埋忠骨,驰骋七百载,北眷草原土。”这是兴蒙乡一座纪念碑上所刻的碑文,讲述了1253年随忽必烈大军平云南大理国后,镇守曲陀关而落籍通海的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 邓文涛
    • 摘要: 忽必烈在建立大元王朝之后,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为核心,遵循农牧经济并举、农桑为本、科技兴农和依法治农的发展思路,成功地实现了从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思维转变,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至元之治”。
    • 杜寒风
    • 摘要: 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一诗,选择历史人物忽必烈汗作为诗的题目,是有明确的意识导向的,他对忽必烈是敬畏的。诗句内的忽必烈的形象书写,引起人们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作品中的“他”是指诗人受到别人作品影响创作出来的“国王”形象。这样的“国王”形象,不应是指某个具体的“国王”,而是指代“国王”形象类别。对于国内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相关问题,本文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 郭晔旻
    • 摘要: 马可·波罗虽然在中国享受荣华富贵,但客居异国时间一长,难免滋生思乡之情。至元二十七年(1290)左右,他终于得到忽必烈允许归国。这位中世纪著名旅行家就此结束了他的东方之……
    • 罗成成
    • 摘要: 忽必烈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天下一家”、迁都及汉化等思想组成。忽必烈民族关系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既受到其祖宗方面的影响,也和当时的现实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其儒臣的影响。忽必烈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对蒙元政权巩固、缓和民族矛盾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产生一定作用:一是其大一统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提供基础,二是迁都大都对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保障,三是其民族关系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凝聚力。
    • 李银奇
    • 摘要: “金令司天、钱神卓地”,对商人而言,金钱是永远的上帝,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因此,在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充斥着对忽必烈大汗豪华排场的艳羡、元帝国丰富物产的惊叹。他也从不吝惜笔墨,对水运枢纽大运河、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等贸易要道进行事无巨细的描写。
    • 刘嘉伟
    • 摘要: 有元一代,有几次文人向政治中心的大聚集。每一次聚集,都可以看作是元代文学发展史的重要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第一次,即忽必烈以太弟之尊开府金莲川(这里后来成为元朝的上都),招纳了大批幕府文人。据《元史》记载:“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北中国的大批精英汇聚于此,有的留在幕府,有的在幕府中过渡后被派往各地治理地方。
    • 杜改俊
    • 摘要: 元世祖潜邸时的幕府中,“晋籍”幕僚成员占了较大数量。通过史料、地方志及今人研究成果对“晋籍”的19位幕僚成员入幕的途径及在潜邸时、元初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一一加以考证。元世祖潜邸时的用人,以元宪宗继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晋籍”幕僚成员在前期阶段入幕者共8位:印简、赵璧、许国祯、许扆、张易、张德辉、魏璠、魏祥卿。他们的言行、思想对元世祖影响很大,可视为潜邸幕僚集团的先驱者。后期入幕者共11位:谢仲温、宋衜、周惠、李俊民、姚天福、郝经、宋子贞、杜思敬、崔斌、高觽、郑鼎,他们或为文臣或是武将,在世祖继位及元朝建国事业的各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探讨“晋籍”幕僚成员入潜邸为幕较多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地理之便为首要直接原因,晋蒙是近邻,在蒙古南下过程中,晋地较早地成为蒙古统治者的所属领地,其中一些人或因推荐或因父辈之军功,成为世祖潜邸之幕僚。第二,佛教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晋籍僧人印简多次与世祖接触,并向忽必烈推荐了许多人才。第三,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士人形成的通达的历史“正统观”,使他们为自己入王府为幕找到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