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吉卜林

吉卜林

吉卜林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专利文献8152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南亚研究季刊、读书等; 吉卜林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吉卜林、谢冬文、于萍等。

吉卜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2.53%

专利文献>

论文:8152 占比:97.47%

总计:8364篇

吉卜林—发文趋势图

吉卜林

-研究学者

  • 吉卜林
  • 谢冬文
  • 于萍
  • 李良旭
  • 孙莉
  • 尹锡南
  • 木子
  • 章琴
  • Rudyard Kipling
  • 吕甜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小岱
    • 摘要: 鲁迪亚德·吉卜林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基姆》是他笔下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文章结合作家生平背景和小说历史背景,分析了吉卜林笔下印度世界的对抗与融合,探究了吉卜林独特的殖民主义观点,揭示了作者对印度的热爱以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 史运雪
    • 摘要: 《丛林故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著名的动物故事集,而《里基-蒂基-塔维》是故事集中的第五个故事。本文主要基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揭示《里基-蒂基-塔维》中吉卜林的帝国梦想。
    • 美大卫·斯坦伯格; 李涛(译); 吴杨珍(译)
    • 摘要: 一、概述①“缅甸是一个与你所知道的任何土地都不太一样的国度”,吉卜林(Kipling)如此写道。他认为缅甸即使作为英属印度之下的一个省也是独一无二的,但他没有预见到缅军会在未来的缅甸发挥独特作用。因为缅军一直是,而且仍然是现代亚洲,甚至是当代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军事精英。半个多世纪以来,缅军牢牢掌握着权力,管理着国家,并且自1948年独立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缅军的统治地位不仅在于它对国家强制力的完全控制,还在于它早期的威望和影响,以及后来它像老虎钳似的紧握社会所有要素。
    • 杨镜民; 周子玉
    • 摘要: 《基姆》和《丛林之书》是吉卜林儿童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主角基姆和莫格里具有相似的身份认知困境。他们在不同族群中都被排斥和驱逐,展现出两人文化身份双重分裂的特征。小说《基姆》中还建构了代表双重文化栖息地的地理空间——“想象的印度”。究其原因,在于作家吉卜林因英印人的双重身份被东西方世界共同排斥,心灵上的分裂感导致其自我身份建构产生混乱。创作时,他将自身经历和困境代入小说,作品呈现出主角身份认同及地理空间塑造的杂糅状态。
    • 袁明
    • 摘要: 在今日世界上,一种不同版本的叙事模式正在卷土重来,那就是所谓的“我们和他们”。这在国家间、族群间的关系中尤为明显。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类断语的认知陷阱,那就是一己与他者的关系被推到极致化。当“一己”被自我想象成“无比纯正”“独一无二”,甚至“白璧无瑕”时,他者就自然变成了威胁或敌人,如同英国诗人吉卜林所感叹的那样:“西归西,东归东’难相逢。”
    • 王春景
    • 摘要: 英国诗人吉卜林在诗歌《贡格廷》中塑造了一个正面的印度人形象,其目的 并非肯定印度人的优秀品质,而是赞美大英帝国的忠诚奴仆,其殖民主义思想在诗人与印度的复杂感情关系中得以隐晦地表达.好莱坞电影《贡格廷》与诗歌《贡格廷》相比更加强化了殖民主义的思维,印度被塑造为迷信、落后、野蛮、暴力的反面形象,而殖民地统治者却是正面的形象,他们珍视爱情、友情,为印度带去文明.电影《贡格廷》在民国时期引进中国,报刊上的读者来信和影评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人在借用西方人视角看待东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政治话语的认识有偏差.作为东方读者,如何在当下的环境中反思西方文化的影响,建构认识世界的本土视角,依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颜震文
    • 摘要: 在吉卜林的小说《基姆》中,印度被构建成一个殖民地“异托邦”,具有补偿性、象征模拟性等特征,起着平衡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特殊作用。“异托邦”是通过东西方的异空间并置来构建的,其具体表现为时间式“异托邦”的博物馆、游动式“异托邦”的火车和禁区式“异托邦”的军校营地等。吉卜林试图通过对印度这一殖民地“异托邦”的构建,实现对理想秩序及文化身份的重构。
    • 陈兵
    • 摘要: 吉卜林的早期中篇小说《想当国王的人》多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学者们对于小说的主旨却众说纷纭.如果将小说置于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后的社会语境里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吉卜林其实是通过两个英国流浪汉征服阿富汗腹地、建立王国但又迅速败亡的故事表达了他对于19世纪晚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困境的担忧.吉卜林在小说中建构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英国殖民者形象:出身平民、熟悉社会各阶层情形、敢于冒险;能够为了殖民地的和平安宁勤勉奉献、富有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小说主人公的败亡也是吉卜林的警告:殖民者要坚守种族疆界.在吉卜林看来,只有这样的英国殖民者才能维护帝国安全,在印度进行有效的殖民统治.
    • 邹韶旭
    • 摘要: 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海洋小说《勇敢的船长》,从儿童视角,刻画了体魄强壮、讲规矩、富有团结合作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少年形象,其中少年儿童与吉卜林的帝国意识紧密联系.结合十九世纪末英国时代背景,小说中的儿童书写,是吉卜林面对大英帝国地位受到威胁、逐渐出现没落之势的应对,是将帝国复苏梦想寄希望于帝国少年的体现,揭示了吉卜林的文学创作与帝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交织互动.对于作者的如此"情怀",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批判地加以审视.
    • 张帅
    • 摘要: 吉卜林小说 《吉姆》 通过对西藏喇嘛形象浪漫化的乌托邦叙事,完成了对西藏形象的建构,体现出理想化、圣洁化、扁平化、矛盾化四种书写形态.作家意在提出对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批判与思考,而喇嘛形象的混杂无力与扭曲变形,反映出吉卜林对西藏形象的片面认知与力不从心.揭示小说叙事进程中隐藏的帝国主义情结与殖民意识,可以辨析当时英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西藏的认知模式,洞察其中需要警醒的文化误读与潜在陷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