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茶座》
《经济学家茶座》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12198篇;相关期刊12种,包括中国监狱学刊、理论与当代、经济学家茶座等;
《经济学家茶座》的相关文献由66位作者贡献,包括俞炜华、董新兴、皮建才等。
《经济学家茶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198篇
占比:99.17%
总计:12300篇
《经济学家茶座》
-研究学者
- 俞炜华
- 董新兴
- 皮建才
- 黄有光
- 徐康宁
- 詹小洪
- 宗计川
- 李仁君
- 李华芳
- 杜凯
- 罗子俊
- 赵泉
- 郭梓林
- 万宏
- 于忠诚
- 俞景华
- 党印
- 冯伟
- 刘毅
- 刘福寿
- 卢云
- 吴要武
- 吴量福1
- 孙晓雪
- 孟昌
- 孟祥仲
- 宋玉林
- 封进
- 左大培
- 张文君
- 张晓晶
- 张涛甫
- 朱富强
- 朱玲
- 李俊慧
- 李华芳1
- 李文溥
- 李晓平
- 杜创
- 杨正位1
- 王松奇
- 王照
- 王跃生
- 田学斌
- 聂辉华
- 聂辉华12
- 荆林波
- 董全瑞
- 蔡银寅
- 詹宇波
-
-
许斌
-
-
摘要:
《经济学家茶座》的朋友们,久违了!我和《经济学家茶座》的缘分始于2002年。那年我还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教授,正在香港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在会上偶遇茶座的终身“小二”小洪兄。当时《经济学家茶座》创办还不到两年,小洪在会议期间东寻西觅、异常活跃,想来是在为这本新生读物物色新的作者吧,真可谓用心良苦。回忆当年初次见面时,我们竟然立刻产生了化学反应,说得俗一点,就是“两情相悦”、一拍即合。
-
-
宗计川
-
-
摘要:
《经济学家茶座》执行主编詹小洪老师要我写《经济学家茶座》(第89辑)的卷首语,在感到诚惶诚恐的同时,我也着实有点“小激动”。2002年,我第一次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方楼图书资料室看到《经济学家茶座》时就非常喜欢它。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最喜欢看的,一本是《经济学家茶座》,一本是《动态》。那时想,我也许会成为“茶座”的“常客”,但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有机会写卷首语。
-
-
杜创
-
-
摘要:
2019年我在《经济学家茶座》发表过一篇文章,从信息经济学视角谈了谈调查研究的方法论。调研者通过访谈获取调研对象掌握的某些私人信息,这个信息传递是博弈的过程,可以应用“策略性信息传递”(或称为“空谈博弈”)的理论来分析并获得一些洞见。
-
-
宗计川
-
-
摘要:
书接上回。打印复印费的故事未结束,请各位自行补读《经济学家茶座》第81辑《见微知著:从高校打印复印费看学校质量》一文。在上期文末,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的打印复印费突然飙升说明了什么?通常5角一页,突然变为2元一页,为什么?发生了什么?
-
-
徐康宁
-
-
摘要:
出于职业的习惯,经常会想和这个题目相关的问题。虽然手头急着要写的“正经文章”不止一两篇,但内心的确有股冲动想写这样的一篇闲文。所以,当《经济学家茶座》主编来函约稿时,便立刻答应下来,并赶快写了个开头,生怕时间一长时可又被“正经文章”占去,因为开了头,不接着写下去,就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
-
郑联盛
-
-
摘要:
随着工作的变化,指导学生完成硕士论文成为本人重要的任务。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学生开题存在较多不顺利的状况,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开题答辩中出现“抛锚”的情况。此前,借着《经济学家茶座》的宝地写了一篇有关“如何找文献”的小文,现在更进一步:假定学生对文献有了较好的了解,那么如何完成硕士论文的开题呢?
-
-
-
-
-
聂辉华12
-
-
摘要:
很多人知道我,是因为看了我在《经济学家茶座》上发表的文章。《经济学家茶座》是一本介绍经济学知识的通俗读物,创办于2000年。我从2002年(那时还是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给《茶座》写文章,2012年,《经济学家茶座》总第58辑,有一篇文章专门统计了《茶座》发文排行榜,本人名列榜首,那时已经在《茶座》发表文章38篇,至今在《茶座》发表文章50多篇,仍然是《茶座》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这个发表数量远远超过我在其他任何报刊上的文章发表数量,甚至接近于我发表的所有学术文章的数量。像我这样一个青年学者,除了以教学科研为主业,还承担了繁重的行政事务,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宝贵的时间去写那么多非学术的文章呢?首先说明一点,写了这么多文章,并不能给我增加多少“外快”,因为《茶座》的稿费并不高。很多朋友都关心这个问题,因此我就应“店小二”詹小洪老师之邀,借《茶座》一角,谈谈自己“不务正业”的四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