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3624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齐鲁护理杂志、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的相关文献由65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张志勇、陈刚等。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624 占比:99.68%

总计:53798篇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发文趋势图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研究学者

  • 张伟
  • 张志勇
  • 陈刚
  • 刘松
  • 吉晶
  • 吴秋兰
  • 周振华
  • 尹国文
  • 崔新江
  • 张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席政; 徐辉
    • 摘要: 目的:探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联合阿帕替尼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武汉亚心总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生活质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9(serum levels of CXC chemokine ligand 9,CXCL9)水平。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6、9个月疾病的控制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清CXCL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联合阿帕替尼能够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及生活质量,同时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清CXCL9水平。
    • 况圣佳
    • 摘要: 目的:探究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晚期肝癌患者肿瘤坏死体积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70例晚期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介入组(35例)与注射组(35例)。介入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方法,注射组采用常规静脉注射化疗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肿瘤坏死体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FGF、VEGF、肌酐、尿素氮、甲胎蛋白水平。结果:介入组肿瘤坏死体积大于注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FGF、VEG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介入组血清肌酐、尿素氮、甲胎蛋白水平均低于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肝癌患者应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肿瘤坏死体积增加,并发症减少,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和研究价值。
    • 于广计; 刘松; 徐慧超; 王庆东
    • 摘要: 目的观察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治疗难治性肝转移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临沂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难治性肝转移癌患者46例,均接受加载表柔比星或伊立替康的DEB-TACE治疗。比较术前与术后4、7、30天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变化,观察术后2、4、6个月患者肿瘤应答,记录12个月生存率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46例患者平均行DEB-TACE(2.78±1.02)次。依据mRECIST标准,DEB-TACE术后2、4、6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93.48%、89.13%及76.09%,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95.65%及89.13%。12个月生存率为95.65%。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糖类抗原125在术后4、7、30天均较术前下降,术后30天可降至正常范围。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在术后4天升高,术后7天恢复术前水平;白蛋白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无变化。DEB-TACE术后2个月,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升高,疼痛、恶心呕吐、失眠和食欲减退评分降低。结论DEB-TACE治疗难治性肝转移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较轻,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
    • 刘松; 王倩; 乔元岗; 张伟伟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序贯微波消融术(MWA)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均无外科手术切除指征,采用TACE序贯MWA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的方案。根据改良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估肿瘤反应,分析TACE序贯MWA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2.5%、65.0%、52.5%和97.5%、85.0%、78.9%。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6个月、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0%、67.5%、37.5%。大多数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结论TACE序贯MWA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 王玉峰; 何东风
    • 摘要: 肝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继发性肝癌则多源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肝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消融治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肝动脉化疗灌注、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根据巴塞罗那分期(BCLC)及中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TACE可作为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期肝细胞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载药微球的兴起与发展,载药微球-TACE(D-TACE)开始在各个分期的肝癌治疗中崭露头角。本文就TACE尤其是D-TACE在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肝转移瘤中的应用,TACE与其他治疗方式的临床获益及不良反应,以及TACE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和影响预后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付煜斌; 吴阳
    • 摘要: 目的探讨大肝癌(>5 cm)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术后辅助性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PA-TACE)对大肝癌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首次行肝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肝细胞肝癌患者16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PA-TACE治疗分为单纯手术组和PA-TACE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比较匹配前、后2组的无复发生存率和早期无复发生存率。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评估PA-TACE组患者发生早期复发风险随肿瘤大小变化的情况。结果165例患者中,50例接受了PA-TACE治疗。经PSM匹配后,PA-TACE组的12、36和60个月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82.9%、59.2%、43.3%和46.3%、19.5%、13.0%,P均7.5 cm的PA-TACE患者,术后早期复发风险随肿瘤直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PA-TACE可降低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风险,对于>10 cm的巨大肝癌患者,可根据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乙肝病毒DNA定量选择PA-TACE治疗或联合其他辅助治疗以改善预后。
    • 刘儒鹏; 陈美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采用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CTPI)灌注参数联合增强CT扫描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经TACE治疗后复发的PHC患者资料,纳入预后不良组;将同期医院复诊的52例经TACE治疗后未复发的PHC患者资料,纳入预后良好组。全部患者均接受CTPI、增强CT扫描检查,患者病历资料、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影像学参数,重点分析CTPI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增强CT相关参数[峰高(PH)、达峰时间(Tp)、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分析CTPI灌注参数联合增强CT在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HAP、PH值、灌注值高于预后良好组,PVP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增强CT、CTPI灌注参数HAP、PVP、PH值、灌注值评估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AUC均>0.70,有一定评估价值;且当各参数cut-off值分别取22.175 mL/(100 mL·min)、24.220 mL/(100 mL·min)、49.050 HU、0.205 mL/(min·mL)时,可获得最佳评估价值。结论 CTPI灌注参数联合增强CT扫描在PHC患者TACE术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
    • 程艳娜; 李军; 王全晖
    •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手术后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TACE手术治疗。分别在手术前3天、手术后1周及手术后1个月时对其开展双源CT灌注成像复查。分析TACE手术前后病灶双源CT灌注成像情况;对比TACE手术前后碘油填充致密区和稀疏区各项灌注参数情况;对比TACE手术后1周及手术后1个月时碘油稀疏区各项灌注参数情况;满意度情况。结果所有病患在手术前后均开展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手术前50个病灶在肝动脉灌注量图像上呈现高肝动脉灌注;手术后有23个病灶碘油填充致密,被碘油完全栓塞;27个病灶碘油栓塞不均匀,碘油致密区域门静脉灌注量图和肝动脉灌注量图均无血流灌注,碘油稀疏区域表示为高肝动脉灌注。TACE手术后碘油稀疏区、手术后碘油栓塞区肝动脉灌注量以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均低于手术前原发病灶,手术后碘油栓塞区门静脉灌注量高于手术前原发病灶(P<0.05)。手术后1个月碘油稀疏区肝动脉灌注量以及肝动脉灌注指数均高于手术后1周(P<0.05)。总满意度为94.00%。结论肝癌病患TACE手术后开展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有效判断治疗效果,对手术后残余病灶监测可发挥积极作用,而开展护理干预还可提升满意度,发挥一定干预作用。
    • 吴君; 韩萍; 张志勇; 马瑞芳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甲胎蛋白(AFP)水平对晚期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80例晚期肝癌患者,均接受TACE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周期后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VEGF、AFP;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曲线下面积评估血清VEGF、AFP水平评估晚期肝癌治疗后客观缓解、转化成功的价值。结果根据治疗后客观缓解和转化成功情况分别将患者分为缓解组(33例)、未缓解组(47例),转化成功组(33例)、转化失败组(41例)。治疗前,缓解组与未缓解组、转化成功组与未转化成功组血清VEGF、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缓解组治疗后血清VEGF、AF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缓解组治疗后血清VEGF、AFP水平低于未缓解组(P均0.05),转化成功组治疗后血清VEGF、AFP水平低于转化失败组(P均<0.05)。治疗后血清VEGF、AFP水平评估晚期肝癌患者客观缓解的曲线下面积为0.870,高于二者单独(0.691、0.7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血清VEGF、AFP水平评估晚期肝癌转化成功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高于二者单独(0.695、0.7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CE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血清VEGF、AFP水平可反映晚期肝癌患者客观缓解及转化情况。
    • 万小艳
    •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用方便抽样方式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微创介入科行TACE治疗114例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肝癌TACE治疗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结果:肝癌TACE治疗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总分为(47.52±12.16)分,其中轻度负担29例(25.44%),中度负担51例(44.74%),重度负担34例(29.82%);单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年龄≥50岁、在职、患者医疗费用自费、患者有疾病转移、每日照顾时间≥6 h的照顾者负担总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在职、患者医疗费用自费、患者疾病转移、每日照顾患者时间长是影响肝癌TACE治疗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肝癌TACE治疗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多处于中等水平,其受年龄、工作状况、患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患者疾病转移、每日照顾患者时间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