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增强CT扫描

增强CT扫描

增强CT扫描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737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实用肝脏病杂志、山东医药、中国医药指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等;增强CT扫描的相关文献由3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于玲、付平等。

增强CT扫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7378 占比:99.92%

总计:187537篇

增强CT扫描—发文趋势图

增强CT扫描

-研究学者

  • 张伟
  • 于玲
  • 付平
  • 令春伟
  • 任青山
  • 刘博宇
  • 唐光健
  • 姜耀东
  • 孙翠玲
  • 孙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秀华; 崔延安
    • 摘要: 目的:探究影响增强CT扫描受检者发生对比剂外渗的相关因素,以期为后续临床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发生对比剂外渗,设为外渗组,剩余30例未发生对比剂外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检查部位、对比剂使用情况、对应操作护士工作年限等)差异,分析影响对比剂外渗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发生对比剂外渗的患者中,有6例(12.00%)对比剂大量渗出,29例(58.00%)中量渗出,剩下15例(30.00%)为少量渗出;49例(98.00%)出现部分组织麻木、肿胀,另有13例(26.00%)出现水泡表现,均未见组织坏死等严重症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在3.d时间内均痊愈,随访1月未见后遗症。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外渗组注射速率≥3.mL/s、对比剂浓度>370.mgI/mL、渗透.压>500.mOsm/kg·H_(2)O及对应注射护士工作年限≤3年者占比显著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7.110,5.333,5.760,P<0.05)。多因素的二分类资料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剂注射速率(OR.3.177,95%CI.1.417~7.124)、浓度(OR 2.447,95%CI 1.148~5.215)、渗透压(OR 3.086,95%CI.1.170~8.143)及注射护士工作年限(OR.2.625,95%CI.1.091~6.571)是影响增强CT扫描检查患者发生对比剂外渗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对比剂注射速率、浓度、渗透压及注射护士工作年限均与增强CT扫描受检者发生对比剂外渗的相关,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减少对比剂外渗现象的发生。
    • 刘儒鹏; 陈美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采用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CTPI)灌注参数联合增强CT扫描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经TACE治疗后复发的PHC患者资料,纳入预后不良组;将同期医院复诊的52例经TACE治疗后未复发的PHC患者资料,纳入预后良好组。全部患者均接受CTPI、增强CT扫描检查,患者病历资料、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影像学参数,重点分析CTPI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增强CT相关参数[峰高(PH)、达峰时间(Tp)、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分析CTPI灌注参数联合增强CT在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HAP、PH值、灌注值高于预后良好组,PVP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增强CT、CTPI灌注参数HAP、PVP、PH值、灌注值评估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AUC均>0.70,有一定评估价值;且当各参数cut-off值分别取22.175 mL/(100 mL·min)、24.220 mL/(100 mL·min)、49.050 HU、0.205 mL/(min·mL)时,可获得最佳评估价值。结论 CTPI灌注参数联合增强CT扫描在PHC患者TACE术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
    • 刘素萍
    • 摘要: 目的:探究增强CT扫描中碘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行增强CT扫描的6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注射碘对比剂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增强CT扫描中碘对比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604例患者中,增强CT扫描发生碘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11例,男7例,女4例,轻度8例,中度2例,重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11/60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注射速率≥2.5 mL/s、注射剂量≥1.4 mL/kg是患者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注射速率及注射剂量是增强CT扫描中碘对比剂相关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在保证CT增强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慢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减少对比剂注射剂量。
    • 魏博文; 任峥; 张亮; 汪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判定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PLC患者36例,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手术前后行增强CT检查。结果经DSA检查发现在36例PLC患者中,肝内病灶供血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者22例,来自腹腔动脉者14例;所有患者接受TACE治疗成功;在TACE治疗后经DSA检查发现有18例病灶残余,表现为病灶区域碘油呈片状或斑片状分布,肝动脉期存在局部强化区;以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发现增强CT扫描判定TACE术后病灶残余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83.3%、84.2%和88.2%。结论应用增强CT扫描判定PLC患者TACE术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邓丹; 邱世香; 赵茂林; 蒲嘉骐; 钟立明
    • 摘要: 目的 建立兔VX2肝癌移植瘤模型,运用增强CT扫描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评估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评价CT及血管造影在VX2肝癌移植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直视下开腹种植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移植瘤模型40只,分别在造模术后第7天、第14天做增强CT扫描评估肿瘤的生长情况;第15天行血管造影,评估肿瘤血供情况;造影结束后处死实验兔,观察其大体标本情况及显微镜下表现。结果 40只新西兰大白兔均成功建立VX2肝癌移植瘤模型,造模两周后肝内清晰的可见肿瘤显示,CT平扫时肝内可见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的强化,门静脉期及静脉期强化程度减退;血管造影时表现为肝动脉及其分支迂曲、增粗,肿瘤染色征象明显,肿瘤与供血动脉呈现“抱球征”;HE染色后肿瘤表现为巢状分布或弥漫分布的核异型性明显的肿瘤细胞。结论 开腹手术种植肿瘤组织块法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建模方法,成瘤率较高;兔VX2肝癌移植瘤模型是一种富血供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实时的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在术前、术后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血管造影在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等方面仍具有优势,且血管造影同时能兼顾治疗的作用。
    • 戴欣; 王惠秋; 张文; 周瑜
    • 摘要: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评价家犬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模型的价值.方法 12只健康雄性家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6只与对照组6只.模型组采用介入技术方法 建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对照组不建立模型.造模后1周对家犬进行CT灌注成像评价,测定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局部灌注达到峰值时间(TTP);并测量感兴趣区的CT值.在造模前、造模后1周在CT影像图像对大脑三径线进行测量,计算大脑体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犬大脑组织病理情况.结果 模型组有2只犬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死亡,对照组无犬只死亡.模型组CBV、CBF值为(1.64±0.26)mL·100 g-1、(22.10±2.22)mL·100 g-1·min-1,显著低于对照组[(2.89±0.15)mL·100 g-1、(37.20±2.11)mL·100 g-1·min-1],TTP值(17.49±0.77)s显著高于对照组[(14.98±1.4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梗死灶和正常区之间有明显的分界,肉眼下即可见地图样不规则梗死区并伴随有组织水肿,光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显著减少,部分区域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反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家犬的血流动力学与形态结构变化情况,从而可快速、有效、无创地评价家犬的病情状况.
    • 王耀明; 李致文; 覃欣; 徐绍强
    • 摘要: 目的:探讨用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的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诊治的47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47例患者分为A组(n=23)和B组(n=24).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对A组患者采用增强CT扫描技术进行术前评估,对B组患者采用增强CT扫描技术联合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术前评估.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病灶评估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时间.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清ALT、T-Bil、AST的水平及PT延长的时间相比,P>0.05.两组患者预测病灶的体积、实际病灶的体积及预测切除肝的体积相比,P>0.05.术后,B组患者实际切除肝的体积小于A组患者,其剩余肝的体积大于A组患者,其血清ALT、T-Bil、AST的水平均低于A组患者,其PT延长的时间短于A组患者,P<0.05.结论:用三维重建技术辅助的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较好,可减少患者术中实际切除肝的体积.
    • 李彩娟; 金培英; 周庆; 李安琪
    • 摘要: 增强CT检查造影剂外渗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轻到重依次表现为轻微红斑、肿胀、压痛、组织坏死伴进行性水肿和溃疡,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痛苦,易引发医疗纠纷,护理人员对此高度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引起造影剂外渗的危险因素、造影剂外渗的护理评估方法、造影剂外渗的危害、造影剂外渗可以采取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力求能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提供实践指导.
    • 李晓姝
    • 摘要: 目的 比较囊性肾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的30例肾囊性病变患者的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对30例患者病灶的能量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扫描结果 具体表现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影像学诊断资料以及病理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对照,进而判断不同检查方法对囊性肾癌的诊断效能.结果3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现了囊性肾癌病症,另外14例患者检查结果为肾囊肿病症.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囊性肾癌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43.76%(7/16)、57.14%(8/14)、50.00%(15/30),增强CT检查分别为69.23%(9/13)、66.67%(4/6)、68.42%(13/19),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100.00%(16/16)、64.29%(9/14)、83.33%(25/30).在检查过程中使用对比剂有助于将超声检测的准确度从原有的50.00% 提升至83.33%.结论 在囊性肾癌诊断过程中,充分利用超声造影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诊断的准确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敖金; 赵伟
    • 摘要: 目的:分析为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提供细节护理干预模式后扫描前心里状态的情况.方法:用2020年5月-2021年5月需进行增强CT扫描的8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440例.参照组用常规,观察组用细节护理,比较扫描前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护理后,参照组比观察组扫描前焦虑和抑郁评分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细节护理能在扫描前调整好患者心态,让增强CT扫描顺利进行,护理影响力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