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催化

纳米催化

纳米催化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13146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科技奖励、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第四届)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纳米催化的相关文献由741位作者贡献,包括栾景飞、刘名扬、张世文等。

纳米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3146 占比:99.98%

总计:413222篇

纳米催化—发文趋势图

纳米催化

-研究学者

  • 栾景飞
  • 刘名扬
  • 张世文
  • 庄严
  • 沈栎
  • 潘美平
  • 郑宣庆
  • 陈立义
  • 梁爱惠
  • 蒋治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清港; 马俊国; 陈晨
    • 摘要: 纳米催化在现代化学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人们在不同领域探索新型纳米催化剂引导技术革命以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及环境危机.要实现在原子水平上精确调控并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设计以开发高效的纳米催化剂,必须深入了解其中的基本物理化学理论,如活性中心的配位结构以及催化剂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规律等.然而,受当前表征技术和理论化学及合成方法学的限制,从复杂的纳米催化体系中剥离出真正的活性位并对其进行精确定向合成还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总结了影响纳米催化的因素,并重点阐述了开发电催化和光催化及热催化纳米催化剂中涉及的合成策略.在电催化反应体系中,围绕电解水和氢燃料电池以及CO_(2)电还原催化剂的开发策略进行了阐述.为缓解当前商用析氢和析氧催化剂对贵金属的依赖,本课题组基于具有核壳结构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前体开发了一种热解策略,分别制备了多孔氮掺杂碳材料包覆的CoP/NCNHP和MoP@NCHSs电解水催化剂.得益于多孔碳材料暴露的高活性位数量及氮物种与活性金属之间的强协同作用,该类催化剂在催化酸性析氢反应(HER)和碱性HER以及析氧反应(OER)中表现出高效的活性和稳定性.此外,本文介绍了一种可以极大提高金属利用效率的Pt_(3)Ni纳米框架催化剂.该框架结构呈现独特的Pt表面富集特征,不仅最大限度地暴露了高活性的棱/角位点,还有利于分子在框架内部的扩散传质,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在氧还原反应(ORR)中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针对电催化CO_(2)还原,本文重点阐述了氮配位策略在单原子催化中的应用,并针对单原子在催化多分子转化时面临的挑战,发展了一种“原子对”催化剂.在光催化反应体系中,为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并抑制其复合,本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具备快速可逆光致变色能力的Bi_(2)WO_(6-x)纳米片.与传统光致变色材料不同,Bi_(2)WO_(6-x)纳米片在光照及O_(2)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光生电子的快速利用及空穴的消耗,使光生载流子分离得到显著而持续的增强;此外,通过比较载流子在不同晶面的动力学差异,本课题组还揭示了少数载流子动力学对光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规律,实现了温和条件下光催化高效碳氢键活化.在多相催化反应体系中,总结了一系列控制金属原子聚集状态的制备策略.针对工业上重要的硅烷氧化和苯氧化以及N-甲酰化反应,重点阐述了氮配位及MXene缺陷稳定策略在制备单原子Au_(1)/mpg-C_(3)N_(4)、Fe-N_(4)以及Pt_(1)/Ti_(3-x)C_(2)T_(y)催化剂中的应用及反应活性位点的调控研究.
    • 祝晓辉; 郭紫薇; 刘向东; 李仁宏; 韦童
    • 摘要: 以纳米氧化镁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一系列过渡金属负载型催化剂.测试其对染料的降解性能后筛选出了效果最优的催化剂Ag/MgO,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以及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等表征方法对该催化材料的结构特征、微观形貌进行分析.通过表征分析发现Ag是以纳米簇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在MgO表面,Ag和Mg之间形成了双金属位点,且催化剂中Ag的电子密度较高,从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甲醛溶液中,在室温、无需光热等条件下即可高效降解偶氮染料AR1.该反应体系中影响降解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甲醛浓度,温度升高,降解效率增大,但甲醛浓度有最优值(1 mol· L-1).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测得反应中有2种自由基在发挥作用,即具有还原性的氢自由基和具有氧化性的超氧自由基,它们的协同作用可以将染料分子中的显色基团(-N=N-)轻易地破坏,这种“还原-氧化”的协同作用机制提高了反应效率.此外,醛类也是常见污染物之一,将其作为助剂的同时达到了“以污治污”的效果.
    • 裴永丽; 郭长江; 张宁; 权燕红; 任军
    • 摘要: 纳米催化正在面临技术上的革命,对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分布及形貌结构等的精准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子层沉积(ALD)由于可实现原子尺度的精准控制而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本文综述了ALD技术在纳米催化中的研究进展,回顾了ALD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主要设备及工艺,介绍了ALD常见底物及得到的催化剂结构类型.重点阐述了ALD所得催化剂的分类及其在热催化、电催化及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分析了ALD目前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摘要: 1月6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发布新闻,由该所江河清研究员带领的膜分离与催化研究组在《材料化学》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综述文章。由于比表面积大和孔结构可调等特点,介孔纳米材料在能量储存、气体分离和纳米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江河清研究员带领的膜分离与催化研究组前期围绕界面相容性调控这一科学问题,以功能化介孔聚合物为基底,利用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中的Al金属中心与介孔聚合物表面功能基团之间的配位作用,将纳米MOF限域在介孔聚合物孔道内,该类MOF表面的缺陷位点与CO2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MOF在低压条件下的CO2吸附容量。
    • 摘要: 2019年3月12B,由宁波新福钛白粉有限公司和成都干砺金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完成的“自拟合纳米催化污水处理剂的生产方法与产品”,该成果属国内首创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据介绍,该成果通过采用钛白粉副产硫酸与含钛原料的一步反应,生成舎有硫酸、硫酸铁和硫酸钛的自拟合纳米催化污水处理齐U,应用于印染工业污水处理。在印染工业污水的碱性条件和稀释作用下,硫酸钛耦合水解成纳米Ti02,对污水处理中有机物催化分解。
    • 郑彬; 甘涛; 吴淑杰; 刘钢; 张文祥
    • 摘要: With the help of nanotechnology,a kind of Pt/Fe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ratio of nnFe was prepared with PVP as protective agent and ethylene glycol as the reducing agent.And then the desired Pt-FeOx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microstructural environment were obtained by following oxidation treatment and used as catalysts for CO oxid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FeOx species affects both the valence of Pt species and the redox properties of Fe species themselves.These properties have a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 on the activation of CO and oxygen molecule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resence of appropriate FeOx species around Pt is benefic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y active CO oxidation catalysts.%借助较为成熟的纳米技术手段,采用PVP为保护剂、乙二醇为还原剂制备具有不同Pt/Fe比例的双金属纳米粒子,最终通过氧化处理获得具有不同微结构环境的纳米Pt-FeOx催化剂,并以此为模型考察它们对CO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Ox物种的数量一方面影响Pt物种的价态,同时也影响Fe物种自身的氧化还原性质,这些性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CO和氧分子的活化,Pt周围适量FeOx物种的存在对构建高活性CO氧化催化剂有利.
    • 黄中华
    • 摘要: 纳米催化电解絮凝+砂滤的处理工艺,对经过紫外消毒后的尾水进一步处理,电解产生初生态强氧化物质杀灭水中的微生物、细菌、藻类和浮游生物,产生的这些微小尸体可以与阴极产生的大量微小气泡结合,上浮再经过砂滤去除,从而降低污水中的BOD5、达到降低出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粪大肠菌群,快速氧化分解降低废水中的氨氮(NH3-N),氧化分解水中的有色物质、油污等有机物,降低水中的色度、臭味等污染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