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紫背天葵

紫背天葵

紫背天葵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园艺、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8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中国野生植物资源、长江蔬菜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第一届全国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研讨会等;紫背天葵的相关文献由6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少平、邵玲、陈雄伟等。

紫背天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1 占比:83.3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66%

专利文献>

论文:48 占比:15.95%

总计:301篇

紫背天葵—发文趋势图

紫背天葵

-研究学者

  • 张少平
  • 邵玲
  • 陈雄伟
  • 陈刚
  • 邱珊莲
  • 郑开斌
  • 何燕
  • 宋德勋
  • 张学愈
  • 张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意通; 张飞; 石洁; 冯莉; 姜丽
    • 摘要: 【背景】紫背天葵采后生理代谢活跃,加上对低温敏感,采后往往贮藏于略低于室温的黑暗环境中,但紫背天葵长期黑暗贮藏,会出现采后糖饥饿,影响紫背天葵的品质。黑暗贮藏也会抑制光合过程,导致光合同化产物减少,加剧采后糖饥饿,而蔗糖是植物体内光合产物运输的主要形式。【目的】研究采后外源蔗糖处理对紫背天葵采后品质、蔗糖代谢及叶绿体的影响,探讨蔗糖处理延缓采后衰老的相关机制。【方法】在筛选出最佳蔗糖处理浓度的基础上,检测紫背天葵贮藏期间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研究蔗糖处理对紫背天葵采后品质的影响;检测贮藏期间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如淀粉酶(Amyl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酸性水解酶(AI)、蔗糖合成酶(SS-S)和蔗糖分解酶(SS-C),研究蔗糖处理对紫背天葵蔗糖代谢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叶绿体超微结构在贮藏期间的变化,检测贮藏期间叶绿体脂氧合酶(LOX)活性、丙二醛含量(MDA)、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QY),研究蔗糖处理对叶绿体生理和功能的影响。在生化水平和亚细胞水平上探究采后蔗糖处理对紫背天葵的影响。【结果】前期的蔗糖浓度筛选发现,12%的蔗糖保鲜效果最佳,尤其在贮藏后期,12%蔗糖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呼吸强度降低39%、失重率降低7.8%、腐烂率降低15.87%。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贮藏后期,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蔗糖含量比为1.82、淀粉含量比为1.10、可溶性糖含量比为1.11、可溶性蛋白含量比为2.20和叶绿素含量比为1.23,蔗糖处理显著延缓了糖类物质和含氮物质的降解。蔗糖处理显著抑制SPS、AI和Amylase活性的上升,说明蔗糖处理抑制了紫背天葵的蔗糖代谢,从而减少了蔗糖和淀粉的分解。后期对紫背天葵叶绿体生理功能研究发现,贮藏结束时,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维持了叶绿体结构完整性、叶绿体脂氧合酶活性降低53.13%、叶绿体丙二醛含量降低33.33%、最大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35倍和1.97倍,说明蔗糖处理显著延缓叶绿体衰老。进一步分析发现,紫背天葵叶绿体功能与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糖饥饿引起的碳源匮乏会影响叶绿体功能。【结论】蔗糖处理通过降低紫背天葵采后呼吸强度、失重率和腐烂率、调控蔗糖代谢、降低叶绿体膜脂氧化程度和维持叶绿体结构完整,抑制了紫背天葵采后品质劣变,从而延缓了紫背天葵衰老。
    • 张文展; 肖和; 刘定荣; 邱小林; 李萍
    • 摘要: 长期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的身体会发生骨钙流失等生理适应性变化。开发出能够为航天员提供良好营养保健功能的航天食品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紫背天葵是一种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具有很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文对紫背天葵中所含的元素、化学成分、蛋白质、维生素和重金属离子等进行了检测与分析;探讨了紫背天葵中维生素K和Ca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对紫背天葵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紫背天葵开发成航天食品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开发出以紫背天葵为原料的绿色航天食品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 张飞; 石洁; 谢意通; 姜丽
    • 摘要: 本实验通过感官品质测定、生化指标分析、抗氧化酶活力测定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研究10μL/L 1-甲基环丙烯处理6 h对常温贮藏紫背天葵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甲基环丙烯处理提高了紫背天葵的感官品质,抑制了呼吸强度,减少了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的积累,保持了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同时在不同的贮藏时间总体上不同程度地上调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GbSOD、GbAPX1、GbCAT、GbGR)的相对表达量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了抗氧化能力,延缓了采后紫背天葵衰老进程。本研究从抗氧化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角度揭示了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紫背天葵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高昆; 李晓红; 刘超; 安水银
    • 摘要: 为探究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的抗盐性,并为紫背天葵栽培选择适宜的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选择NaCl和Na_(2)SO_(4)以及二者混合的复合盐(摩尔比1∶1),设置浓度分别为0.02,0.04,0.06,0.08,0.10 mol·L^(-1),对紫背天葵幼苗进行盐胁迫,分析它们对紫背天葵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钠盐都对紫背天葵幼苗生长造成伤害,而且浓度越高,伤害越大。当盐浓度≤0.04 mol·L^(-1)时,复合盐对紫背天葵幼苗的伤害程度小于NaCl和Na_(2)SO_(4)。NaCl、Na_(2)SO_(4)胁迫后,紫背天葵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随浓度升高而降低,且Na_(2)SO_(4)的降幅高于NaCl。复合盐胁迫下,随着浓度升高,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持续降低。胞间CO_(2)浓度在NaCl胁迫下先降低后升高,而Na_(2)SO_(4)和复合盐胁迫下呈升高趋势。综合分析得出,紫背天葵对复合盐的抗性明显高于NaCl和Na_(2)SO_(4)2种单盐。
    • 刘淑芳; 陈杏禹; 王海荣; 侯慧锋
    • 摘要: 生产上紫背天葵常采用扦插或分株方式进行繁殖,但这两种繁殖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文从叶片外植体的采集与处理、初代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培养、驯化移栽等方面介绍了紫背天葵叶片培养技术,同时总结了紫背天葵组培快繁的影响因素。
    • 陈波; 傅保庚; 阙素云; 甘小辉; 曹海燕
    • 摘要: 对紫背天葵中多酚成分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优化了紫背天葵多酚的提取条件,并测定了其总酚含量为10.38 mg GAE/g。通过HPLC-QTOF-MS分析共鉴定了紫背天葵中23种化合物,包括9个多酚类和5个黄酮类化合物。羟基肉桂酰奎宁酸类,其中3-和5-对香豆酰奎宁酸是紫背天葵中最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以Vc为阳性对照物,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还原力测定评价紫背天葵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
    • 王菲; 王长义; 施晶瑄; 高沁玲; 石程前; 罗浩宇; 张婧
    • 摘要: 当前家庭种植装置通常采用一体化设计,给移动和装卸带来诸多不便。文章基于都市居民的居住空间特点,以家庭植物生产为设计目标,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家庭栽培装置设计方案。该装置由支撑系统、栽培系统、水肥系统和补光系统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结构新颖、拆装方便、成本较低、实用性强,可满足城市居民生菜、芹菜、快菜、养心菜和紫背天葵等的种植要求。经小范围改造后,还可用于植物科学试验研究。
    • 陈波; 傅保庚; 阙素云; 甘小辉; 曹海燕
    • 摘要: 对紫背天葵中多酚成分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优化了紫背天葵多酚的提取条件,并测定了其总酚含量为10.38 mg GAE/g.通过HPLC-QTOF-MS分析共鉴定了紫背天葵中23种化合物,包括9个多酚类和5个黄酮类化合物.羟基肉桂酰奎宁酸类,其中3-和5-对香豆酰奎宁酸是紫背天葵中最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以Vc为阳性对照物,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还原力测定评价紫背天葵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
    • 刘向东; 张力; 杨吉龙; 尹陈茜; 甘德欣; 于晓英
    • 摘要: 用自制园林废弃物基质(T1)和中药渣基质(T2)盆栽紫背天葵、景天三七和硫华菊(泥炭土CK1、黄壤土CK2),测定植株生长指标、生理生化与光合特性、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T1栽植的紫背天葵株高增长较CK1高199.84%,景天三七、硫华菊茎粗增长较CK1高57.05%、41.51%,T2栽植的硫华菊单花花数分别较CK1和CK2多89.57%和125.14%,单花直径分别长28.85%和17.54%;CK1、T1、T2栽植紫背天葵和景天三七的净光合速率与CK2有极显著差异;T1栽植景天三七含氮量较CK1高14.38%,T2栽植的紫背天葵含氮量较CK1高124.22%,含磷量较CK1高41.94%,T1、T2栽植的紫背天葵与景天三七含钾量都要低于CK1.综合来看,2种自制基质可以替代传统基质在紫背天葵、景天三七、硫华菊盆栽中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