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童玲

童玲

童玲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16年内共计5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0篇、专利文献1752篇;相关期刊10种,包括中国企业家、安徽体育科技、体育科研等; 童玲的相关文献由400位作者贡献,包括莫小米、冯积岐、沈栖等。

童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0 占比:22.20%

专利文献>

论文:1752 占比:77.80%

总计:2252篇

童玲—发文趋势图

童玲

-研究学者

  • 莫小米
  • 冯积岐
  • 沈栖
  • 乐朋
  • 陈大超
  • 叶竹盛
  • 方鸿儒
  • 汪强
  • 介子平
  • 冯景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纪宇
    • 摘要: 拾风,姓郑。上海学者,著名昆曲编剧和杂文家。他才思敏捷,常有妙语连珠。我偶与之识,朝夕相处多日,聆听高见,获益匪浅。现录其妙语高论二三。一、解放前,拾风在上海某报当编辑,主持一个栏目"每日一议",针对政局和世情民风发些议论。那一年,马叙伦被特务殴打,惹起民愤。国民党中央社发出统一新闻稿,严令禁止各报记者自己采写,议论此事更是遭受压制。拾风的"每日一议"如何议得?开天窗是
    • 张伟明
    • 摘要: 一缺少平民意识的个人是个好争斗的个人;缺少平民意识的民族是个好争斗的民族;缺少平民意识的国家是个好争斗的国家;缺少平民意识的世界必然是个乱哄哄的世界。平民意识不是一团和气,平民意识是一种智慧,一种尊重,一种包容,一种恪守,一种深刻,一种平和,一种超然,一种豁达,一种习惯,一种理智,一种心智的健全。有一种人拼命往上爬竟是为了把某些人踩到脚底下去。有一种人拼命赚钱竟是
    • 游识猷
    • 摘要: 上世纪,美国神学家卡尔·尼布尔曾写下一段静思祷词——"上帝啊,请赐我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请赐我平静,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请赐我智慧,去分辨这二者的不同。"这段祈祷后来被人一再引用,我自己就至少读过5个版本的译文。总而言之,人们达成共识、亟需明辨的智慧是:若能早早知道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我们就不会在一些注定失败的目标上白费力气,而能集中起有限的一丁点儿意志力,在那些尚有微弱指望的道路上披荆斩
    • 叶曙明
    • 摘要: "共识"在当下的社会,已经越来越成为奢侈品了,在任何问题上,都可以爆发没完没了的口水战。其实,众议纷纭是社会应有的常态,倒不必忧心忡忡。只要没有公权力出来拉偏架,争论并不可怕。在争论历史问题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误读"。相对于捏造历史,恶搞历史,"误读"是一个比较温和的词汇。前者是立场问题,后者是水平问题。比如有关秦桧与岳飞谁是忠臣的争论,我读吕思勉先生的《自修适用白
    • 李银河
    • 摘要: 当一切奋斗停歇,当世事渐行渐远,人仿佛回归了生活的原始状态。这原始状态是沉思的、静谧的、内敛的,与外界的关系仅仅在于观察和欣赏。记得当初父亲因如实报道公社食堂的问题被打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劳动,三年之后,1962年,中央召开7000人大会为之平反,据说会上毛主席鞠躬道歉,让这些被错误批判的人"白天出气,晚上看戏",家里的状况又恢复如常。不知为什么,父亲关于看戏的说法我一直没有在具体意义上想,而是在抽象的意义上理解,
    • 冯积岐
    • 摘要: "三年困难"开始的那一年,我七八岁,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的年龄。一天午饭后,村里的几个小伙伴跑到家里来,喊我去地窑里看叫花子。地窑在村子东边的一大片地里,其实是周代人的墓室——我们那里是周王朝的肇基之地。顺着一道长长的土坡(墓道)走下去,有三孔土窑。窑洞没有砌墙,算是畅窑。我们几个去的时候,窑洞外的空地上已经站满了大人和小孩。我们挤进去一看,窑洞里的麦草铺上坐着几十
    • 刘绍义
    • 摘要: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无书报之家,犹无窗户之室也。"可见在他心目中,窗户是何等重要了。的确,房屋如果没有窗户,不但采光不好,更少有新鲜空气。不少房屋不但有窗,而且还不止一个,就连古人造"窗"字时,也是多多益善的,除了"窗",还有现在也用的"牖",以及已经不当"窗"字用的"向"和"圃"等。古代的房子是前堂后室,室的前窗叫"牖",后窗叫"向",朝上的才叫"窗"。看样子,"打开天窗说亮话"用的还真是"窗"的本义哩。
    • 过传忠
    • 摘要: 对电影配音演员乔榛与疾病搏斗的意志和毅力,凡知道的人都是很佩服的。这些年,他多次癌病复发,甚至出现了脑梗和大面积心梗,但终于一次次战胜了病魔,又站上了舞台。报载,乔榛说,"是赵丹给了我勇气"。"只要想到当年影帝赵丹身处困境仍奋发锻炼身体的情景",都使他"对恢复健康充满了信心"。这该是他的肺腑之言,人们对他的内心世界,
    • 吴非
    •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帕夫雷士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
    • 葛剑雄
    • 摘要: 人总有一些底线,一条底线守不住也许会守另一条,或许最后的底线也守不住,这就是个人的悲哀,但是不意味着他就能够得到历史的原谅。我们看历史上有些人,比如说史官不怕死,当然值得肯定。但如果这个史官怕死,他写的是假话,首先我们要认定这是错误,必须纠正,但是另一方面,只要他是在不得已的情况,我们也要对他有一种历史的同情。我们不能把底线划得太高,不能人人都做圣人,但是人人都要有底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