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足三里
穴,足三里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4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8篇、专利文献406941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国际中医中药杂志、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穴,足三里的相关文献由1396位作者贡献,包括常小荣、石现、刘迈兰等。
穴,足三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06941篇
占比:99.89%
总计:407369篇
穴,足三里
-研究学者
- 常小荣
- 石现
- 刘迈兰
- 严洁
- 余剑波
- 刘密
- 张泓
- 林亚平
- 王焱林
- 贲定严
- 宋学敏
- 易受乡
- 胡森
- 代志毅
- 任晓暄
- 关玲
- 刘波
- 刘灿
- 刘琼
- 吴松
- 吴立红
- 周芝根
- 孙亦农
- 张勇
- 张宗泽
- 徐斌
- 李亚东
- 李平
- 李建国
- 李波
- 杨帅
- 林建强
- 王华
- 王庆莉
- 王瑞辉
- 董茂生
- 赵雅芳
- 郭义
- 陈俊
- 陈志刚
- 陈文
- 高巍
- 黄裕新
- 丁宗富
- 乐林莉
- 付立萍
- 任宝琴
- 何可
- 何玲
- 何芙蓉
关键词
-
穴,足三里
(398)
-
电针
(56)
-
穴,内关
(36)
-
针刺疗法
(31)
-
穴,三阴交
(28)
-
大鼠
(27)
-
水针
(25)
-
针刺
(25)
-
穴,中脘
(23)
-
针灸疗法
(20)
-
灸法
(16)
-
穴,合谷
(16)
-
穴,天枢
(16)
-
穴,关元
(15)
-
穴 ,足三里
(14)
-
穴,太冲
(14)
-
穴,肾俞
(14)
-
穴位疗法
(13)
-
艾条灸
(13)
-
穴,阳陵泉
(12)
-
手术后并发症
(11)
-
穴, 足三里
(11)
-
磁共振成像
(10)
-
穴,百会
(9)
-
穴位注射
(9)
-
埋线
(7)
-
穴,上巨虚
(7)
-
穴,肺俞
(7)
-
穴,脾俞
(7)
-
针药并用
(7)
-
推拿
(6)
-
肠易激综合征
(6)
-
艾灸
(6)
-
人类
(5)
-
便秘
(5)
-
呃逆/针灸疗法
(5)
-
新斯的明
(5)
-
电刺激疗法
(5)
-
穴,曲池
(5)
-
穴,气海
(5)
-
穴,胃俞
(5)
-
穴位研究
(5)
-
糖尿病/并发症
(5)
-
经皮穴位电刺激
(5)
-
胃复安
(5)
-
胃粘膜/针灸效应
(5)
-
脓毒症
(5)
-
儿童
(4)
-
医案
(4)
-
呃逆
(4)
-
-
谢鹏;
宁松毅;
仇成华;
刘皓昕;
尹五青;
王洪梅;
杨桃;
陈华文;
李利斌
-
-
摘要:
目的 观察术前艾灸对胃癌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和和营养状况的改善作用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行胃癌根治术102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胃癌根治术结束后均行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术前予艾灸足三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予艾灸足三里.观察两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排便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功能临床疗效、血清生长激素(GH)、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IL-8和TNF-α 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的优良率分别为60.8%和3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GH、ALB、TRF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8、TNF-α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术前艾灸能促进胃癌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提高胃肠功能,且可有效降低血清IL-8和TNF-α 水平.
-
-
王飞;
高珊;
杨林
-
-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疏肝理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CHB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足三里、太冲和阳陵泉联合疏肝理脾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及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胁肋刺痛、倦怠乏力、脘痞腹胀、恶心嗳气和舌淡齿痕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ALT和AST低于对照组(P<0.05),ALB和CHE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4﹢、CD4﹢/CD8﹢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CD8﹢、白介素(IL)-6和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和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D8﹢、IL-6和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疏肝理脾汤治疗CHB较单纯常规西药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降低病毒定量水平,提高免疫功能.
-
-
汉晓云;
卢跃;
焦浩;
梅宁宁;
王娇
-
-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对混合痔术后镇痛效应、炎症应激反应及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方法 纳入92例混合痔且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46例.对照组术后予抗感染处理并服用洛芬待因片止痛,电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电针治疗.观察两组肛门疼痛评分和肛缘水肿评分,观察两组血清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以及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肛门疼痛和肛缘水肿评分均下降(P<0.05),且电针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GE2、SP、COR、ACTH、CRP、IL-6和β-EP含量均下降(P<0.05),且电针组治疗后上述各项血清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口服洛芬待因片基础上,电针足三里对混合痔术后疼痛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可有效降低血清中疼痛介质含量,缓解炎症应激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β-内啡肽含量降低有关.
-
-
梁佩珊;
林琨
-
-
摘要:
目的 探讨足三里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6月本院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足三里穴位按摩和腹部抚触.均连续干预2周.比较2组早产儿喂养过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喂养效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IgA、IgM、IgG水平,观察并记录F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喂养过渡时间[(8.57±2.35)d比(11.60±4.38)d,t=4.31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9.11±1.79)d比(10.48±2.34)d,t=3.289]均早于对照组(P<0.01),喂养效率[(9.48±2.07) ml/min比(7.16±2.30) ml/min,t=5.302]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FI[14.0% (7/50)比42.0%(21/50),x2=9.722]及呼吸暂停发生率[12.0% (6/50)比32.0% (16/51),x2=5.828]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足三里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抚触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尽快恢复出生体重,达到全肠道喂养水平.
-
-
钟玉涛;
兰筱雪;
王瑾;
覃旭
-
-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疼痛、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82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服清利活血解毒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及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尿酸(UA)、红细胞沉降率(ESR)、血肌酐(Scr)、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环氧化酶-2(COX-2)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PPI评分及各项血清生化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PPI评分及各项血清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配合药物是一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
-
黄建福;
陈春燕;
谭春凤;
黄文灵
-
-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刺足三里对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将71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足三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胃管引流量突然减少时间、上腹部阻塞感消失时间、胃动力恢复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MTL和GAS水平均显著上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MTL、GAS水平及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一级率分别为97.2%和66.7%,对照组分别为91.4%和42.9%,两组一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足三里治疗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确切,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MTL及GAS水平有关.
-
-
宋燕娟;
李悦;
陈祥林;
梁凤霞;
王华;
Gerhard Litscher;
吴松;
李佳;
黄琪;
李桐;
滕汝枫
-
-
摘要:
目的:比较针刺与艾灸关元、足三里对气虚证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即时效应.方法:将90例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艾灸组和非针灸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关元、足三里,留针15 min,仅治疗1次;艾灸组采用艾灸治疗,选穴、治疗时间同针刺组;非针灸组不予以任何干预.于治疗前后记录各组患者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于治疗前5 min,治疗5、10、15 min及治疗后5 min检测各组患者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总功率、低频(LF)、高频(HF)、低高频比值对数(log LF/HF)].结果:针刺组及艾灸组治疗后气虚证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均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患者治疗5 min HF升高(P<0.05),治疗15 min及治疗后5 min HF均降低(P<0.05,P<0.01);治疗5、10 min及治疗后5 min log LF/HF均升高(P<0.01).针刺组治疗前后5 min平均心率差值高于艾灸组、非针灸组(P<0.05),log LF/HF变化幅度高于艾灸组及非针灸组(P<0.01,P<0.05).结论:针刺与艾灸疗法对气虚证心率变异性均具有一定即时作用,针刺组优于艾灸组,这可能与针刺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良性调节有关.
-
-
周岩;
马慧卿;
杨振杰;
邵慧婷;
岳公雷;
杜广中
-
-
摘要:
目的:探究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治疗胃轻瘫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32例,脱落2例)和合募配伍组(31例,脱落1例).下合穴组仅电针足三里,合募配伍组电针足三里、中脘,两组均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GCSI)量表总评分、胃半排空时间(T1/2)、180 min胃残留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GCSI量表总评分、180 min胃残留率均较治疗前降低,T1/2均较治疗前缩短(P<0.01);治疗后下合穴组180 min胃残留率低于合募配伍组,T1/2短于合募配伍组(P<0.05).下合穴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合募配伍组的70.0%(21/30,P<0.05).结论:电针胃下合穴与合募配伍均可治疗胃轻瘫,但电针足三里疗效更佳,中脘与足三里配伍可能具有相互拮抗作用.
-
-
-
张全泽
-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加口服粘连缓解汤,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等机体康复疗效研究。方法为治疗组l18例,双侧足三里针刺,口服粘连缓解汤。对照组118例,中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足三里穴位针刺加粘连缓解汤口服,既有药物促进、增进胃肠道张力、减轻腹胀,尽快通气作用,又有足三里穴位刺激效果,针药协同,可提高术后康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