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合谷
穴,合谷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1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专利文献6539篇;相关期刊20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河北中医等;
穴,合谷的相关文献由40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春生、朱一芳、朱江等。
穴,合谷
-研究学者
- 徐春生
- 朱一芳
- 朱江
- 李传富
- 杨骏
- 孟智宏
- 李落意
- 赵斌
- 严洁
- 严琴
- 乐凯
- 刘旭光
- 向晶
- 周奇志
- 张彦飞
- 张英
- 张露芬
- 李兵
- 李敏杰
- 李莉
- 杨涵棋
- 杨露晨
- 王伟
- 王兵
- 王旭
- 王海风
- 王艳君
- 田光
- 蔡定均
- 许能贵
- 闫小宁
- 陈婷
- 陈莉
- 顾星
- Hui KS Kathleen
- Liu Jing
- Nixon Erika
- 丁敏
- 丁秀玉
- 严兴科
- 严敏
- 乔长诚
- 付丹丹
- 付明举
- 代引海
- 任小群
- 任志伟
- 任晓暄
- 任玉兰
- 任玉娟
关键词
-
穴,合谷
(124)
-
穴,三阴交
(17)
-
穴,太冲
(16)
-
穴,足三里
(16)
-
针刺疗法
(16)
-
针刺
(13)
-
穴,内关
(12)
-
穴,曲池
(12)
-
电针
(11)
-
穴,后溪
(9)
-
穴,外关
(6)
-
针灸疗法
(6)
-
穴,血海
(5)
-
磁共振成像
(4)
-
穴 ,合谷
(4)
-
穴,下关
(4)
-
面神经麻痹
(4)
-
偏瘫
(3)
-
大鼠
(3)
-
穴, 合谷
(3)
-
穴,关元
(3)
-
穴,印堂
(3)
-
穴,气海
(3)
-
穴,翳风
(3)
-
穴,迎香
(3)
-
经皮穴位电刺激
(3)
-
面瘫/针刺疗法
(3)
-
A-317491
(2)
-
中风/并发症
(2)
-
分娩/针灸效应
(2)
-
分娩过程
(2)
-
名医经验
(2)
-
四关穴
(2)
-
水针
(2)
-
温针疗法
(2)
-
牙痛
(2)
-
牙髓痛
(2)
-
疼痛
(2)
-
痛经
(2)
-
穴,颊车
(2)
-
穴,风池
(2)
-
穴、合谷
(2)
-
穴、曲池
(2)
-
肌电
(2)
-
脑卒中
(2)
-
透刺
(2)
-
镇痛
(2)
-
阳明经
(2)
-
青年痤疮
(2)
-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针灸疗法
(2)
-
-
张艺馨;
陈洪琳;
韩威;
张亭玉;
李嘉亮;
姚莉;
郭佩鑫;
刘丹
-
-
摘要:
目的 探讨合谷刺法联合桂枝加芍药汤对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施以合谷刺法治疗,观察组施以合谷刺法联合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连续治疗7 d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MP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疗效的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PQ评分和OD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更明显,其中M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P<0.05).结论 合谷刺法联合桂枝加芍药汤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明显优于仅使用合谷刺法.
-
-
姜楠
-
-
摘要:
现代人不良饮食习惯多,加上运动量少,便秘已成为常见病和高发病。长期服用通便药物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中医按摩法--捻压“虎口”,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便秘。“虎口”是手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部位,其正中间为合谷穴,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
-
张杉杉;
王伟;
潘永清
-
-
摘要:
目的:观察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与此3穴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采用患侧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进行常规针刺操作,每日针刺1次,6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1d,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 分级标准对两组治疗前后手功能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能有效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疗效优于上八邪、合谷与后溪穴常规针刺治疗.
-
-
潘路平;
杨瑜;
邵瑾;
任志伟;
郁丽娜;
严敏
-
-
摘要:
目的:观察并评估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辅助镇痛的效果,旨在寻找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肩关节镜手术使用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Ⅱ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40例.A组于术前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患侧合谷、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B组于术前取患侧合谷、内关穴行电刺激治疗联合术后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C组于术前及术后均取假穴位行电刺激治疗.电针参数: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持续30 min.术后当患者切口静息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时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补救,并维持患者术后静息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第一次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时间点、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有效按压次数;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第6小时、第12小时、第24小时对患者进行静息以及活动时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C组比较,A、B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明显延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 0.05);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均P< 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镇痛泵内舒芬太尼的使用剂量、有效按压次数减少(均P< 0.05),而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痛、口干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各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及对术后镇痛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延长术后首次使用补救镇痛的时间,降低术后镇痛药物剂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与术前比,术后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效果更佳.
-
-
叶静;
张亚;
王旭;
杨晗;
肖奇蔚;
沈陈;
任玉兰;
梁繁荣
-
-
摘要:
初步探索合谷穴的敏化现象与规律.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OvidS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和万方(WF)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收集合谷穴敏化相关文献,建立合谷穴敏化现代文献数据库,采集疾病种类、敏化类型、检测方法、检测指标等相关信息,应用频次统计进行分析.最终纳入文献47篇,其中热敏最多,疾病类型以肝胆、肢体经络、肺系、脾胃病证多见.各敏化现象检测方式多样,其中痛敏多用钾离子导入法、热水甩尾测痛法等,电敏多用腧穴电阻测定仪,热敏多用红外热像仪,光敏用红外光谱分析仪,压敏用压痛测试仪.检测指标亦不同,痛敏检测痛阈,电敏多检测穴位电阻,热敏多检测温度,光敏检测红外辐射平均尖锐程度、平均能量,压敏检测压痛阈.合谷穴敏化涉及热敏、电敏、痛敏、压敏、光敏5种敏化类型.其中合谷穴敏化现象常见于面瘫、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耳鸣、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疾病状态下,合谷穴位温度、痛阈值、压痛阈值及红外辐射平均尖锐程度、平均能量均低于健康受试对象;电阻值高于健康受试对象.
-
-
周捷;
李明;
龚东方
-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炎症性斜颈(Grisel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炎症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使用针刺运动疗法,针刺合谷穴,得气后配合患儿颈部主动运动,每5 min行针1次,共留针20 min;对照组放松双侧颈部肌肉15 min后行手法复位.治疗每日1次,共3次,如期间患儿治愈则结束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疗效,并观察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颈部活动度、Wong 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法(WBFPS)分值及首次治疗过程中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FLACC)分值.[结果](1)2组患者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治疗前后各角度颈部活动度、WBFPS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首次治疗过程中FLACC分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手法治疗和针刺运动疗法治疗小儿炎症性斜颈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且相对于手法治疗,针刺运动疗法不作用于局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较手法治疗轻,可避免患儿因疼痛而抗拒治疗,此法可供临床借鉴.
-
-
张英;
陈莉;
刘宇炜;
乐凯;
严琴;
李超英
-
-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合谷对实验性牙髓痛大鼠三叉神经节和牙髓中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对照组(C组)、牙髓痛组(M组)、拮抗剂组(A组)、电针组(E组)、拮抗剂+电针组(AE组),每组7只.N组不做任何处理;C组在钻好的牙髓腔内注入与M组等量的生理盐水,浸润后将牙洞封闭;M组在钻好的牙髓腔内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LPS),浸润后牙洞封闭;A组造模方法同M组,在注入LPS时,将A-317491同时注射进牙髓;E组同M组造模后,电针双侧合谷,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3次;AE组按A组造模后按E组方法治疗.每日治疗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体质量变化,第4天处死所有大鼠,运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节和牙髓中P2X4受体(mRNA)表达,比较各组P2X4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A组、E组、AE组行为学变化均显著低于M组(P<0.01);E组、AE组体质量差值均显著高于M组(P<0.01);AE组体质量差值显著高于A组和E组(P<0.01);E组体质量差值高于A组(P<0.05);E组、AE组三叉神经节和牙髓中P2X4受体mRNA表达量低于M组(P<0.01).结论 LPS诱导大鼠牙髓痛时三叉神经节和牙髓P2X4受体mRNA表达量增加,电针合谷可降低LPS诱导牙髓痛大鼠P2X4受体mRNA表达,这可能是电针合谷镇痛的机制.
-
-
李莉;
吕艳;
翟翔隽;
王冰;
崔洪艳
-
-
摘要: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 Hegu, Sanyinjiao and Zusanli points in labor analgesia and to investigate the analgesic mechanism. Methods: 80 cases matern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group(Use TENS to Hegu,Sanyinjiao,Zusanli point in labor until the fetus was delivered);Group B:control group.Record VAS at different times,delivery outcome and perinatal outcome.Collect venous blood in both groups at the time of postpartum(T0),uterus opens to the full extent(T1)to test the concentration of β-EP, Cor and ACTH. Results: The VAS scores of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B at each time points in incubation period of labor(P0.05). The stage of labor in group A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0.05).Compared with T0,the concentrations of β-EP,Cor and ACTH in peripheral blood of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T1(P0.05);A组产妇产程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2组产妇T1时外周血β-EP、Cor及ACTH浓度均升高(P<0.05);A组产妇T1时β-EP浓度高于B组(P<0.05),Cor及ACTH浓度低于B组(P<0.05).结论:TENS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可以很好地缓解潜伏期产痛,缩短产程,增加母婴安全性,其镇痛效果与β-EP含量明显增加及有效减少了产妇的应激反应有关,但活跃期镇痛不足是临床有待解决之处.
-
-
杨军;
李思海;
彭栋梁;
李瑞国;
刘世举
-
-
摘要:
目的 :观察术前针刺治疗应用于肛周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并分析其应用安全性.方法:选取接受肛周手术治疗的94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腰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术前肛周针刺镇痛;对比两组血压、心率,评估并对比两组术中麻醉效果、术后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术后统计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中追加麻醉药物剂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与Bromage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对照组为27.6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针刺治疗应用于肛周手术麻醉中能够提高麻醉效果,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起效、苏醒时间,并可降低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麻醉安全性.
-
-
徐梅;
李春岩
-
-
摘要: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24例进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62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镇痛组,研究组62例采用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镇痛,比较两组镇痛前、镇痛后30 m in、1 h以及产妇宫口全开VAS评分情况,并比较患者催产素用量、镇痛用药量、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硬膜外镇痛用药量为(21.2±6.4)m l高于研究组镇痛用药(17.1±4.3)m l;对照组催产素用量为(22.7±1.8)U,高于研究组的(20.1±5.2)U.结论: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可减少镇痛药物和催产组的用量,安全性和镇痛有效性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