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穗位

穗位

穗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0629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种子世界、吉林农业、江苏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等;穗位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建兵、刘海军、许洁婷等。

穗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0629 占比:99.88%

总计:70711篇

穗位—发文趋势图

穗位

-研究学者

  • 严建兵
  • 刘海军
  • 许洁婷
  • 黄磊
  • 杨双源
  • 韩宝柱
  • 于宾
  • 伍智玺
  • 刘洋
  • 刘相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起岭; 杨卫兵; 高建刚; 梁玉龙; 张风廷; 赵昌平; 秦志列
    • 摘要: 本试验以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206、BS212、BS366、BS1453和恢复系13GF7675为材料,研究不育系在饱和授粉(C1)、全程授粉(C2)、授粉4天(C3)处理下不同穗位和花位的异交结实及其差异,旨在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1处理下各不育系每穗异交结实40.0~42.9粒,较C2和C3处理分别多10.8~34.8粒和18.7~38.9粒,平均有效结实小穗数分别多2.0个和4.4个。各穗位和花位每穗异交结实总体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和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位小花,穗位间和花位间每穗异交结实大多存在显著差异,但第1位和第2位小花每穗异交结实差异均不显著。处理间中部和下部穗位以及第1和第2位小花异交结实差异是不同处理每穗异交结实变化的主要原因,第3位小花异交结实的变化对C1和C2处理间每穗异交结实差异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应针对不同不育系采用适宜的人工辅助制种措施,以有效提高异交结实,发挥最大异交结实潜力。
    • 梁翠丽; 田向东; 海江波; 乔佳秀; 罗洁; 米璐璐
    • 摘要: 为探讨不同播种密度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播种密度为主区,设4个水平:D1(112.5 kg/hm2)、D2(150 kg/hm2)、D3(187.5 kg/hm2)、D4(225 kg/hm2);播种方式为副区,设置为宽幅播(K)、条播(T)、穴播(X).结果表明:小麦群体总茎数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苗期为:X>K>T,返青期和收获期为:T>X>K.不同穗位结实小穗数、小穗结实率、小花数均在高播种密度(D3、D4)下达到最大值.X和K在高密度下更有利于改善小穗和小花结实特性,尤其是对下部穗位效果更显著.随播种密度的增加,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先减后增趋势,X的产量和穗粒数表现均优于K和T,产量在D4X组合达到最大值(10 062.83 kg/hm2),说明穴播配合高播种密度(D3、D4)可在增产的同时使产量构成因素更加协调.穗部结实特性对小麦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上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负相关,下部穗位结实特性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基本呈正相关.因此,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时,配合穴播或宽幅播,对增产和改善不同穗位结实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 摘要: 玉米抗倒不抗倒有“四看”:一看根系发达不发达,根系发达的抗倒能力就强,相反抗倒能力差;二看茎基部节间长短,茎基部节间越短,抗倒能力越强,相反,抗倒能力越差;三看茎秆的硬度和韧性,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用手将玉米秸秆慢慢拉到45度,将手拿开,秸秆马上弹回,证明硬度和韧性好,抗倒能力强,相反,抗倒能力差;四看穗位的高低,不要看株高的高低。
    • 王蕾; 周琦; 蔡小斌; 严宗山; 张想平; 李润喜; 谢忠清; 张自强; 牛小霞; 徐也; 邓超超
    • 摘要: 为探明不同品种(系)大麦不同穗位粒重和淀粉各组分含量差异,选用不同棱形和糯性的大麦为试验材料,测定了灌浆前、中和成熟期不同穗位粒重及成熟期不同穗位淀粉各组分含量和积累量.结果 表明,整个灌浆过程中不同品种(系)大麦粒重从大到小依次为中部、基部、顶部,中部粒重显著大于基部和顶部,其中二棱大麦中部与基部和顶部粒重的差异小于六棱大麦;基部与顶部粒重在灌浆初期差异较小,随着灌浆进程推进差异逐渐增大,非糯大麦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均为基部和顶部高于中部,支链淀粉含量不同穗位间没有显著差异,且不同穗位淀粉各组分含量差异均在5%以内;糯大麦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由高到低均为基部、中部、顶部,基部与顶部淀粉各组分含量差异大于5%.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量由高到低均为中部、基部、顶部,直链淀粉积累量顶部最低.因此,大麦顶部穗位籽粒粒重、淀粉各组分含量和积累量较低,在以后育种中提高顶部穗位籽粒粒重是高产优质育种的重点目标之一.
    • 李小利; 姜小苓; 李淦; 胡喜贵; 茹振钢
    • 摘要: 选用5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分析研究了不同穗位、花位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的千粒质量、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和稳定时间在不同穗位的变化规律相同,千粒质量表现为中部>下部>上部,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和稳定时间随穗位下降,逐渐增大(延长).强筋和中筋小麦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随着穗位下降呈现逐渐增大(延长)的变化规律;弱筋小麦湿面筋含量中部穗位最高,即中部>下部>上部,形成时间随着穗位下降而缩短.上部各花位之间,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的千粒质量都是随着花位升高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即P1(第1花位)>P2(第2花位)>P3(第3花位);中部、下部各花位之间,不同筋力类型小麦品种的千粒质量都表现在第2花位最高,即P2>P1>P3>P4(第4花位).不同筋力类型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和干、湿面筋含量P1、P2总体大于P3和P4.强筋、中筋小麦穗位上部和中部、弱筋上部穗位籽粒的形成时间和强筋、中筋小麦品种籽粒稳定时间随着花位升高而缩短,而部分花位的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中筋小麦穗位下部、弱筋小麦穗位中部和下部形成时间、上部穗位稳定时间随着花位升高而延长.
    • 韩福光1; 李余良1
    • 摘要: 对温带血缘和亚热带血缘甜玉米的亲本及其杂交组合进行药剂(3%甲基硫菌灵)拌种处理,并对其株高和穗位进行对比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经拌药处理的甜玉米的株高和穗位均明显降低,且株高比穗位降低明显,亚热带血缘亲本比温带血缘亲本降低明显。遗传效应分析表明:甜玉米的株高和穗位呈显著正相关(r = 0.6411),株高的遗传大部分(占58.3%)表现为超显性遗传,小部分(占41.7%)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穗位的遗传小部分(占33.3%)表现为超显性遗传,大部分(占66.7%)表现为部分显性遗传。
    • 李豪圣; 程敦公; 王灿国; 刘爱峰; 郭军; 曹新有; 刘成; 宋健民; 刘建军
    • 摘要: 为探明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发育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开花期设置剪叶、包穗、包茎等7种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穗位和粒位粒数、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穗对穗上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影响显著,与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强势粒数及穗中部和下部粒数,以及与茎和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粒数、穗中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均影响显著;穗对不同穗位强势粒重和穗上部弱势粒重影响显著,旗叶对穗中部和下部强势粒重、穗上部和中部强势粒重及穗下部粒重影响显著;包穗、剪旗叶和剪倒二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上部强势粒及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蛋白质含量;剪倒三叶和剪倒四叶+剪倒五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下部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同一穗位的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大于弱势粒,不同穗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同一穗位的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强势粒,穗上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穗中部和下部。因此,建议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穗光合选择,适当增加小穗排数,减少高穗位粒数,可能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 孟令媛; 姜海英; 王锋
    • 摘要: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内,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吉林省在玉米生产上出现很多的问题,受到高度重视.这既给全国的玉米育种单位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各个玉米育种单位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初步探讨了吉林省玉米育种面临的问提及其解决方向.
    • 徐婷; 樊景胜; 连永利; 赵佰仁; 曲忠诚; 李青超; 赵索; 高盼; 徐莹莹
    • 摘要: 为了适应齐齐哈尔地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释放当前干旱胁迫下玉米的增产潜力,对本地区适宜栽种的玉米品种进行水分高效利用型品种筛选.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对早、中、晚熟12个适宜齐齐哈尔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进行水分利用对比评价.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先玉335和迪卡519、中熟品种和育187、早熟品种罕玉5号四个品种为适宜齐齐哈尔地区种植的水分高效利用型玉米品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