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
中日战争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1年内共计5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1篇;相关期刊362种,包括前线、北京党史、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等;中日战争的相关文献由520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杨振、杨燕等。
中日战争
-研究学者
- 佚名
- 杨振
- 杨燕
- 戚其章
- 黄凤志
- 余茂辉
- 冯国瑞
- 刘幼樵
- 刘志平
- 史桂芳
- 姚江鸿
- 孙克复
- 岳南
- 康洪武
- 张焕文
- 张燕
- 戴彦清
- 李发奎
- 李廉
- 王刚
- 王媛
- 王树荫
- 田其治
- 程世利
- 袁成毅
- 马骏杰
- 黄力民
- John W.Garver
- 丁则勤
- 万竟君
- 三毛
- 严寄洲
- 乔同欢
- 于乔
- 任昭坤
- 伊东贵之
- 佐藤仁史
- 何兰
- 何君
- 何建林
- 何文华
- 何锋
- 余玮
- 侯子
- 侯子1
- 侯林莉(译)1
- 侯样祥
- 侯涛(编译)
- 侯荔江
- 俞国
-
-
李蕴博
-
-
摘要:
日本在侵华战争进入对峙时期难以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放弃了北上与德国夹击已经陷入困境的苏联,转而南下南洋各国引起美国矛盾,最终陷入此前日本军方一直极力避免的与美国的正面交战之中。日本是在怎样的局势下出于怎样的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决策。本文分别对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进行基本阐述,进而对日本最终做出的南进战略进行讨论分析。
-
-
萧西之水
-
-
摘要:
1937年8月27日,七七事变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八一三事变也过去半个月的时间。这天,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向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发去电报,建议美国对中日战争采取下列基本态度:“一是避免卷入;二是极力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及权利;三是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我们对交战双方的传统和友谊。”
-
-
-
-
马贾
-
-
摘要:
在七七事变之后,继之而来的是预料中的中日战争,大家都知道中国将要遭到可怕的巨创。当时中国的军事战略是诱敌深入、消耗敌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还能继续存在吗?如果日本军队攻陷了杭州,会发生什么?一位浙大的德文教师米歇尔回忆说:“所有我的朋友们,都以为浙大不会开学了,即使开学,不久亦心再行关门……”然而米歇尔收到了浙大让她速返校的信函,浙大在战火纷飞中开学了!而在抗战的所有日子里,浙大师生艰难西迁,一直没有停下过教学与科研。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
-
项静
-
-
摘要:
波拉尼奥把图书馆和集中营作为人类两种极限的隐喻,“一座图书馆,就是人类的隐喻,或是人类最好面向的隐喻;同理,一座集中营,正是人类最坏面向的隐喻”。①邓一光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核心的部分是中日战争期间的香港D战俘营,它指向人在特殊环境中的精神状况,牵引出那个时代的核心命题:战争与正义,个人与家国,真实与幻象。
-
-
李光羽
-
-
摘要: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序厅,陈列着一块弧形的展板,上面刻了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附谢晋元写给妻子凌维诚的一封家书。谢晋元(1905-1941)是广东蕉岭人。大学生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四期。1927年随北伐军进入上海,在一场朋友的婚礼上,认识了相当于中等师范音乐专科毕业的凌维诚,1929年两人结婚。1936年春,中日战争局势日益严峻,谢晋元请假护送身怀六甲的妻子,携二幼女抱一男婴回广东家乡,随即只身返回军营。
-
-
皮国立
-
-
摘要:
目前医疗史学界的研究,针对近代中国医学的近代转型,大多集中在防疫、卫生制度的建构、疾病、药物与技术之对照和比较。此外,在民国之前,无论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关切的焦点都放在社会秩序的稳定上,瘟疫常是听任其发展或采消极避疫法,中医在社会中少有被谈及或承担什么深刻的国家和社会责任,过去史学界很少重视这方面的议题。战争的危机,给了中医另一个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近代中医在外科技术、生理学知识发展上的落后,已是不争之事实,但中日战争即将爆发之危机,却使得中医界开始思考传统知识与国家存亡、战争伤员救治之间的联结。近代中医救护队的诞生,给了中医参与军政事务的可能,也帮助中医思索他们过往的学术发展和可能的未来。在此过程中,中医学习了过去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包括军事、救护、创伤、绷带、防毒等相关知识,并于当时报刊中,反思古代医学中的外科、急救、药品等相关知识,希望能在战争时发挥实际功能。本文除了丰富中国医疗史本身的研究,也可补充目前中日战争史研究之全貌,作为传统政治、军事历史之外的一种辅助和补充。
-
-
李俨
-
-
摘要:
李俨字乐知,1892年七月一日生于福建福州(闽侯县)城内的旗下街(旗下街原系清时八旗旗民驻居的地方,清末叶此项旗民将其驻居地方租与贫民,所以旗下街是当时贫民住居的地方)。时在鸦片战争(1840)之后,又是中日战争(1894),义和团战争(1900)的前夜,中国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地位,都起了剧烈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