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战争
中日战争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0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外国问题研究、书摘、历史教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等;中日战争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杨振、杨燕等。
中日战争
-研究学者
- 佚名
- 杨振
- 杨燕
- 刘志平
- 史桂芳
- 姚江鸿
- 张燕
- 李发奎
- 王刚
- 王媛
- 程世利
- 黄力民
- 万竟君
- 三毛
- 严寄洲
- 乔同欢
- 伊东贵之
- 佐藤仁史
- 余玮
- 余茂辉
- 侯子
- 侯子1
- 侯林莉(译)1
- 侯涛(编译)
- 俞天任
- 傅谨
- 关河
- 冯君
- 冯姝萌
- 凡夫唐
- 刘一兵
- 刘家峰
- 刘建
- 刘忠兰
- 刘明钢
- 刘晓冬
- 刘立伟
- 刘耿
- 刘莎莎
- 卢语荒
- 叶雷
- 吉川幸次郎
- 吴佩军
- 吴宇桢
- 吴春祥
- 吴祖光
- 吴翎君
- 周亚平
- 周勇
- 周渝1
-
-
史桂芳
- 《社会科学辑刊》
| 2018年
-
摘要: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美国主导下实行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教育改革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1947年日本颁布《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等法律,摒弃了之前的 "忠君爱国"教育,专注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教科书编写也是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实现上述目标的载体.战后日本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经历了从"国定" 到"审定"的演进.2013年文部科学省审定7家出版社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合格,现仍在日本高中使用.其中对历史教科书涉及中日战争的内容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及日军暴行;日本侵华政策调整与扶植傀儡政权;中国抗战的作用与日本战败投降.现在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中日战争的叙述,存在着明显的偏向与不足,在书写 方式、价值判断和导向等方面存在着问题.首先,日本历史教科书普遍淡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责任与性质.其次,书中占用大篇幅夸大日本军方与政府的矛盾分歧,而忽视其扩张目标的一致性.再次, 书中强调战争给日本造成的灾难,对深受侵略灾难的中国人缺乏必要的同情,更未深入分析造成战争灾难的原因.最后,书中轻视中国持久抗战对打败日本法西斯所起的作用.
-
-
周渝1
- 《国家人文历史》
| 2019年
-
摘要:
1937年6月4日,近卫文磨受命组阁,成立第一届近卫内阁。相比之前内阁首相由年长者担任的惯例,近卫组阁时仅46岁,算是相当年轻的首相,媒体将这届内阁称为“青年内阁”“明朗内阁”,大多国民对之报以希望,不仅因为年龄,更是因为近卫文唐本人具有极高的声望。近卫文磨出身华族,为镰仓时代以来形成的五摄家之一——近卫氏第30代当主。
-
-
李提摩太英(著)1;
李宪堂(译)1;
侯林莉(译)1
- 《书摘》
| 2019年
-
摘要:
康有为这时,有一些翰林,因为受了在中日战争中遭受的耻辱的刺激,也因为认识到除了变法维新,没有什么能拯救中国,于是组织起来,讨论实现中国独立富强的手段。一位聪明的广东学者——康有为,对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康有为是一位进士,即文学博士。
-
-
王媛
- 《中外交流》
| 2018年
-
摘要:
本文以日本作家中薗英助中日战争期间8年的北京生活为中心,就其战时以及战后重返北京时的体验展开剖析.战时,中薗英助在北京登上文坛、从事记者工作、结识终生难忘的朋友.战后的1987年和1988年两次访华,更是让他怀念起北京的青春生活,反省战争责任,由此又写下了一系列与北京相关的作品.本文通过梳理中薗的作品,揭示其对日本侵华战争罪责的反省与对青春的怀念之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