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义和团

义和团

义和团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73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8481篇;相关期刊428种,包括北方论丛、社会科学研究、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人文学术的中国语境”学术研讨会、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义和团的相关文献由638位作者贡献,包括贾熟村、张鸣、路云亭等。

义和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6 占比:7.8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8481 占比:92.07%

总计:9211篇

义和团—发文趋势图

义和团

-研究学者

  • 贾熟村
  • 张鸣
  • 路云亭
  • 周伟良
  • 王先明
  • 王守中
  • 崔岷
  • 李卫朝
  • 李国文
  • 李欣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晓荣
    • 摘要: 说起八国联军侵华,大家往往会想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大肆杀戮,劫掠老百姓,事情其实很复杂;而大清朝廷在这场惨剧中,表现的比戏剧里的小丑还要不堪,慈禧老年昏头居然主动宣战八大列强国,而她对待的义和团的态度也非常的戏剧化,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前,慈禧鼓励义和团打洋人,等发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老佛爷一下子怂了,居然让军队反过来配合洋人镇压义和团。最最可笑的是,清军在被击溃之后,成了散兵游勇的清军居然在各地烧杀抢掠,比八国联军还要更加遭人厌恶。
    • 尚小明
    • 摘要: 庚子五月二十九日粤督李鸿章致盛宣怀电文中所谓“廿五矫诏,粤断不奉”,并非针对清廷五月二十五日“宣战”诏书,而是针对同日所发“集义民御外侮”谕旨。该谕经袁世凯电转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及盛宣怀后,盛宣怀立即致电刘、张、李,主张不必“拘泥”该谕,同时提出与各国互保东南的“补救”方案。张之洞率先对该方案表示支持,并加以补充,刘坤一随后跟进赞成,李鸿章则仅复以“廿五矫诏,粤断不奉”,未对互保方案表示意见。而后经过盛宣怀居间在刘、张与李鸿章之间密集沟通,再加上刘坤一直接电李征询意见,李鸿章终于在上海道余联沅及盛宣怀等与各国驻沪领事最后协商东南互保约款前,表态愿意与刘、张采取一致行动。中外互保东南原则达成后,刘坤一方收到荣禄寄来“宣战”电旨,并传给余联沅、盛宣怀。在盛宣怀建议下,刘、张、李均主张坚持原议,东南互保大局由此奠定。
    • 孟祥才
    • 摘要: 1899—1900年达到高潮的具有一定反帝爱国性质的义和团运动,最后被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和清朝卖国政府合力绞杀。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破在即的关键时刻,被清政府临时委为团练大臣的王懿荣全家殉国。此举为这场惨败的反侵略战争增添了悲壮之色,但也为后人留下了深沉的思考。
    • 崔岷; 吕书额
    • 摘要: 1900年8月北京陷落后,数以百计的殉难官员在自裁之前均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惶恐、观望和最终的绝望。作为临危受命的京师团练大臣,勉力履职的王懿荣更是在经历这一切的同时,还因相互交织的政策扦格、人事倾轧、事权不属而饱受困顿之苦。清廷抚团御侮策略与维护治安需求之间的冲突连同枪械无从筹措、团练总局内五城御史的排挤,导致手中仅掌握1500名练勇的王懿荣在维护京城秩序的过程中深感“无权无饷”“劳心劳力”,从而在庚子盛夏义和团掀起的惊涛骇浪中只能扮演“看街老兵”的悲剧性角色。相较于那些因兵败自裁或含冤而死者所具有的壮烈和悲情色彩,王懿荣的赴死淡然而从容,或最能体现传统士人对“主辱臣死”这一忠君观念的践行。
    • 张立朋; 赵澄宇
    • 摘要: 甲午战后,鲁西地区的传统暴力与民教冲突便有加剧的倾向,巨野教案后,民教冲突的矛盾更加凸显,大刀会和义和拳等民间组织相继兴起,逐渐发展成巨大的义和团运动。《叻报》在甲午后逐渐把关注度转向中国,对此后晚清政府发生的几乎所有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着详细的报道。《叻报》对义和团的报道大致开始于1899年3、4月份,直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文章的关注点是在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完全爆发之前,对《叻报》关于义和团的报道从略有提及,到社论整体分析,再到完全占据报纸的中心焦点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试图呈现出一幅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天南"(2)的图景。
    • 史本恒; 沙晓红; 孙悦
    • 摘要: 山东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义和团所用的刀、枪、剑等22件武器以及1顶凉帽。其中的武器是义和团运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凉帽是义和团天津“乾”字团首领刘长香受清廷赏赐所得,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此类文物,是义和团和清廷之间关系研究的重要实物。这批文物是国内同类文物中数量和种类较多、保存状况较好的一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张而弛
    • 摘要: 杉山彬是日本驻华使馆书记官,在义和团运动时期被甘军所杀。日本在运动初期因各国对此反应冷淡而低调处理杉山彬事件。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日本政策发生转变,主动提出杉山彬条款并载入和约。此后日方向清廷推荐那桐作为使节东渡,利用使团访问之机,拉拢款待并配合考察现代设施。日方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对杉山彬事件的考察,可以揭示日本对华政策之变化,进而全面理解当时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 刘本森
    • 摘要: 高密县地处山东半岛胶莱谷地,河流众多,暴雨时易遭水患。清末德占青岛之后,筹筑胶济铁路。铁路勘测和修筑至高密时,因铁路为东西走向,而当地河流为南北流向,百姓认为修路会抬高路基、影响泄洪,于是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阻路运动。铁路勘测时,百姓拔掉路标,要求改路,但该诉求被地方官以偶发冲突为由遮蔽。筑路开工后,民众群起阻路反洋,提出改路、多筑涵洞等要求,清政府居中缓和,一面劝谕百姓、听从诉求,一面与德人交涉。袁世凯与德人谈判定章,使德人同意部分改路、多筑涵洞。山东省也拨银五千两疏浚河道。百姓的反抗取得一定成效,但民众反抗活动遭到德人镇压,付出了殒命数百人的代价,未能解决筑路带来的水患问题。高密事件此前被视为义和团运动的一部分,实际上高密事件与义和团运动在斗争目标、组织方式、清政府对其定位方面均不相同,其与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截然不同。
    • 高望祖(文/图); 席会东(文/图)
    • 摘要: 《外国使馆防卫图》(Defence of Foreign Legations)是1900年由美军少将绘制的清军和义和团围攻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形势的军事地图,呈现了当时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的地理区位及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时使馆区内修筑的防御工事、防线随时间的变化等内容。
    • 曹祥才
    • 摘要: 一戊戌年义和团兴起,延及江西武陵,太公青云携家带口一路向南,至安徽巢湖方止脚步。自此,太公以木匠活谋生。不期年,活工名扬乡里,积数年之蓄,置业落户。太老爷茂文承太公业,技艺日益精进,置田产数顷,娶妻生子,开枝散叶,有子三,庭龙、庭凤、庭骐。老大、老三承其艺为木工,老二则被送至江南学陶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