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举文化

科举文化

科举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专利文献3831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科举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海峰、张亚群、冯用军等。

科举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3.77%

专利文献>

论文:3831 占比:96.23%

总计:3981篇

科举文化—发文趋势图

科举文化

-研究学者

  • 刘海峰
  • 张亚群
  • 冯用军
  • 阳达
  • 张睿壮
  • 王凯旋
  • 刘廷乾
  • 孙景超
  • 张海鹏
  • 彭江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海峰; 蔡正道
    • 摘要: 考试文化是指因考试而形成和衍生的文化,或者说是与考试相关的文化,考试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考试观念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考试改变命运三个观念.考试制度文化具有严密、刚性的特征.考试礼仪、考试崇拜或考试信仰、考试习俗等,则是从考试习俗文化方面,使得考试在社会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考试机构文化体现了考试机构的精神面貌、价值标准和文化素质,影响着考试机构的效能和形象.考试价值观最核心的部分可以概括为"至公至正,明远明察".
    • 胡向东
    • 摘要: 中国考试发展至民国时期,随着社会情势的巨变和西方考试文化的引入,发生了制度重构和文化转型的双重深刻变化.在制度建设和实施方面,民国考试分类发展十分迅速,从单一的科举文官考试种类扩展为文官考试、社会考试和教育考试,大大拓展了考试制度文化的内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独立的考试行政管理机构,构建了繁复的考试法规体系.在观念文化方面,民国考试文化总体上仍沿袭着科举考试文化所带有的浓厚政治色彩,注重考试贯彻国家意志、强化政治教化的作用,考试观念由狭隘走向开放,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向近代化考试转型.民国考试文化融合在呈现守正开新整体特征的同时,由于政府权威缺失和社会失序,又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和曲折性.
    • 冯用军; 赵雪
    • 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特大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回答的新时代课题.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制度是国家抡才大典,其投牒自进、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传统考试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考试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考试理念标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界定科举制度、科举文化科举文化遗产等核心概念基础上,系统论述科举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分析科举文化的正能量与负效应,凝练科举文化的现代价值,提出建构新型考试文化体系、夯实考试学科文化基础、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坚定中国特色考试道路等观点.
    • 摘要: 张希清1945年生,河南濮阳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分会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宋辽金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主持教育部重要项目“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教育部特大项目“《儒藏·史部》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及专题研究”等.
    • 邓小青
    • 摘要: 明清时期中国有两大科举考场,一个是北京的顺天贡院,另一个便是江南贡院。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建设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由博物馆主馆、江南贡院南苑以及明远楼遗址区三大区域组成。在这里,你可以领略科举制度发展的千年历史,感受古代举子科考的艰辛历程,了解科举民俗蕴含的文化信息,体验当年南京作为南方科举考试中心的繁荣,领悟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十里秦淮,江南贡院,旧时的舞榭楼台歌声袅袅,与今日天南海北游客的熙熙攘攘,在夜幕降临时跨越时空交相辉映……
    • 陈维昭
    • 摘要: 中国叙事文本曾生存于三种文化生态之中——经史古文生态、书场文化生态和科举文化生态.这三种文化生态不仅是前后承接的关系,而且是层层叠加积淀的关系.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应该首先让叙事文本回归到它们原初所生存的文化生态中,在生态关联中考察其性质、形态、功能及变异,获取真实的知识.把叙事学研究建立在这种考察结果的基础上,这样的叙事文化学或许能够更接近中国文化本身.
    • 陈鑫; 任新宇
    • 摘要: 目的: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机遇,研究适合夫子庙文化推广的文创产品设计路径;方法:以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交互设计为例,结合夫子庙地域文化,通过塑造交互式体验、打造移动应用程序和打通线上、线下市场的方式,营造独特文化与消费体验的服务流程;结果: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达到情感的共鸣,提高夫子庙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传承与弘扬夫子庙地域文化;结论:在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创产品设计,还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引入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参与式设计概念.
    • 摘要: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相对于世袭、举荐等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不但扩宽了朝廷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举向社会上层流动,这对维持整体社会稳定起相当大的作用。
    • 李兵
    • 摘要: 宋代并非科举面前人人平等.出于更新人才观念、维持政权稳定、维护皇权专制和促进社会流动的目的,宋廷采取抑制势家子弟、扶持寒士的政策.宋廷一方面在科举外向寒士提供物质支持,在科举考试过程中有意倾斜,以提升寒士的录取率;另一方面在科举中对势家子弟有意限制和打压,降低其考中进士的概率.受政治腐败、政治局势和权相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北宋中后期在科举中逐步减少了对势家子弟的限制.两宋之所以出现大量出自低层官员与平民家庭的文科状元,且比例不断提高,是宋廷采取"抑势家、拔寒士"的政治措施的结果.与状元相反,两宋进士出身于官员的比例却在不断提升,导致科举带来的社会流动程度不断降低和状元为平民子弟的比例却不断升高的矛盾现象.总体而言,宋代"抑势家,拔寒士"的政治措施降低了经济因素在科举中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流动.
    • 毛鹏程
    • 摘要: 有金一代,河东南路因泽潞地区进士及第人数众多而闻名于世,以至有"金有天下百余年,泽潞好为多士"之美誉.元代名儒郝经撰文数篇,将泽潞地区向学应举之风盛行、经学大儒辈出归因于"程颢牧晋"时兴学乡校的影响,此观点为当地后人撰写庙学记文、撰修县志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钩稽金代正史、地方志、名人集传等相关文献的记载,发现在金人眼里"程颢牧晋"一事与科第盛况并无相当关联,相反高平李氏、陵川郝氏等名门家族与地方县令兴学广教、推动经义复科之举才应视为泽潞地区科第兴盛的根本原因.郝经意图以"程颢牧晋"一事追溯泽潞经学的源流与发展脉络,借由科试大义之文为其提供比附理学之外据,显现了金代北方经术研习与科举理学化的渊源及转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