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9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9071篇;相关期刊525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行政与法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区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城市化加速期社会建设等;社区自治的相关文献由107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红、房波、陈伟东等。
社区自治
-研究学者
- 刘伟红
- 房波
- 陈伟东
- 陈惠敏
- 夏建中
- 孙江涛
- 张丹丹
- 张菊枝
- 李凡
- 李增元
- 杨丽
- 柳建坤
- 王琳
- 苏琦
- 薛涌
- 郑思思
- 马仲良
- 万玲
- 乔新生
- 任鹰
- 伊庆
- 伍立志
- 余坤明
- 余翠君
- 侯兆晓
- 侯莉娜
- 刘英
-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课题组
- 卢学晖
- 危薇
- 吕义斌
- 吴先举
- 吴晓林
- 吴科澜
- 周剑武
- 周剑锋
- 周晨虹
- 姚薇
- 孙其昂
- 孙跃
- 孙鹤翎
- 宋言奇
- 崔运武
- 康之国
- 张何鑫
- 张孝敢
- 张宝锋
- 张平
- 张燕君
- 张苏辉
-
-
汪俊英
-
-
摘要:
就城市社区自治而言,在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中,法治要素是社区自治的基础和前提。现代商业化社区已具备"陌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社区居民也具备"成员理性",这是社区"规则治理"的前提。同时,社区各主体间法律关系清晰,这是社区法治化的基础。当然,社区自治的法治化也存在制约因素:业主自治组织机构(业主大会与业主委员会)不健全、自治性制度规范严重缺失,业主委员会在运作中功能扭曲,物业管理尚未完全纳入法治化轨道,基层自治组织行政化严重、自治功能弱化。实现社区自治的法治化,需要构建社区治理的民主决策机制;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健全对业主委员会的制约监督机制;拓宽业主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精英的主导作用;理顺"政社关系",破解社区行政化难题。
-
-
刘源鑫;
崔智恒
-
-
摘要:
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对象,抓好社区治理工作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发展实现了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过程,社区治理实践在继承既有成果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模式、引入新机制、尝试新手段、总结新经验,不断开创治理新局面。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对社区治理问题的深入剖析与策略探索,力求推进社区建设,助力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
-
-
李爱爽
-
-
摘要:
随着社会转型与体制变迁,小城镇社区的群体结构和空间结构日益复杂化,原有社区治理模式的局限性不断凸显。微治理作为近年来城乡社区治理模式的实践创新,适应了现阶段小城镇社区日益增长的精细化和差异化治理需求。微治理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治理单元的进一步细化下沉与党政力量的有效介入,前者为小范围居民群众组织起来奠定了空间基础,后者确保了微治理机制的顺利启动和良性运转。微治理在小城镇社区的实施,既能有效弥补诸多无物业小区的治理短板,提升社区治理的回应性,并有助于实现社区公共事务的分类治理,显著提升社区治理绩效,同时拓展了社区自治空间,减轻了基层政府的治理负担。
-
-
刘国荣
-
-
摘要:
村民自治推行后,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悄然变化,国家赋予自我管理权于村民。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已发生史无前例的变化,要求基层治理也跟上发展的步伐。乡村社区自治是村民自治的创新模式,但从提出以来,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这对基层治理造成了隐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就为新时代下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以H省M县D镇为例,对其在乡村社区自治的探索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并发现问题与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
-
黄彩兰
-
-
摘要:
社区协商议事机制作为有效处理社区事务、化解社区矛盾、强化社区自治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措施。文章基于对上海市C街道的个案分析,一方面探讨该社区治理模式运行中的社区协商议事机制,以及多元主体有效进行协商共治的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并分析在该机制的作用下,社区治理资源的整合配置以及居民自治的成效;另一方面以创新社区协商议事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为根本目标,着力于为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并提供些许针对性建议。
-
-
沈迁
-
-
摘要:
如何在社区网格化治理中实现基层党建与社区自治的双重目标成为新时代社区治理变革问题的关键。以重庆市D社区党建实践为例,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行社区网格化党建制度,以党支部为社区实质治理单元,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激活社区内生型制度,涉及党建元素凸显制度、社区精英动员制度、群众问题导向制度和决策事务民主制度。通过党建嵌入社区网格化治理,形成群众路线为制度导向的社区治理机制,即动员治理样态、多元主体协同、群众导向的干部选拔原则和半制度性的社区治理结构。以社区党支部治理单元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从制度创新、社区结构和群众行动三个维度分析党群关系调整的现实逻辑,提出基层党建嵌入社区网格化治理的制度实践机制,为基层党建与社区自治的地方性融合提供一种新的现实选择。
-
-
曾雪云;
张舒铭
-
-
摘要:
金融服务平台型企业Prosper以设立基金会的方式接受投资人的捐赠并以等额票据作为对价,以此实现投资人风险自担,并且以自愿性信息披露"、轻审查"和"软约束"制度来繁荣网络社区,实现社区自治和扩大交易规模。这一商业模式为Prosper创造了价值,但也侵蚀了Prosper社区的信用基础。未来需处理好财务目标与金融生态治理社会责任间的关系,融入可持续发展目标,将信用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并引入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等监管科技,以实现互联网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互联网金融社区更需要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制定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信用评级标准等。
-
-
顾浩澜
-
-
摘要:
当代社区自治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居民作为一大重要主体是社区自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现实是农村拆迁居民参与拆迁社区自治程度不高。为此,试图通过搭建农村拆迁社区文化参与平台的方式,通过正向的“参与式”观念和行为引导,来激发居民参与农村拆迁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进而通过社区自治的积极参与来形成居民对于农村拆迁社区的认同感。在分析阻碍农村拆迁社区居民参与因素的基础上,从文化资源紧张、缺乏文化氛围、多元人口结构等方面探寻一条有利于改善和缓解农村拆迁社区自治中参与不足的有效路径。
-
-
汤文仙
-
-
摘要: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两年以来成效显著,公众投放习惯初步养成、分类质量显著提高、“三化”治理明显提升、分类覆盖面日益扩大、分类设施不断完善;北京探索出“党建引领与社区自治”的互促模式、“社区党建与物业管理”的融合模式、“市场运作与分类追溯”的智慧模式、“就地收集与就地处理”的乡村模式等新经验;本文提出北京的生活垃圾分类正逐渐从高强度投入的“攻坚战”向常态化的“持久战”转变,需关注影响垃圾分类可持续性问题。
-
-
易有禄;
熊文瑾
-
-
摘要:
法治有助于促进城市社区外在形式秩序与和谐共同体的形成。实现社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目标。城市社区法治化治理体系由多元治理规则体系、多元治理主体体系、多元治理方式体系等基本要素构成。应该通过转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职能、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培育社区内其他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进而优化社区治理多元治理主体体系;制定社区自治专门性法律、修订现行居委会组织法以及安排相关配套制度,进而完善社区治理多元治理规则体系;发挥法治保障功能、彰显德治引领价值、明确自治基础地位,进而健全社区治理多元治理方式体系。
-
-
洪文迁;
李峰
- 《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特拉华州溪岸社区及其业主协会的调查,探讨了该社区物业管理的方法和特点.提出居民自治传统、社区组织的法人性质以及社会普通的公共服务意识是美国社区自治的关键因素,并总结,社区规模过大、集合住宅和大量公共空间的居住方式、相对疏离的邻里关系等,是我国借鉴业主协会进行社区自治的难点.
-
-
-
张勇;
朱佩娟;
邓凌云;
李进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基于西方“沟通—协作式规划”理论梳理了当代社区规划的新内涵,认为此理论对指导转型期从社区规划到社区营造、从增量规划到存量提升、从蓝图制定到社区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沙市嘉园社区规划为例,探讨了嘉园社区沟通—协作式规划工作流程、CDPIM规划模式和规划议事机制,规划致力于沟通和参与的过程组织、赋能和放权的活动设计、组织和机制的构建探索.认为规划路径创新重点应聚焦于:一是选定目标人群为突破口,逐步扩展,从而实现参与主体的培育;二是通过共同意识的激发,在沟通协商中努力寻找共同的愿景,居民通过对社区规划的参与,建立起自己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规划师从精英身份转向公众代言人身份,从规划主导者转向幕后工作者,通过理念普及、构建参与方式、表达参与内容等层层递进,实现对社区规划整体引导与协调;四是制度的完善与保障是沟通—协作式社区规划可持续推进的有效保障.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规划师的引导协调能有效增强居民规划参与意识、推动社区自治,引导社会治理模式转型.
-
-
-
Yin Jing-Hong;
尹京红;
Peng Mei-Fen;
彭梅芬
- 《城市发展与社会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居民实现自己意愿、维护自身权益的利益共同体,是基层群众反映利益诉求、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组织形式.重视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厘清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是当前完善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阐明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化参与的历史背景,探讨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途径与方式,分析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化参与的思路与建议.
-
-
-
苗治文;
闫丽芬
- 《2014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在差序格局理论的延伸下,社区居民不仅能够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为纽带形成相互的社会认同和关系网络,而且能够形成具有自治性质的社区生活.2012-2014年,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推广与发展在中国社区建设领域内也是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自治主体的多元化,社区群体的阶层性以及形式手段的多样性.构建包容性、多元化、现代化的社区体育自治有利于保障社区体育组织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化内涵.最后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发展提出了水波纹、北极星、橄榄球发展模式.
-
-
苗治文;
闫丽芬
- 《2014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在差序格局理论的延伸下,社区居民不仅能够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为纽带形成相互的社会认同和关系网络,而且能够形成具有自治性质的社区生活.2012-2014年,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推广与发展在中国社区建设领域内也是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自治主体的多元化,社区群体的阶层性以及形式手段的多样性.构建包容性、多元化、现代化的社区体育自治有利于保障社区体育组织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化内涵.最后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发展提出了水波纹、北极星、橄榄球发展模式.
-
-
苗治文;
闫丽芬
- 《2014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在差序格局理论的延伸下,社区居民不仅能够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为纽带形成相互的社会认同和关系网络,而且能够形成具有自治性质的社区生活.2012-2014年,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推广与发展在中国社区建设领域内也是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自治主体的多元化,社区群体的阶层性以及形式手段的多样性.构建包容性、多元化、现代化的社区体育自治有利于保障社区体育组织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化内涵.最后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发展提出了水波纹、北极星、橄榄球发展模式.
-
-
苗治文;
闫丽芬
- 《2014年全国体育管理科学大会》
| 2014年
-
摘要:
在差序格局理论的延伸下,社区居民不仅能够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为纽带形成相互的社会认同和关系网络,而且能够形成具有自治性质的社区生活.2012-2014年,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推广与发展在中国社区建设领域内也是引人注意的现象之一.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自治主体的多元化,社区群体的阶层性以及形式手段的多样性.构建包容性、多元化、现代化的社区体育自治有利于保障社区体育组织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社会化内涵.最后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发展提出了水波纹、北极星、橄榄球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