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磨料射流

磨料射流

磨料射流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2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9904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煤炭学报、石油钻探技术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2010年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多项流学术会议等;磨料射流的相关文献由922位作者贡献,包括谢淮北、张东速、王岩等。

磨料射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3 占比:1.01%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9904 占比:98.91%

总计:20124篇

磨料射流—发文趋势图

磨料射流

-研究学者

  • 谢淮北
  • 张东速
  • 王岩
  • 周卫东
  • 李根生
  • 卢义玉
  • 黄中伟
  • 王瑞和
  • 李罗鹏
  • 杜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乾发; 汪杨笑; 袁巨龙; 吕冰海; 赵天晨; 王旭
    • 摘要: 针对先进陶瓷材料的高效、精密加工,提出了一种基于流体自激的新型磨料水射流加工方法——自激振荡磨料水射流加工(SEO-AWJM)。采用ANSYS Fluent大涡模拟模型进行了流体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入口流速为135 m/s,腔长为4 mm时,下游喷嘴出口脉冲率最大达到28.47%。射流束的脉冲特性使得工件表面停滞层周期性变化,从而获得更高的峰值壁面剪切力,且该力在工件表面往复移动。通过SEO-AWJM实验,调节腔室长度获得最佳流体自激效果并对氮化硅基片进行加工。实验结果表明:定点加工10 min,使用磨料水射流加工去除最大深度为7.5μm,使用SEO-AWJM去除最大深度为9.4μm。初始表面粗糙度Ra为108.9 nm,磨料水射流加工6次后,Ra达到稳定值47.9 nm,SEO-AWJM加工4次后,Ra达到稳定值51.3 nm。
    • 刘昭辉; 王治国; 梁治国; 刘阳
    • 摘要: 采用CFD-DEM(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with Discrete Element Method),模拟了磨料射流中颗粒在清水与0.2%(以质量分数计)胍胶溶液中的运动过程,研究了颗粒的运动轨迹、颗粒在喷嘴轴线位置处的速度变化情况、流体参数对射流扩散及颗粒空间分布的影响。在喷嘴收缩段内,胍胶溶液中的颗粒加速最快;在喷嘴外,随喷射距离的增加,胍胶溶液中心射流的速度衰减较快,清水中颗粒的减速较慢。在射流中心区域,与清水相比,胍胶溶液的射流中心处的颗粒占比相对较少,分布较为分散。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清水,胍胶溶液使得颗粒速度的加速更快,颗粒冲击能量更强,辅助钻井破岩的能力更强。
    • 卢义玉; 秦旭前; 汤积仁; 章文峰; 凌远非; 李倩
    • 摘要: N00工法是一种节约资源并能降低开采成本的长壁采煤工法,快速无伤定向切割顶板岩石使采空区顶板垮落是该工法的关键。基于水射流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利用磨料射流定向切割顶板的新思路,研究了磨料射流定向切顶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设计了水射流喷嘴、切割喷头、定向器、输送机及磨料供给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结构与尺寸,通过实验优化了磨料射流定向切顶的最优工作参数,并于陕西某矿S1201-Ⅱ工作面进行了顶板切割试验。结果表明,在射流压力25 MPa,喷嘴直径1.5 mm,磨料类型黄沙/石英砂,磨料质量分数3.5%,切割速度4.4 mm/s条件下,系统可在1个循环时间(50 min)、1个步距(840 mm)范围内对7000~8000 mm长度的4孔同步定向切缝,实现对留巷顶板的快速高效定向切割。
    • 邓乾发; 汪杨笑; 吕冰海; 厉淦; 程军; 袁巨龙
    • 摘要: 目的提高磨料水射流在浸没环境中的加工能力,研究流体自激脉冲特性对磨料水射流抛光的影响。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流体自激脉冲特性的磨料水射流浸没式抛光方法,简称浸没式自激振荡磨料水射抛光(Submerged Self-excited Oscillation Abrasive Water Jet Polishing,SSEO-AWJP),利用腔室特定边界条件,使磨料水射流获得自激脉冲特性,使其在水中获得更好的加工性能。首先利用数值模拟分析自激脉冲射流在浸没环境下的流体状态;之后研究喷嘴与工件的轴向距离和入射角度对加工表面受力的影响;最后搭建SSEO-AWJP加工实验平台,进行氮化硅抛光对比实验,以验证流体自激脉冲特性对提高浸没环境中磨料水射抛光能力的有效性。结果SSEO-AWJP射流束在液体中以脉冲的形式存在,并具有更好的保持性。当射流束冲击工件时,其脉冲特性破坏了工件表面停滞层的稳定性,使得峰值壁面剪切力Pfm在工件表面往复移动并增大,以实现材料的高效去除。氮化硅表面抛光实验表明,相同条件下,定点加工25 min,浸没式磨料水射流抛光加工区域的最大去除深度为6.86μm,SSEO-AWJP加工区域的最大深度为17.30μm。浸没式磨料水射流加工14次后,粗糙度Ra稳定在35.7 nm;SSEO-AWJP加工5次后,Ra稳定在48.8 nm。使用SSEO-AWJP加工的工件,其表面粗糙度的下降速度始终大于磨料水射流,但是受磨粒动能影响,相同条件下,SSEO-AWJP的表面粗糙度会更高,而使用更细的磨料,可以令两种方法加工后的表面质量更加接近。结论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分析验证了SSEO-AWJP的有效性,利用自激脉冲特性可以实现磨料水射流在浸没环境下达到高效加工的目的。
    • 吕志利
    • 摘要: 针对油井定向钻孔技术应用于水平井作业中,传统钻铣工艺在套管上无法开窗这一工艺难题,提出水力喷砂射孔的工艺措施。依据材料冲蚀磨损理论和磨料射流切割原理,利用水力喷砂射孔技术切割套管。以Fluent流场分析为基础,对喷嘴的结构进行设计,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喷嘴及相关部件三维建模与装配,并用Gambit划分网格,使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NSYS CFD对喷嘴及相关部件进行CFD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应用FLUENT模拟仿真,得到现有工况要求下能实现套管开窗的合理喷嘴结构,以及辅助装置。最后得到不同工况下喷孔数目、直径、角度等结构参数。并且FLUENT流体仿真时,分别对压力、靶距、磨料颗粒的大小,浓度进行改变,对各种情况下的模拟开窗效果进行比较,得出最优开窗效果下的各项指标参数。
    • 江红祥; 赵慧贺; 刘送永; 李洪盛
    • 摘要: 为研究前混合磨料射流冲击割缝岩石性能,将两相随机混合的光滑粒子用于模拟磨料射流,基于RHT(Riedel Hiermaier Thoma)本构模型建立了岩石割缝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模拟和实验岩石割缝深度随射流横移速度变化规律一致,建立了数值模拟和实验磨料射流横移速度关系。岩石割缝位置中心和边缘的岩石单元损伤失效速率不同,分别呈现瞬时损伤失效和多次阶跃累积损伤特征。磨料颗粒冲击岩石概率与磨料射流浓度有关,当磨料浓度小于10%时,岩石割缝深度上升较快。岩石割缝深度随射流直径增大呈指数上升并趋于不变,后侧磨料颗粒冲击岩石作用随射流直径增大而减弱,当射流直径大于1.2 mm以后,岩石割缝深度均近似等于6.3 mm。岩石割缝深度随射流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15 MPa~35 MPa压力范围内,磨料射流割缝岩石深度增大速率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对前混合磨料射流横移速度、浓度、压力和直径等参数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兰铠; 郑伟
    • 摘要: 目前国内水下油气田、深水钻完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近两年也有多个水下井口油气田进入整体弃置阶段。本文以近年国内的水下井口弃置作业为导入,结合磨料射流设备及国外一些作业案例,进行水下井口弃置方案的研究。该研究可为我国后续深水水下井口弃置作业提供一种思路或备用方案。
    • 李敬彬; 程康; 李根生; 黄中伟; 陈昭廷
    • 摘要: 为了研究液氮-冰粒射流的形成过程和冲击效果,采用可视化试验研究了水滴凝固过程中内部温度及外部特征变化情况,成功调制出液氮-冰粒射流,并进行靶件冲蚀试验。结果表明:体积为5μL的水滴在液氮中(-196°C)凝固内部温度变化分为预冷、凝固、冷却3个阶段,且水滴凝固速度较快,可在1.5 s内完成凝固;水滴凝固时,首先在外侧形成冰壳,再逐步向内凝结,由于体积变化,会导致冰粒局部破裂,需对冰粒体积进行优选;设计并加工了液氮-冰粒射流试验装置;通过靶件冲蚀试验,证实了液氮-冰粒射流的冲击效果显著好于纯液氮射流,在聚丙烯聚合物上的冲击除漆效果优于在铝合金板上的冲击效果。研究成果为液氮-冰粒射流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杨睿月; 黄中伟; 李根生; 陈健翔; 温海涛; 秦小舟
    • 摘要: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是“单井产量低”长期难以改变。提出了煤层气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造穴的新思路,旨在大范围释放储层应力、提高渗透率,从而提高单井产量。首先介绍了水平井水力喷射分段造穴的优势:灵活调控洞穴形状和尺寸、定点喷射、精准分段、多簇卸压、构建体积缝网、符合煤炭原位流态化开采的科学构想。然后,采用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inite-Discrete Element Method)建立了水平井造穴诱导煤层应力演化流-固耦合模型,计算了多段洞穴形成的应力释放区域,描述了穴周、穴间应力干扰区诱导形成的裂缝分布特征,阐释了水平井分段造穴应力释放开采煤层气的原理。其次,开展了淹没条件下磨料直射流和旋转磨料射流喷射煤岩的室内实验,研究了磨料射流喷射煤岩的成孔形态和破坏模式及天然裂隙对破坏作用的影响,发现磨料射流冲击下,层裂是煤岩重要的破裂机制。接着,介绍了裸眼井、筛管井、套管井、顶底板间接改造井等不同水平井完井方式下水力喷射分段造穴的井下核心工具、工艺流程和煤粉返排方式。最后,探讨了该技术的地质储层适应性和应用前景,有望在构造煤、深部煤、煤系薄互层及压裂造缝效果欠佳或无法实现分支井眼重入的松软煤层等推广应用。
    • 陈长江; 朱英; 李志平; 张慧栋; 刘勇
    • 摘要: 磨料射流是一种操作简单、切割效率高的绿色加工技术。在矿山开采、油气开发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破碎煤岩。磨料射流破煤是射流能量传递、转化和释放的过程。射流能量以循环、冲击载荷形式直接加载于射流-煤岩接触区域,并以球面应力波形式向煤岩内部传递。当应力波能量高于煤体破坏阈值,煤体发生破坏。然而,目前磨料射流破煤过程中的应力波传播规律及有效破煤范围不明确。因此,基于应力波效应分析了局部微裂纹时起裂时的煤岩能量密度,结合磨料射流特性,建立了描述磨料射流破煤能量准则;采用能量等效方法,基于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了相同入射能量下煤样能耗规律及破坏特征,计算了能量准则中的煤岩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DIC(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数字图像相关法)实验获取了磨料射流冲击下应力波传播规律,并采用能量准则计算了磨料射流破煤的理论范围;通过对比实际和理论破煤深度,验证了磨料射流破煤能量准则。结果表明:磨料射流冲击过程中,煤体发生破坏的能量阈值决定于应力波波速、煤岩破碎能耗密度、碎块平均粒径及磨料射流冲击频率。随入射能量增加,煤样应变率增大,能耗密度增加,但入射能量有效利用率降低;煤体吸收的能量,主要是被用于微裂纹扩展,且破碎后的碎块平均直径与煤样应变率呈一次函数关系。球面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时空特征,且沿传播方向能量发生衰减;又由于煤体原生孔、裂隙发育,应力波会出现聚集、叠加,导致局部能量增加。当应力波能量高于煤体裂纹起裂时的能量阈值时,煤体出现破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