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纳米颗粒
硅纳米颗粒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电工技术、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27302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中国粉体工业、纳米科技、现代材料动态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第六届学术大会、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等;硅纳米颗粒的相关文献由38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耀、钟旖菱、杨德仁等。
硅纳米颗粒—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27302篇
占比:99.98%
总计:427373篇
硅纳米颗粒
-研究学者
- 何耀
- 钟旖菱
- 杨德仁
- 皮孝东
- 向娟娟
- 吕红斌
- 朱诗国
- 李桂源
- 李小玲
- 王艳红
- 苏发兵
- 周鸣
- 唐珂
- 宋燕
- 张必成
- 李庆阁
- 李肖
- 李述汤
- 田晓冬
- 许晔
- 陈兴国
- 陈永雷
- 韩庆荣
- 韩羊霞
- B·金
- 刘朗
- 吴彦燕
- 吴思聪
- 吴玫颖
- 夏家辉
- 夏昆
- 康珍英
- 张玲霞
- 施剑林
- 沈守荣
- 王凯
- 薛志刚
- 谭强强
- 迈克尔·J·塞罗尔
- 郭全贵
- 陈玉祥
- 陈雨
- 高煜
- A·鲁法尼
- CHEN GuangDi
- H·斯特凡
- J.克莱姆
- LI Xiao
- L·德科拉
- M.梅德加奥伊
-
-
邱松;
闫文宁;
王丽;
张连山;
陈超;
穆丽娟;
牟世刚
-
-
摘要:
采用溶剂热法和煅烧法制备了LiAlO_(2)包覆Si纳米颗粒(Si@LiAlO_(2))的复合材料。Si@LiAlO_(2)纳米颗粒具有开口和通道的树枝状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其在100 m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可逆容量为364.1 mAh·g^(-1)。纳米复合材料的树枝状结构使其具有优越的循环性能。在树枝状结构中,纳米尺度的硅颗粒缩短了锂离子的传输路径,LiAlO_(2)包覆层、孔隙和开口缓冲了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
-
王苏媚;
张福勤;
童汇;
毛高强;
刘志远;
喻万景
-
-
摘要:
采用原位生长法设计并合成了MOF衍生碳包覆硅纳米颗粒限制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Si/C@G),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材料结构有效缓解硅基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变化,促进了稳定的固态电解质中间相层的形成,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电导率。Si/C@G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500 mA/g时经100次循环可逆比容量仍有1081.2 mAh/g;在电流密度5.0 A/g时其可逆容量达到949.6 mAh/g。Si/C@G负极在1.0 A/g的恒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可逆比容量可保持在677.2 mAh/g左右,库仑效率可达99.84%,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
和帅帅;
刘健;
龚正良;
甘礼惠;
龙敏南
-
-
摘要:
黏结剂在硅基锂离子电池中的用量虽少,但它却是电池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使用水溶性聚合物黄蓍胶作为一种新型的硅基锂离子电池黏结剂,并与较为常见的黏结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在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循环伏安特性以及电化学阻抗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利用扫描电镜(SEM)对锂离子电池循环前后的极片材料进行表征.实验结果显示:采用CMC和黄蓍胶作为硅基锂离子电池黏结剂时,首圈在210 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808.7和3178.7 m A h/g,首次库伦效率分别为68.84% 和83.64%;此后在420 m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485.7和1360.1 m A h/g,甚至经过200圈的长期循环后,使用黄蓍胶作为黏结剂的电池放电比容量仍达到1056.0mAh/g.实验证明黄蓍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且性能优异的水溶性硅负极锂离子电池黏结剂.
-
-
郭越;
张甍;
吕春祥;
袁淑霞
-
-
摘要:
选取表面活性剂KH560、KH550、F127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纳米硅颗粒进行表面改性,通过考察Si在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中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的变化、Si/聚丙烯腈/DMSO(Si/PAN/DMSO)共混聚合液中Si的团聚情况,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Si在DMSO溶剂中和PAN/DMSO聚合液中分散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表面活性剂稳定分散纳米Si的机理。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i在溶剂DMSO和DMSO/PAN聚合液中的分散稳定性,其中,F127的空间位阻最大,分散稳定效果最好,能够满足聚合液脱泡12—24h的工艺要求。
-
-
-
-
-
-
-
-
摘要:
硅材料因储量丰富,且能比锂电池中使用的石墨吸收更多的锂离子,被认为具有制造大容量电池的前景。但硅颗粒在吸收和释放锂离子时会膨胀和收缩,在多次充放电循环后容易破裂。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化学家布里亚克(Jillian Buriak)团队发现将硅塑造成纳米级的颗粒有助于防止它破裂。研究测试了四种不同尺寸的硅纳米颗粒。
-
-
-
-
摘要:
据外媒报道,阿尔伯塔大学化学家旨在创建新一代的硅基锂电池,相较于当前电池电芯产品,其充电容量翻了10倍。阿尔伯塔大学化学家兼纳米能源材料加拿大研究讲座教授(Canada Research Chair)Jillian Buriak表示:“我们想要开展多种测试,查看不同尺寸的硅纳米颗粒对电池内部碎裂的不同影响。”
-
-
朱诗国;
吕红斌;
向娟娟;
唐珂;
张必成;
周鸣;
李桂源
- 《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第六届学术大会》
| 2002年
-
摘要:
本研究首先应用微乳液法合成硅纳米颗粒(silica nanoparticles,SiNP),然后在其表面用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进行修饰,使其表面改性.结果发现由此制备的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poly-L-lysine-silica nanoparticles,PLL-SiNP)能有效结合DNA,并能保护DNA免遭DNaseⅠ降解,进一步的细胞转染研究表明PLL-SiNP具有比脂质体更高的转染效率,是一种新型的非病毒纳米基因载体。
-
-
LI Xiao;
李肖;
TIAN Xiao-dong;
田晓冬;
YANG Tao;
杨桃;
SONG Yan;
宋燕;
GUO
- 《第十三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采用了三氨基三乙氧基硅烷(3-APTS)、邻苯二甲酸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DDA)以及NaF溶液等三种修饰剂分别对硅纳米颗粒进行修饰,以还原氧化石墨烯作为碳基体制备了不同的硅/碳(Si/RGO)复合材料—3-APTS-Si/RGO、PD-DA-Si/RGO和NaF-Si/RGO.主要探讨了三种修饰剂对硅纳米颗粒在石墨烯片层中的分散性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了相关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比Si/RGO,经过修饰剂修饰的硅/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中硅纳米颗粒得到较均匀的分散并表现出较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其中NaF-Si/RGO材料的首次可逆容量和容量保持率最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