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疝囊

疝囊

疝囊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儿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1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西藏医药杂志、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结直肠外科论坛、第二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学术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南方疝论坛等;疝囊的相关文献由47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升敏、吴舟、夏敏等。

疝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9 占比:73.7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99%

专利文献>

论文:51 占比:25.25%

总计:202篇

疝囊—发文趋势图

疝囊

-研究学者

  • 张升敏
  • 吴舟
  • 夏敏
  • 戴先鹏
  • 李利剑
  • 熊国祚
  • 申昕
  • 邓礼明
  • 陈双
  • 雷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童新; 乔树平; 尚培中; 苗建军
    • 摘要: 腹股沟脂肪疝是指由于重力或腹腔内压力作用于盆底腹膜外脂肪组织,发生生理性坠积或病理性增生后经腹壁簿弱区向外突出形成的无疝囊的特殊类型疝。临床上与腹股沟斜疝、直疝或股疝并存的复合性脂肪疝较多见,无上述腹股沟疝存在的单纯性腹股沟脂肪疝临床少见,此类患者由于腹腔镜手术中看不到明确的疝囊,常使术者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1-2]。
    • 徐艳群
    • 摘要: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中残端疝囊处理方式不同对术后血清肿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13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行TAPP手术,其中观察组在术中疝囊剥离和横断后对残端疝囊进行缝合后固定,对照不做处理,观察术后血清肿的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炎性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血清肿发生率为16.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88%,观察组血清肿穿刺抽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性粒细胞数、NLR明显升高,淋巴细胞数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行TAPP时将残端疝囊进行缝合固定,在不影响手术进程和患者术后生活的同时有利于减少术后血清肿的发生,减轻血清肿症状,缓解机体炎性反应。
    • 廖建春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平扫冠面重组鉴别腹股沟区疝的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腹股沟区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行多排螺旋CT平扫,分析分析多排螺旋CT检出情况,包括疝囊数目、腹股沟区疝类型及发生位置,探讨多排螺旋CT下疝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疝内容物,以Kappa检验分析多排螺旋CT鉴别腹股沟区疝的价值。结果:88例患者中共有107个疝囊,其中斜疝、直疝和股疝分别为43、31和14例。斜疝中左侧、右侧、双侧分别为21、15、7例,其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和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中左侧、右侧、双侧分别为14、12、5例,其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和腹壁下动脉内侧;股疝中左侧、右侧分别为9、5例,其疝囊位于腹股沟韧带后方。43例斜疝共计53个疝囊,其中3个疝囊与腹壁下动脉关系、腹股沟管内环扩大情况不清,无股三角填塞及侧新月征,均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31例直疝共计38个疝囊,其中1个疝囊与腹壁下动脉关系、腹股沟管内环扩大情况不清,无股三角填塞且有36个疝囊有侧新月征,均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14例股疝共计16个疝囊,所有疝囊均有股三角填塞及侧新月征且腹股沟管内环扩大情况正常,均位于腹壁下动脉后方和腹股沟韧带后方,其中疝内容物以小肠和积液为主。经一致性分析,多排螺旋CT诊断斜疝、直疝和股疝的Kappa值分别为0.818、0.795和0.781。结论:多排螺旋CT可明确鉴别腹股沟区疝类型,细化腹股沟解剖结构,在降低手术治疗腹股沟区疝风险上有着重要价值。
    • 张轶; 李思雨; 邱新光
    • 摘要: 腹壁巨大切口疝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比达到30%以上的患者,手术后由于腹腔压力的急速升高,术后出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风险显著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渐进性腹带加压预防在巨大切口疝术后ACS的可行性及效果,为巨大切口疝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
    • 王先坤
    • 摘要: 猪腹壁疝是受环境影响,引起腹肌、腹膜破裂,导致肠管从裂孔进人皮下的一种疾病。当腹壁疝疝孔较小,可以用绷带捆绑腹壁压迫疝让其自行还纳腹腔、自行修复。疝孔较大时,疝囊里肠管多,会阻碍肠管蠕动,引起猪采食量下降,从而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 欧阳映辉
    • 摘要: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江西省都昌县人民医院50例住院诊疗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血清肿的腹股沟疝患者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医院50例住院诊疗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未发生血清肿的腹股沟疝患者资料,纳入未发生组。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组疝囊直径比未发生组长,双侧疝占比高于未发生组,手术时间比未发生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血清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可能为疝囊直径、双侧疝、手术时间。
    • 刘益峰; 陈国强; 王星
    • 摘要: 目的 观察剥离或横断疝囊对Kugel术治疗阴囊疝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行Kugel术治疗的阴囊疝患者223例,根据术中疝囊处理方式分为剥离组(115例)和横断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血清肿、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及术后半年复发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离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低于横断组(P<0.01);剥离组术后慢性疼痛、血清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横断组(P<0.05),两组术后半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ugel术治疗阴囊疝,术中剥离疝囊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血清肿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康复.
    • 李健文; 乐飞
    • 摘要: 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是腹膜前间隙手术,可将腹横筋膜(TF)和腹膜组成的间隙理解为单层TF和多层次腹膜前筋膜(PPF)所构成的筋膜间平面.PPF将腹膜前间隙分为壁平面和脏平面.中央区域分离应在壁平面操作,过浅或过深有损伤腹壁下血管或膀胱的风险.壁平面是TEP的“神圣”平面,但在斜疝区域时,为了分离疝囊和保护精索,必须转入脏平面进行.“平面转换”对于疝囊回纳、腹膜前环分离以及补片展平等操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疝外科对腹膜前间隙的认知逐渐从“膜”转向“面”,核心是强调TEP应在不同区域进入相对应的平面,而非寻找所谓的“膜”.
    • 孟永前; 施福田; 陈聪; 方锦革
    • 摘要: 目的 研究巨大斜疝患者腹腔镜下的阴囊修补手术(TAPP)术中T型切开疝囊的应用效果,为临床上提高巨大斜疝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60例巨大斜疝患者,按照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10).研究组给予T型切开疝囊游离法.对照组给予疝囊横断游离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肿、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巨大斜疝疝囊患者TAPP术中T型切开疝囊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曾超华; 黄瑞娟; 林胡强; 肖国泽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在诊断盆底腹膜疝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经手术诊断为盆底腹膜疝患者,共25例,同时选取30名健康的成年人,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直肠超声检查、会阴超声检查、X线盆腔造影检查,对三种超声的检测结果、经直肠超声的图像特征及手术结果情况进行观察;检查后为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手术结果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经直肠超声的正中矢状纵切面诊断显示,25例患者均存在盆底腹膜向下扩展深入到阴道后穹窿下方或膀胱颈水平的疝囊,当患者进行最大Valsalva动作时,22例患者的组织脏器均疝入直肠前陷窝的腹膜腔内,可对盆底腹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而其余3例未发现疝内容物,仅存在疝囊,未存在漏诊情况;经会阴超声检查后可知,16例患者的组织脏器均疝入直肠前陷窝的腹膜腔内,5例患者未发现疝内容物,有4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经X线盆腔造影检查后可知,9例患者组织脏器疝均进入Douglas窝的腹膜腔内,10例患者未发现疝内容物,6例患者存在漏诊情况.对25例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微创手术与常规的修补后,其排便异常症状得到彻底改善,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经直肠超声能够对盆底腹膜疝进行良好的诊断,并且能够对无疝内容物状态下的疝囊情况进行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