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
电视媒介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72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贸易经济、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4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5873篇;相关期刊313种,包括视听界、青年记者、西部广播电视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首都高等学校第十七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2013北京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研讨会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第二届本科学术论坛等;电视媒介的相关文献由77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明选、周鸿铎、尹鸿等。
电视媒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873篇
占比:98.72%
总计:56597篇
电视媒介
-研究学者
- 陈明选
- 周鸿铎
- 尹鸿
- 李晓
- 李芳
- 胡忠青
- 郭唯
- 钟鸣
- 陈旭光
- 黄会林
- 侯学莲
- 兰波万
- 冯小羽
- 刘恕忱
- 刘瑞儒
- 刘魏巍
- 周燕
- 姜南
- 常砚溪
- 张常旺
- 张文琛
- 张曼玲
- 张硕勋
- 张锦
- 张默闻
- 彭思洋
- 徐占品
- 方晓红
- 曲慧
- 曲红
- 曾静平
- 朱倩漾
- 李惠丹
- 李艳
- 李阳
- 杜娟
- 杨林爽
- 杨洪
- 林谦
- 洪金镖
- 熊飞
- 牛晨斐
- 王丹
- 王勇
- 王援
- 王晓红
- 王艳妃
- 王韵
- 穆娜娜
- 童曼丝
-
-
孙宇
-
-
摘要:
近年来,以《梦想改造家》为代表的新型家装类节目繁荣发展,迎合当下环境中个体对自身居住环境和审美需求的关注,同时也创新了传统家装类节目的制作方式,具有时代感和历史价值。作为电视文化的重要部分,家装类节目不仅担负普及家装知识的社会功能,且承载着以“家”为核心的人文情感,体现个体对自我生活要求标准跃升的新需求。节目制作兼顾商业需求与社会责任,注重节目真实效果和内容体验,对接广泛受众的需求,成为当下电视文化传播与沟通的新出口。
-
-
王强
-
-
摘要:
电视基于拓展自身传播力、影响力以及文化传承的考虑,在电视文本的编制和传播过程中为其粉丝建构多元参与和表达空间,满足了粉丝诸多媒介使用意愿。通过建构文化发展空间,助力粉丝创造性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构普通人价值展示空间,凸显粉丝个体社会价值;通过建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空间,培育粉丝扎根成长的沃土。
-
-
曹汉娇
-
-
摘要:
“娱乐至死”观点由美国著名媒介文化批判学者尼尔·波茨曼提出。在尼尔·波茨曼所处的媒介时代情境下,由于印刷媒介衰落导致的理性缺失,以及电视媒介的崛起导致的童年的消逝。在当今全球所处的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新媒介发展变局下,所产生的影响在于——童年由消逝到“绽放”;而由印刷媒介曾赋予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并未被电视媒介直接取代,而是由新媒介重新赋予人们以理性的判断能力。
-
-
范志忠;
潘国辉
-
-
摘要:
焦虑与治愈这一充满矛盾的关系,构成了当前电视媒介审美叙事的张力。生存物质的匮乏、个人异化、自我价值实现的困境等,构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焦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信息的高度发达与无处不在使其建构的拟态环境加倍放大了日常生活的困境与焦虑。电视等视听媒介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固然能以其想象性抚慰与治愈受众的匮乏焦虑,但同样有可能诱惑观众沉浸于这种虚拟空间而无法自拔,引发媒介依赖症。因此,优秀的电视媒介叙事不满足于以“心灵鸡汤”的方式熨平与慰藉受众的焦虑感受,而是力图将贩卖焦虑转化为治愈焦虑,积极倡导个体生命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实现人生价值。
-
-
王勇
-
-
摘要:
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以来,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媒介融合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契机。当前,我国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电视媒介界限模糊化、与受众贴合紧密化、电视媒介功能融合化、话语空间扩大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电视媒体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技术融合方面的挑战,新媒体的冲击,受众变动和媒介生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我国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显得弥足珍贵。此外,电视媒体要想在“众生喧哗”的“围城”中突围,就必须调整战略与策略,积极与新媒体互联,加大技术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依托传统(母体)资源优势,建立新媒体矩阵,发掘优势资源,扩大稳定受众,打造核心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
-
刘祥平;
许芊芊
-
-
摘要:
电视媒介对家庭生活成员产生不同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力也会不同。本文通过对城市家庭的深度访谈,考察电视媒介功能需求在不同代际之间的差异。访谈发现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电视仍是获取消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中年人将电视看作家庭象征,并选择通过电视构建家庭仪式;青年群体则更偏向使用电视的“大屏”。电视不管是对于家庭还是个人依旧有着价值意义。不同代际间的差异,更是一种电视媒介功能的偏重与凸显。
-
-
徐学军
-
-
摘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同时,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和创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受众的角度对电视节目进行编辑和制作,是当.下促进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最佳方法。电视新闻是电视媒介活.动中重要的活动形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新闻的传播本身是一种富有双向性的传播形式。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为观众提供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
-
-
刘静
-
-
摘要:
在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电视媒介平台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以"湖南广播电视台"为例,探讨电视媒介实现平台经济盈利的模式。中国电视媒介平台化发展盈利的关键在于打造平台、生产优质内容、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整合营销等。
-
-
张建慧
-
-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受众带来了最权威、最详细、最系统的解答。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3频道《新闻1+1》节目为例,管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视新闻专题报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浅析电视专题报道的优势所在。
-
-
陈旭光
-
-
摘要:
互联网时代,电视似乎已经过了它作为社会主导型媒介文化的黄金时代。但在融媒体的视域下,电视媒介并没有也不会消失,它实际上与其他新媒介相互融合,进而扩张其媒介文化势力范围,变异其“互联网+”传播方式,提升其传播影响力,进而融入生成我们的生活现实.
-
-
王祎
- 《第十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电视作为一种对于中老年受众来说长期以来接受程度最深的媒介之一,通过健康信息的传递,满足中老年人的需求同时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老年受众的养生理念,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中老年保障制度尚未完备的今天,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几乎每个中老年人都会看电视,电视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起着强大的影响.而健康养生类电视综艺节目最直观的帮助中老年受众了解基础的养生常识、掌握各类疾病疫情的防御方法,满足他们的健康信息需求,并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理念、提高他们科学养生、健康生活的意识.本文便是站在以中老年为主要对象的健康传播角度,详细探讨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当前现状,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改进,如何真正从老年人电视受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向他们传播健康理念,应该如何安排节目内容从而使传播过程更易中老年受众所接受,最后对电视媒介的健康传播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来促进中老年健康传播的发展.
-
-
高鹏
- 《2013北京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研讨会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第二届本科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电视作为当前最有大众性的传播媒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对青少年的成长、社会教育、社会道德文明、社会公德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上都有重大的影响.电视媒介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以一种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电视媒介在我国出现后,作为一种社会中的文化力量,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这不仅是指电视机作为一种消费品进入了千家万户,也不仅是指电视观众的数量可能已经超过了其他所有媒介的接受者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观看电视节目已经成为百姓最便捷、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方式和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控制着大众的心理和社会的某些走向.电视媒介这种看不见的控制力就是一种导向的力量,是一种社会舆论、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导向力,它对同期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
-
-
黄洁莲
- 《第七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8)》
| 2008年
-
摘要:
目前,电视媒介作为一种"强势媒体",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大学生活,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成为大学生群体中重要的"塑型力量"。该研究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电视媒介素养,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东地区在校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定量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大学生电视媒介素养的策略,对电视媒介素养教育作初步的探索。
-
-
-
黄学建
- 《2015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笔者认为,电子媒介倾向娱乐性,其中的电视媒介则注重消遣性;电视的消遣性可能高于纸媒体和其它电子媒介,因为它的参与度较低;只有参与程度适宜,电视的消遣性才能得到保障.所以,应当适度降低电视媒介参与度的门槛,提升消遣性一一运用娱乐性的内容和形式为"沙发土豆"提供轻松愉快的感受.对于电视媒介来说,新媒体真正可怕的不是它在综合性、即时性、参与性等层面上可能表现得更出色,而是它具有类似的消遣性.如果它的参与度发展到和电视相当的话,有可能取代电视.
-
-
王胜超
- 《首都高等学校第十七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
| 2014年
-
摘要:
电视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体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力度.电视作为一种新的视听手段,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文化的传播.同时,体育文化产品又为电视提供了新的节目内容,丰富了电视节目种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
-
-
-
Ding Yunliang;
丁云亮
- 《2012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中国电视批评理论话语的自觉建立,从1990年代开始.其伦理向度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紧密关联,经历了"道德焦虑"和多元话语共生的不同阶段.伦理意向的转换,既体现了认知上的宽容、进步,也带来规制上的失范格局.构建一种分析性的伦理批评,有助于深入理解、把握当下电视文化的特性和走势.从电视批评的职能看,除了匡正、引导、监察、解析“电视事实”的效果、趋势之外,道德伦理的建构意识亦是批评话语的应有之义。在狂欢式的大众消费主义语境下,电视批评话语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公共性与私人领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和对话性的伦理关系,既是传播媒介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赋予的职责。
-
-
Ding Yunliang;
丁云亮
- 《2012北京大学新闻传播伦理与法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中国电视批评理论话语的自觉建立,从1990年代开始.其伦理向度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紧密关联,经历了"道德焦虑"和多元话语共生的不同阶段.伦理意向的转换,既体现了认知上的宽容、进步,也带来规制上的失范格局.构建一种分析性的伦理批评,有助于深入理解、把握当下电视文化的特性和走势.从电视批评的职能看,除了匡正、引导、监察、解析“电视事实”的效果、趋势之外,道德伦理的建构意识亦是批评话语的应有之义。在狂欢式的大众消费主义语境下,电视批评话语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公共性与私人领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和对话性的伦理关系,既是传播媒介自身的需求,也是社会赋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