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荷传输

电荷传输

电荷传输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7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2050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信息记录材料、发光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23届过程控制会议、第十四次全国电化学会议、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等;电荷传输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中家直树、兹比格纽·托卡斯基、纽斯雷拉·朱布兰等。

电荷传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2050 占比:99.96%

总计:192135篇

电荷传输—发文趋势图

电荷传输

-研究学者

  • 中家直树
  • 兹比格纽·托卡斯基
  • 纽斯雷拉·朱布兰
  • 维陶塔斯·格陶蒂斯
  • 中泽太一
  • 维金塔斯·詹考斯卡斯
  • 饭田宏一朗
  • 埃德蒙达斯·蒙特里马斯
  • 吉本卓司
  • 瓦伦塔斯·盖德利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翟朋博; 常冬梅; 毕志杰; 赵宁; 郭向欣
    • 摘要: 与目前采用有机电解液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相比,引入固体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在同时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成为开发下一代锂电池的重点。在众多固体电解质材料中,石榴石型的锂镧锆氧(Li_(7)La_(3)Zr_(2)O_(12),LLZO)凭借高锂离子电导率、优异的对锂稳定性和宽电化学窗口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LLZO的引入带来诸多界面之间的突出问题,例如固固界面的物理接触、应力应变、电荷重新排布以及电化学稳定性等。这些问题不仅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而且带来了很多新的物理化学现象需要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LLZO基固体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外部界面和固体电解质及复合电极内部界面两个角度入手,依据本课题组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领域内最新研究动态,详细讨论了:(1)LLZO基固体电解质粉体材料表面碳酸锂(Li_(2)CO_(3))的形成原因、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及克服这一问题的手段;(2)LLZO基固体电解质层内部界面调控对锂离子电导率及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3)LLZO/Li界面特性及Li在LLZO基陶瓷电解质中贯穿生长,深入探讨了诱导Li析出和生长的电场、电荷、应力应变等作用机制;(4)复合正极内部界面问题及其与电解质层外部接触界面的一体化构筑方法。希望通过本文对LLZO固态锂电池界面问题的关键科学和技术的分析总结,为构筑高导通高稳定界面,推动高性能固态锂电池发展提供思路。
    • 王星月; 邵艳秋; 王丽杰; 何冬青
    • 摘要: 利用半导体光催化剂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一直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光沉积方法在哑铃状BiVO4半导体表面负载不同比例的Ag来调控BiVO4半导体的光诱导电荷载流子的传输动力学行为,并对Ag/BiVO4复合物的形貌等性质进行表征,同时在模拟太阳光下通过降解染料罗丹明B(RhB)来评价Ag/BiVO4的降解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少量Ag的负载即可将BiVO4半导体由n型电荷传输转变为p型电荷传输.具有p型半导体性质的Ag/BiVO4复合物与具有n型半导体性质的BiVO4相比,具有优异的光吸收性质及较高的比表面积,提高了材料的光吸收效率和增加了光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从而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降解效率,不同半导体类型的催化机理也被讨论.
    • 孟凡康; 莫珊珊; 张守峰
    • 摘要: 随着近代有机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其优越的性能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无限的潜能.但是,有机电子器件的应用暴露了其本身工作性能慢、寿命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有机半导体材料做更深一步的研究.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温度效应对有机苉一维纳米导线的电荷传输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苉一维纳米导线的电荷传输性质在低于65K温度下,呈现与温度无关的核隧穿性质,65K以上则遵循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典型带状传输机制.
    • 张悦; 周涵; 张发培
    • 摘要: 采用新型萘二甲酰亚胺基半导体聚合物FN2200与绝缘聚合物聚苯乙烯(PS)通过溶液相共混,并采用旋涂法制备共混薄膜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发现在FN2200中加入少量PS可显著提升共混薄膜器件的电子迁移率,然而随着PS含量的增加,载流子迁移率将急剧降低.通过氧等离子体刻蚀结合紫外-可见光吸收谱测量发现,FN2200/PS共混薄膜存在清晰的相分离结构,FN2200组分富集在在薄膜表面层而PS成分沉积在薄膜底部区.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结果发现,在FN2200中添加PS成分促使FN2200骨架链倾向于采取edge-on堆积方式,有利于载流子沿有机/介电层界面的横向传输.基于薄膜微结构表征结果,系统地解释了共混薄膜的OFET性能随PS含量的变化关系和内在机制.
    • 王若瑜; 陈阳阳; 谭集穗; 任黎明; 宋海涛; 林伟
    • 摘要: Z型异质结(Z Scheme heterojunctions)可将电子和空穴在不同半导体材料上实现空间分离,具有光谱响应宽、电荷分离效率高、氧化还原能力强、稳定性高等优势,在光催化CO2还原(CO2 reduction reaction,CO2 RR)等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是未来光催化剂材料设计等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综述了Z型异质结在光催化还原CO2领域的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液相、全固态和直接型三代Z型异质结的电荷转移机制,分别讨论了各类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的优缺点,并结合CO2 RR原理总结了三类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在光催化CO2 RR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未来高性能Z型异质结光催化剂设计及光催化还原CO2研究应重点关注CO2还原产物(特别是C2及C2+产物)的生成机理,深入研究Z型异质结中电荷转移机理,重视还原产物溯源、提高实验设计与反应结果评价的严谨性,同时应面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开展系统性研究.
    • 新型
    • 摘要: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研究所先进有机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组在前期非富勒烯受体的新型侧链工程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研究并深入揭示出烷基侧链的影响,实现了对分子堆积、捕光层形貌及电荷传输更为精细的调控。研究发现,侧链烷基碳数细微调控对共轭材料分子堆积方式有不同影响,在侧链碳数为5时的IDIC-C5Ph受体中存在奇特的分子堆积,科研人员首次提出双通道电荷传输(TCCT)概念,可实现电荷更为高效的传输与提取。
    • 贺梅; 孙焕运; 李士阔
    • 摘要: 以泡沫镍为骨架,通过水热法制备了Mo掺杂的NiS多级纳米花状结构(Mo-NiS).在偏压为-0.7 V(vs RHE)下,2 h内,0.83 Mo-NiS(制备时钼、镍物质的量之比为0.83)的电催化固氮速率平均可达4.21μg·cm-2·h-1,法拉第效率平均为18%.XPS测试和DFT计算表明,Mo掺杂增加了Ni活性位点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提高了电荷传输速率,促使*NNH2到*N能垒大幅度降低,从而提升了电催化固氮效率.
    • 李德辉; 王宝旭; 张景林
    • 摘要: 针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层界面处存在的大量缺陷,提出了一种无机盐界面钝化的优化策略.该策略选用低成本的氯化锂(LiCl:Lithium Chloride)作为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层的界面钝化材料,制备了器件结构为ITO/TiO2/LiCl/CH3NH3PbI3/spiro-OMeTAD/Ag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引入浓度经过优化的LiCl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和填充因子达到21.05 mA/cm2和72.55%,能量转换效率为16.95%,与没有引入LiCl的器件相比提高了23.00%.对器件和薄膜进行表征后发现,LiCl可以钝化界面处的缺陷和陷阱,并提高了TiO2的电导率,从而减少了界面复合损失,促进了电荷传输.
    • 吴鑫; 张帆; 郑琦; 王连军
    • 摘要: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晶体多孔固体材料,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策略,可构建高电导率的MOFs,是极具潜力的热电材料.从导电MOFs的结构、导电机制及其热电应用几个方面阐述导电MOFs在热电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其在热电材料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为新型MOFs基热电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 胡伟霞; 杨记鑫; 黄凯; 何荣幸
    • 摘要: 螺芴类空穴传输材料因优异的光电性能而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其电荷传输机制,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三种螺芴类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电子结构、重组能和电子耦合。结合Marcus电荷转移理论,精确计算了所有小分子的载流子迁移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X60和HT2分子的空穴迁移率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处于同一数量级,说明利用该理论模型精确计算分子的空穴迁移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此外,ST2的空穴迁移率为1.82×10^(-4) cm^(2)·V^(-1)·s^(-1),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说明对螺核杂原子的修饰可进一步提升空穴传输材料的性能。这为开发高效的空穴传输材料提供了重要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