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泪
溢泪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耳鼻咽喉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32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中国保健、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九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等;溢泪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跃、吕红彬、张子曙等。
溢泪
-研究学者
- 何跃
- 吕红彬
- 张子曙
- 张熙伯
- 欧阳科
- 肖满意
- 刘霞
- 王虹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娟
- 张辰星
- 李琪
- 毕燕龙
- 等
- 胡俊俊
- 胡皓
- 谢晶
- 邓奋刚
- 邓章
- 黄心瑜
- Briscoe D.
- Busse H.
- Edelstein E.
- Fong K.C.S.
- John D.Ng
- Malhotra R.
- Mavrikakis I
- Oley C.
- Pavlidis M.
- Pe’er J.
- Rubin P.A.D.
- Rumelt S.
- Sagili S.
- Stupp T.
- Sullivan T.J.
- Thanos S.
- Yuen S.J.A.
- Zacharopoulos I.
- 丁宏伟
- 万鹏霞
- 丛林海
- 于晶
- 于静
- 付华红
- 付景珂
- 任丹
- 任骞
- 何刚
- 余立江
- 侯习武
-
-
肖凡;
姜艳华
-
-
摘要:
泪小管断裂是临床中眼科急诊常见的外伤之一,通常病情复杂,需要及时手术。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不但会引起永久性溢泪,还会导致上下睑及内眦部畸形影响患者面部外观,甚至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泪小管的结构细长,泪小管邻近内眦部组织解剖结构精细、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对手术器械及术者技术水平要求高,手术修复难度大。规范泪小管断裂患者的接诊流程,及时有效地复位泪道的解剖结构、选择恰当的人工泪管、恢复泪道的引流功能是眼科医师治疗的最终目标。手术成功率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外伤的程度、外伤后接受治疗的时间、手术具体方式以及人工泪管的材料等。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本文对泪小管断裂受伤原因、诊断、手术时间、断端的寻找方法、不同人工泪管的选择、人工泪管置入的方法、拔取人工泪管时间以及常见并发症等几个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
-
王菲;
卢珊珊;
王朋;
王海彬;
陶海;
王英爽;
白芳
-
-
摘要:
目的: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对原发性泪点狭窄患者的泪点进行量化,并分析其与溢泪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泪器病中心就诊的44例(62眼)原发性泪点狭窄伴溢泪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43例(57眼)健康志愿者。对所有受试者的下泪点进行AS-OCT扫描,并对泪点图像进行量化,以观察其AS-OCT图像特征,测量参数包括泪点外径、泪点深度、泪点内残留泪液的液面直径及深度,根据以上参数计算泪点储备量及比率。结果:1)符合正态分布的各测量参数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如下,观察组:泪点外径458.19±63.58μm、泪点内残留泪液的直径200.34±84.69μm、泪点内残留泪液的深度188.95±87.50μm、泪点储备比率0.32±0.18;正常对照组各测量参数为:泪点外径655.53±82.62μm、泪点内残留泪液的直径230.26±107.02μm、泪点内残留泪液的深度275.30±144.34μm、泪点储备比率0.46±0.23,观察组各参数均小于正常组(P<0.05);2)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数据则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结果如下,观察组:泪点深度265.50μm (四分位间距204.25-328.77)μm、泪点储备量71.53μm (四分位间距46.12-111.37)μm,对照组:泪点深度468.76μm(四分位间距420.50-588.88)μm、泪点储备量182.16μm (四分位间距131.36-309.84)μm,观察组各参数数据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3)观察组测量数据显示,溢泪程度与泪点外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48,P<0.05)、与泪点内残留泪液的深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35,P<0.05)、与泪点储备量及其比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520、-0.566,P<0.05)。结论:AS-OCT的使用可以帮助提高对泪点形态的认知;泪点内残留泪液的深度以及泪点外径的大小与溢泪相关;原发性泪点狭窄者中泪点储备泪液的潜在能力越强,溢泪程度越弱,且泪点外径小者相对于泪点外径大者更易出现溢泪症状。
-
-
林尤佳;
白建海;
陈杨
-
-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42例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1)和研究组(n=21),对照组予以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stomy,DCR)治疗,研究组应用鼻内镜下DCR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鼻内镜下DCR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疗效显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复发率相对更低,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
-
王森;
朱晔;
许青
-
-
摘要:
cqvip:1案例1.1案例11.1.1简要案情艾某,男,25岁,2017年1月31日因纠纷被他人用手抓伤左眼部,并被砖头致伤头部等处。现办案单位委托鉴定机构对艾某的损伤程度进行法医学鉴定。1.1.2病史摘要2017年2月1日某医院门诊病历记录。主诉:左眼被手抓伤数小时。查体:右眼视力0.25,左眼视力0.25;左下眼睑皮肤近泪点处全层断裂,结膜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圆。初步诊断:左眼下泪小管断裂。2月1日手术记录:眶下神经及滑车下神经麻醉,见下泪小管断端距下泪点5 mm.
-
-
黎桂芳;
王芳花
-
-
摘要:
目的:分析泪道阻塞性疾病采用改良顺向泪道置管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月-2020年8月于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泪道阻性病患者中选取51例(51只眼),采用改良顺向泪道置管术对其进行治疗,研究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术后疾病复发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30分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均通畅,术后一月除2例患者出现冲洗有透明粘液样分泌物不通畅,其余均通畅,术后3-6月均顺利取管,在随访中无脱管现象.取管后2周复查,51例患者中48例患者流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流通畅,2例者症状缓解,冲洗泪道狭窄,部分液体原路返回,有分泌物,1例患者无效,治愈率为94.12%.结论:泪道阻塞性疾病采用改良顺向泪道置管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
-
胡中豪;
李宝增;
孙科;
韩继召
-
-
摘要:
目的:提高法医鉴定人对上泪小管断裂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泪小管断裂的鉴定案例1例,探讨其损伤机制、泪河高度(TMH, tear meniscus height)的法医学应用,对现有条款提出一些建议,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老年男性,因眼外伤致上泪小管断裂且主诉溢泪,行左眼泪道冲洗,上冲原位返,眼表综合分析仪示双眼TMH均为0.16 mm,排除溢泪,最终鉴定意见为轻微伤。结论:上泪小管断裂在泪器损伤中较为少见且鉴定无详细释义指导,TMH可作为溢泪的一项客观辅助检测手段,建议明确溢泪的诊断标准,对辅助检查种类、检查时机、检查次数等做出具体规定。
-
-
张鹰;
孙丹
-
-
摘要:
目的 探讨以溢泪为首发症状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发病特点及诊断.方法 总结分析2016年以来3例首发溢泪就诊眼科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因突发溢泪症状就诊部队基层眼科门诊,2例患者角膜点状浸润,1例患者角膜无异常,3例患者均泪道冲洗通畅,伴有额纹变浅、眼睑松弛、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等体征,根据起病突然和体检结果,考虑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最后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结论 针对部队基层门诊部眼科医务人员发现突发溢泪且眼部其他体征较轻的患者,应考虑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注意检查面部运动功能,建议及时转诊神经内科,可避免漏诊误诊而影响部队的战斗力,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
-
张娟;
黄心瑜;
张语珊;
曲申;
韩雯婷;
毕燕龙
-
-
摘要:
目的 探讨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鼻沮道阻塞25例(32眼)接受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置管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术中操作、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拔管,拔管后3个月泪道冲洗通畅率A级(通畅)20眼(62.50%),B级(通,稍有不畅)4眼(12.50%),C级(通而不畅)3眼(9.38%),D级(不通)5眼(15.62%).术前、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患者泪河高度依次为(528.63±65.23) μm、(296.72±248.53) μm、(256.36± 187.62) μm及(271.81±192.43) μm.结论 泪道探通引导针联合Ritleng泪道支撑管治疗鼻泪管阻塞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等优点.
-
-
徐文双;
孙庆;
刘先锋;
信明辉
-
-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泪囊炎进行经鼻微创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起始时间为2019年7月-2020年7月,研究对象为同期收治的72例急性泪囊炎患者,包括36例脓肿破溃、36例泪囊区皮肤红肿,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进行经鼻微创泪囊鼻腔吻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25%,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91.67%,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泪囊炎治疗中经鼻微创泪囊鼻腔吻合术效果显著,不同症状患者均有较高的治愈率,直的大力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