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淋巴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

淋巴管畸形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口腔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235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中国美容医学、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等;淋巴管畸形的相关文献由384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家伟、赵怡芳、秦中平等。

淋巴管畸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1.9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235 占比:97.98%

总计:5343篇

淋巴管畸形—发文趋势图

淋巴管畸形

-研究学者

  • 郑家伟
  • 赵怡芳
  • 秦中平
  • 赵泽亮
  • 张靖
  • 林晓曦
  • 谭小云
  • 赵吉宏
  • 邰茂众
  • 刘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楼海玥; 笪嘉扬; KAMRAN ALI; 邱云蜜; 单锦鹏; 吴黎明
    • 摘要: 本文报道头颈部混合囊型淋巴管畸形病例1例。该病多见于幼儿,头颈部巨囊型多见,既往以手术治疗为主。该例患儿兼具微囊型及巨囊型表现,临床较为少见,且硬化治疗后疗效显著,未见明显复发。现将该病例相关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男,7岁,因“左面颈、口底、咽部弥漫性肿物7年”于2019年11月2日至浙江省东阳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
    • 汪在华; 祁燕; 罗丽; 刘新献
    • 摘要: 对4例颈胸部淋巴管畸形患儿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冲洗硬化治疗,抽吸囊腔内液体20~40 mL(平均28.25 mL),治疗1~2次囊腔引流液<1 mL,且超声检查或CT造影示囊腔大部分关闭,未见对比填充剂即拔管。治疗期间未发生感染、窒息及出血等症状。住院时间11~23(17.25±6.65)d。出院后1个月复诊,囊腔缩小,无复发现象。护理要点包括术前评估囊腔变化、加强体位护理、皮肤护理,术后重视呼吸管道护理、引流管护理、窒息的预防护理和硬化治疗用药的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 薛磊; 高阳; 杨伊帆; 杜雅; 刘琪; 张蕴珍; 李祥; 张文显
    • 摘要: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将79例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分为试验组(n=39)和对照组(n=40),试验组应用聚桂醇泡沫硬化联合平阳霉素、半导体激光、局部弹力绷带加压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平阳霉素注射方法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次数、平均治疗次数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淋巴细胞、肝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联合平阳霉素、半导体激光、局部弹力绷带加压和单纯注射平阳霉素治疗淋巴管畸形都是有效的方法,但前者治疗效率更高,副作用发生率更低。
    • 黄岚; 王红英; 姚实香; 张向向; 刘晨; 罗佳佳; 于红奎
    •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常见颈部肿物的病理类型、生长特点与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170例颈部肿物患儿,结合其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病理结果及术后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小儿颈部肿物的常见病理类型、超声诊断准确率,总结不同年龄段常见颈部肿物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小儿颈部肿物的常见病理类型按照发病率由高到低分别是鳃裂畸形(43.5%)、淋巴管畸形(29.4%)、毛母质瘤(7.6%)、甲状舌管囊肿(5.9%)。淋巴管畸形和先天性梨状窝瘘好发于新生儿期,鳃裂畸形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的发生率最高。先天性梨状窝瘘和毛母质瘤的超声诊断准确率达100.0%;淋巴管畸形和鳃裂畸形的超声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5%和90.1%;超声诊断甲状舌管囊肿的准确率为75.0%。结论:鳃裂畸形和淋巴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小儿颈部肿物。超声诊断大部分不同年龄段小儿颈部肿物的准确率高,为合理的临床决策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 卢琦; 刘婷
    • 摘要: 对1例婴幼儿颌面部及舌体多发淋巴管畸形行经皮硬化术治疗患儿,实施全方位精心护理,患儿病情好转,顺利出院,随访满意。提出术前做好口腔准备,预防感染;术后冲洗消毒创面、减轻舌体疼痛和出血,预防流涎造成的皮肤损害和病灶肿胀引起的窒息;加强营养管理、特殊药物护理和后期吞咽功能训练是其护理重点。
    • 苟艺凡; 周倩; 李川松
    • 摘要: 头颈部淋巴管畸形可能造成毁容,诱发功能性合并症,甚至危及生命.手术及药物治疗淋巴管畸形有一定效果,但复杂淋巴管畸形仍然是临床治疗难点.西罗莫司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抑制剂,可减少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调节血管生成、细胞增殖、迁移和粘附,在淋巴管成熟和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临床研究提示该药物在治疗复杂淋巴管畸形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谢义民; 宁金波; 姚明木; 陈强; 黄峥嵘; 陈斌; 陈思远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并发囊内出血的硬化治疗效果. 方法 将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儿外科收治的50例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者按是否发生囊内出血分为出血组(22例)和未出血组(28例),术前根据包块发现时间、彩超、MRI及穿刺结果确诊.在彩超引导下抽尽囊液后向囊腔内注射聚桂醇注射液,局部加压包扎2~3天.两周后包块未消失者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治疗,直至包块消失为止.观察第一次硬化治疗后及最终包块大小的变化、治疗次数.包块消失判定为显效,包块缩小50%及以上判定为有效,包块缩小50%以下判定为无效. 结果 两组均成功进行硬化治疗,第一次治疗后出血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59.09%;未出血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5.71%;两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39,P<0.05).最终两组包块均完全消失,有效率均为100%,其中出血组平均治疗(3.55 ±1.26)次;未出血组平均治疗(2.57±1.35)次,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11,P<0.05). 结论 儿童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并发囊内出血会降低首次硬化治疗效果,最终疗效满意,但需增加治疗次数.
    • 康宁; 李燕; 周永慧; 陈鸿志; 赵婷婷; 苗立云; 黄妹; 童静植; 邱玉英; 蔡后荣
    • 摘要: 目的 报告3例不同原因引起的非创伤性乳糜胸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非创伤性乳糜胸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 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例非创伤性乳糜胸,包括胸部淋巴管畸形相关2例、非结核性感染相关1例进行回顾,同时以“淋巴管瘤”加“乳糜胸”“淋巴管畸形”加“乳糜胸”“感染”加“乳糜胸”为关键词在CNKI和万方数据库上搜索,并以“lymphatic malformation”AND“chylothorax”“lymphangiomatosis”AND“chylothorax”“infection”AND“chylothorax”在PubMed进行搜索并筛选.结果 在淋巴管畸形相关的案例中小于18岁6例,大于等于18岁5例,男6例,女5例,发热3例,不发热8例,首发症状中均有胸闷胸痛等胸腔积液表现.乳糜液性状中有记载的4例为血性,1例为乳白色.治疗方法中7例手术治疗,1例放疗,2例药物治疗,1例自动出院后失访.转归中6例存活,3例死亡,2例不详.在感染相关的乳糜胸案例中,男2例,女2例;3例乳糜胸乳糜液呈乳白色,均以药物治疗;4例均无乳糜胸致死的报告.结论 非创伤性乳糜胸相对不常见,非乳白色的胸水依然需要警惕乳糜胸的可能.非创伤性乳糜胸病因复杂多样,预后与病因可能相关,胸部淋巴管畸形所致乳糜胸相比非结核感染性乳糜胸预后差,且更多的需要手术干预.
    • 卢琦; 刘婷
    • 摘要: 对1例婴幼儿颌面部及舌体多发淋巴管畸形行经皮硬化术治疗患儿,实施全方位精心护理,患儿病情好转,顺利出院,随访满意.提出术前做好口腔准备,预防感染;术后冲洗消毒创面、减轻舌体疼痛和出血,预防流涎造成的皮肤损害和病灶肿胀引起的窒息;加强营养管理、特殊药物护理和后期吞咽功能训练是其护理重点.
    • 伍霞芳; 杨林仙; 黄卫飞; 林仙方; 罗春芬; 金筱筱
    • 摘要: 胎儿淋巴管畸形是淋巴系统异常发育性疾病,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颈部常见,其次为腋下.本文报告1例胎儿右侧腋下胸壁淋巴管畸形的病例.该病例孕21周常规超声检查时确诊胎儿右侧腋下胸壁淋巴管畸形,大小21 mm×18 mm×16 mm,后每隔4周复查超声,团块进行性增大,至37周+4右侧腋下胸壁淋巴管畸形增大至101 mm×110 mm×95 mm,38周+4时行超声引导下宫内胎儿囊性团块穿刺抽液术并注入博来霉素治疗,出生后42 d再次行博来霉素治疗.随访至生后10个月时,患儿右侧腋下胸壁未见明显囊性团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