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液体冷却

液体冷却

液体冷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907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11684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黑龙江科技信息、科技视界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十三届全国直升机年会、第一届国际肿瘤靶向治疗大会、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5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等;液体冷却的相关文献由1565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天翼、单翠云、陈彦志等。

液体冷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1684 占比:99.96%

总计:311815篇

液体冷却—发文趋势图

液体冷却

-研究学者

  • 高天翼
  • 单翠云
  • 陈彦志
  • J·梅林
  • 角田洋介
  • 铃木真纯
  • 青木亨匡
  • 马海燕
  • 彼得·贝克达尔
  • 蔡水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尚文斌; 张峻霞; 朱曰莹; 付弘历
    • 摘要: 针对电动车辆锂离子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锂离子电池液冷板,研究微型管道数以及冷却液流量对锂离子电池温度分布的影响。同时采用微型管道和PCM相变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电池的温差,研究PCM的相变温度以及热导率对锂离子电池温度分布一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微型管道数和冷却液流量可以降低电池表面最高温度,当微型管道数为5、冷却液流量为1.5×10^(-3) kg/s时电池表面最高温度为44.3°C,温差7.6°C;使用PCM可以有效控制电池的温差,PCM的相变温度为308.15 K、热导率为0.6 W/(m·K)时,电池表面最高温度为39.56°C,温差2.71°C,一致性良好。
    • 翟磊
    • 摘要: 电池组在高环境温度下以高倍率放电时,电池组温度过高、温差大,极易引发安全问题。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耦合式电池热管理系统。以采用纯石蜡冷却模型作为初始模型,首先探讨不同膨胀石墨质量分数的复合相变材料对于电池组热性能的影响,得出:在30°C的环境温度下,电池组以4C倍率放电时,采用EG质量分数为12%的复合相变材料对电池组进行冷却最优。在最优复合相变材料的基础上引入液冷系统,构建克里格近似模型,采用NSGA-Ⅱ遗传算法对耦合系统寻优,得出的预测结果精度较高误差最大仅为0.21%。利用算法寻优得出的最优解与初始模型相比,电池组最高温度下降5.29°C降幅为11.46%,最大温差下降0.12°C降幅为54.09%。结果表明:相变材料与液体冷却耦合热管理系统对电池组控温效果显著。
    • 张林
    • 摘要: 为提升电池热管理系统(BTMS)散热效果,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基于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GSA-II)的多目标优化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优化了一种新型液冷板模型。通过电池实验,得到不同放电倍率下单体电池产热量。以通道夹角、通道宽度、冷却液的质量流量为设计变量,平均温度、温度标准差和压降为目标函数,采用拉丁超立方体抽样(LHS)方法,在设计空间中选取了35个设计点,利用响应面近似模型(RSM)拟合出目标函数的表达式。结果表明:在5C放电倍率下,优化后液冷板的散热性能得到有效提升,与初始模型相比,液冷板的平均温度和温度标准差分别下降了11%、51.2%,压降仅增加了3.3Pa。
    • 汪龙飞; 罗燕; 刘根战; 杨侠; 王金山; 曹吉胤
    • 摘要: 锂电池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最高为50°C左右,有效的控制电池组温度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采用Fluent流体力学计算方法,建立液冷散热锂电池组三维仿真模型。在1 C、3 C放电倍率下,对不同流道结构的电池组进行流-固耦合仿真,结果表明:U型流道电池最高温度比串型和双串型分别降低了2.79、0.69 K;对U流道结构,截面形状长宽比为9∶4、4∶1和1∶1的电池进行散热仿真,截面形状长宽比为1∶1比9∶4、4∶1分别降低了4.09、2.89 K。研究结果验证了流道结构会影响电池组冷却性能,为锂电池组流道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 元佳宇; 李昕光; 王文超; 付程阔
    • 摘要: 针对大容量方形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在放电时存在电池表面温度过高与温度一致性较差问题,以电动汽车用某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具有单向流通结构和双向对流结构的蛇形管路电池组热管理系统。为了考察两种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性能,首先建立了单体电池的电化学-热耦合模型,模型经试验验证后,对不同质量流量下的电池组最高温度、冷却时间以及最大温差进行了对比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大,两种结构的电池组最高温度均呈下降趋势;在不同质量流量下,单向流通结构冷却时间均小于双向对流结构,双向对流结构的电池组的最大温差均小于单向流通结构;在大质量流量下,由于冷却液流速过快,会导致冷却液温度升高,从而影响冷却效果。
    • 贾丽姣; 胡国星
    • 摘要: 机载电子设备大功率、高热流密度的发展趋势对试验机改装工程中的冷却散热技术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介绍了机载电子设备的冷却要求;其次,针对不同的冷却需求详细介绍了试验机改装时的电子设备冷却实现方案,阐述了不同冷却散热技术的原理、特点和改装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冷却技术逐渐成为机载电子设备主要的冷却散热方式。试验机改装工程中,根据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设计合适的冷却方案,有利于充分发挥电子设备的热性能,提高电子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刘磊; 杨宁; 王成玉; 施浩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轨道交通列车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牵引变流器的轻量化发展使其功率元件热流密度不断增大,选择合适的冷却系统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三种典型冷却技术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工程应用情况以及研究进展,最后进行总结。
    • 王明悦; 林家源; 刘新华; 张金刚; 闫啸宇; 杨世春
    • 摘要: 相较于传统汽车,电动汽车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之一,其输出性能极易受到温度的影响,电池热管理系统对控制电池工作温度、延长电池组寿命、保障电动汽车安全稳定行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动力电池在工作过程中因自身温度过高而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先分析了电池的生热特性。然后,提出了一套基于蛇形通道的液体冷却热管理方案并进行优化。最后,温度场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液冷结构对电池组的工作环境有显著影响,高温工况下能够使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20~35°C之内,同时满足电池组内温差小于10°C的要求。
    • 张鸣鑫; 薛长峰; 邱海龙
    • 摘要: 为解决电池组温度过高和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一种将电池嵌入冷却板的冷却方法,同时结合正交试验对电池组进行优化设计,并给出环境温度为35°C时电池组在3C放电倍率下的最佳组合方案。结果表明:冷却液选用2流道、电池单体嵌入冷却板距离3 mm、冷却液流速0.05 m/s时,仿真结果的最高温度为27.954°C,温差为2.073°C,与优化前相比,最高温度降低6.565%,温差降低47.479%,改善了电池组的温度不均匀性,冷却效果较明显。
    • 吴学红; 郎旭锋; 吕财; 高磊; 刘勇
    • 摘要: 为解决动力电池组温度过高和不均匀的问题,设计了复合相变材料与液冷结合的复合电池冷却系统,研究不同参数对动力电池复合冷却系统性能的影响。多因素正交设计计算结果显示,冷却液入口温度为20°C,入口流速为3 m/s,通道直径为7 mm时,系统达到最佳的冷却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25°C)和高温(40°C)环境下,与单一相变冷却系统相比,复合冷却系统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