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鞘

海鞘

海鞘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药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8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环球科学、海洋世界、海洋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会议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第三届全国制药工程科技与教育研讨会、中国第五届海洋湖沼药物学术开发研讨会等;海鞘的相关文献由68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秀坤、K·L·莱恩哈特、万新祥等。

海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35.9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2.03%

专利文献>

论文:183 占比:62.03%

总计:295篇

海鞘—发文趋势图

海鞘

-研究学者

  • 林秀坤
  • K·L·莱恩哈特
  • 万新祥
  • 朴光哲
  • 雷晓凌
  • 王长海
  • 秦飞
  • 罗联忠
  • 聂芳红
  • 许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佳威; 李世国; 李茜; 战爱斌
    • 摘要: 海鞘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其在幼虫期可以通过头部前端的乳突结构快速并暂时性的附着于水下基质表面,之后相继发育出壶腹、黏附突起、匍匐枝等特异性黏附器官,实现成体的永久性黏附。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些特化的器官及其涉及的复杂黏附与调控机制给海洋生物污损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从材料学角度上看,海鞘黏附机制为水凝胶或高效防污表面等新型仿生材料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全面综述了海鞘幼体和成体两个阶段的黏附特征和机制,以及海鞘生物污损防控与仿生材料应用研究进展,并针对海鞘生物黏附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从黏附组织器官的研究拓展、黏附蛋白质的鉴定与分析、特异性抗海鞘黏附材料设计、基于分子层面的海鞘黏附仿生研究等方面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旨在为抗污损及仿生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 程佳威; 李世国; 李茜; 战爱斌
    • 摘要: 海鞘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 其在幼虫期可以通过头部前端的乳突结构快速并暂时性的附着于水下基质表面, 之后相继发育出壶腹、黏附突起、匍匐枝等特异性黏附器官, 实现成体的永久性黏附.从生物学角度看, 这些特化的器官及其涉及的复杂黏附与调控机制给海洋生物污损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但从材料学角度上看, 海鞘黏附机制为水凝胶或高效防污表面等新型仿生材料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全面综述了海鞘幼体和成体两个阶段的黏附特征和机制, 以及海鞘生物污损防控与仿生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并针对海鞘生物黏附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从黏附组织器官的研究拓展、黏附蛋白质的鉴定与分析、特异性抗海鞘黏附材料设计、基于分子层面的海鞘黏附仿生研究等方面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旨在为抗污损及仿生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 摘要: 图中这种半透明的生物名叫慎[虫戎],生活在水深300~1000米的海洋中层带。这些看起来类似虾的生物长着大眼睛,用巨大的爪子捕捉猎物。在这张图中慎[虫戎]似乎携带了一个塑料袋,那其实是另-种海洋生物樽海鞘。樽海鞘是一种胶状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漂浮在温暖的海水中,滤食微小的浮游生物。而对慎[虫戎]来说,樽海鞘是很好的婴儿车。慎蜮会吃掉樽海鞘的内部器官,然后将它们的后代(图中有橙色斑点的团簇)放入樽海鞘剩下的外壳中。
    • 罗正东; 高平; 雷晓凌; 刘焕明; 钟敏
    • 摘要: [目的]优化海鞘(Pyrosomella verticilliata)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Asc2-4培养基和溶氧条件,以提高其生物量和产油率.[方法]采用单因素法优化培养基碳氮源及碳氮源比,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无机盐,采用组合法优化溶氧条件,通过干质量法、酸热提油法及气相色谱法评价优化结果.[结果]经培养基优化,确定碳源为葡萄糖,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0 g/L,氮源种类为蛋白胨+酵母膏(1:1),碳氮比为100,无机盐配比为KH2PO44 g/L、MgSO4150 mg/L、FeCl330.0μg/L;溶氧组合优化条件为转速220 r/min,250 mL锥形瓶装液量100 mL.最终生物量和油脂质量浓度分别提高至19.90、8.76 g/L,比未优化前约提高1.5倍和20倍;发酵油的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53.37%,其中油酸和亚油酸皆达到26%以上.[结论]优化后菌株的产油性能大幅提高,该菌有作为生产油酸和亚油酸的工业菌种潜力.
    • 刘倩倩; 史宏伟; 郭长禄; 张治洲
    • 摘要: 本研究利用环氧铁红防锈漆和丙烯酸脂成膜物作为涂层基质,添加4种纳米材料(0.1%,W/V)制备了2类防污涂层,发现两类涂层的防污性能打分接近,但是基于环氧铁红防锈漆的涂层其玻璃海鞘附着程度显著高于丙烯酸酯.通过实海挂板采集涂层表面生物膜,提取其宏基因组DNA并进行16S核糖体RNA全长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研究了第28天涂层表面原核菌群的组成差异.结果 显示:(1)丙烯酸酯涂层生物膜原核菌群多样性高于铁红涂层;(2)纳米材料的添加没有明显改变涂层表面菌群结构组成;(3)两类涂层表面菌群结构差异明显,尤其是Neptuniibacter sp.CAR-SF和Cellvibrionales unclassified菌的含量在铁红涂层中含量均在4%左右,而在丙烯酸涂层中几乎为零,对应的OTU序列读数在两类涂层中相差100倍以上,差异性明显;而qPCR结果进一步证实Neptuniibacter属在两类涂层中含量相差很大.基于丙烯酸酯基质的涂层其海鞘附着量明显减少是否与上述细菌含量差异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宋琦; 李晓明; 胡雪怡; 杨遂群; 王斌贵
    • 摘要: 对海鞘内生真菌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AS-10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研究.利用反相和正相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色谱方法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喹唑啉酮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并综合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是norquinadoline A (1)、quinadoline A (2)、epi-fiscalin D (3)、fiscalin B (4)、quinadoline B (5)、prelapatin B(6)和tryptoquivalines L (7).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抗水产致病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MIC值为16μg/mL;化合物6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氏弧菌(V.harveyi)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16、32和32 μg/mL.
    • 韩帅帅; 曹文浩; 陈迪; 谢恩义; 严涛
    • 摘要: 海鞘是海洋污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附着会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在中国沿海,引发生物污损的海鞘共8科20属40种,其中渤海海域7种,黄海17种,东海23种和南海27种.北方海域以柄瘤海鞘(Styela clava)、乳突皮海鞘(Molgula manhattensis)和米氏小叶鞘(Diplosoma listerianum)为优势种,南方则以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皱瘤海鞘(S.plicata)和大洋纵列海鞘(Symplegma oceania)为优势种.海鞘污损特点与设施所处地理位置、浸海时间、环境状况等因子密切有关.今后除了继续对沿岸代表性海域开展深入研究外,还需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加强离岸设施(尤其深海环境)污损生物群落的研究,以期更好地掌握污损性海鞘的组成分布、种群特点及发展趋势.
    • 罗国聪; 黄蕴怡; 柴慧子; 雷晓凌; 聂芳红
    • 摘要: 为寻找产生新颖抗菌活性物质的海洋真菌,以海鞘为原料,采用平板涂布法分离出14株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抗菌活性的初筛.结果显示:从海鞘中共分离出14株真菌,根据形态观察初步鉴定其分属青霉属(Penicill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麦轴梗霉属(Tritirachium sp.)等4个属.14株菌中有抗菌活性的共11株,优选出抗菌活性较强抗菌谱较广的4株菌分别是Asc-2-4(青霉属)、Asc-2-12(青霉属)、Asc-1-1(青霉属)和Asc-2-1(曲霉属).青霉属菌株Asc-2-12的抑菌活性最明显,抑菌圈直径最大达到21.91 mm.海鞘共附生真菌是寻找抗菌物质的一个资源,其中的3株青霉属和1株曲霉属的抗菌活性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 李莉; 李晓明; 李洪雷; Belma Konuklugil; 李鑫; 王斌贵
    • 摘要: 焦曲霉(Aspergillus ustus)TK-5是分离自土耳其海域海鞘(Pyura momus)新鲜组织中的一株内生真菌,利用正相与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制备等色谱方法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血苋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strobilactone A(1),ustusolate E(2),ustusolate C(3),ustusolate D(4),11-hydroustusolate E(5),11,6'-hydroustusolate E(6),(2'E,4'E,6'E)-6-(1'-carboxyocta-2',4',6'-triene)-11,12-epoxy-9,11-dihydroxydrim-7-ene(7),12-hydroxy-6-epi-albrassitriol(8),ustusolate A(9),deoxyuvidin B(10)和二倍半萜类化合物6-epi-ophiobolin G(11),(6α)-21,21-O-dihydroophiobolin G(12),6-epi-op-hiobolin K(13),ophiobolin P(14)ophiobolin H(15),ophiobolin Q(16)及ophiobolin R(17).活性筛选表明化合物2、6、7、9、11和13对神经氨酸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1.8、37.3、28.4、36.8、46.6和37.6μmol/L.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