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济水

济水

济水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地理、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管子学刊、黄河.黄土.黄种人、人文杂志等; 济水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念海、吴庆、孙顺霖等。

济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94.85%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5.15%

总计:136篇

济水—发文趋势图

济水

-研究学者

  • 史念海
  • 吴庆
  • 孙顺霖
  • 李保国
  • 李立政
  • 杜长印
  • 丁兆平
  • 丁宏伟
  • 于丽
  • 于在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腾
    • 摘要: 在古代中国岳镇海渎的祭祀体系中,四渎之一的济水一直都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济水和济渎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从“济水的历史地理学考察”“济渎祭祀研究”“济渎庙研究”“济渎相关藏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和“济水崇拜、济水文化和区域社会研究”等五个专题来看,近四十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是比较突出的。从整体来看,学术界对济水济水文化关注不够,现有的研究在多个领域还缺乏高度和深度,有待感兴趣的学者继往开来。
    • 王安乐
    • 摘要: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邻接山西晋城市。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济渎庙是“四渎”中现存唯一一座大庙,是历朝历代皇家祭祀济水神的场所。
    • 胡成芳
    • 摘要: 济水是一条尊贵的河流.作为四渎之一的古济水在中华民族早期文明进程中厥功至伟.中国古代格外重视祭祀,对济水的崇拜和信仰尤其达到了一个高潮.济水祭祀是古代山川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社会礼制的重要内容.济水祭祀发端于先秦,完善于西汉,下衍于唐宋,传承于中国历史全程.
    • 陈辉
    • 摘要: 因网剧《赘婿》热播,引起人们好奇:古代赘婿地位真这么低吗?剧中苏檀儿给宁毅休书,为什么?真有男德学院吗……其实,古代赘婿的地位比剧中更低。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这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的诗句。古代婚姻中有合卺(音如锦)礼,即新婚夫妇共饮合欢酒,所用酒器即卺,是用匏瓜(即葫芦)剖开做成(后代改用酒杯,即交杯酒礼)。诗人因匏瓜起兴,表达青年女子在济水渡口等恋人的焦急心情,心中不断念叨:济水深了,你就穿衣服游过来(深则厉),济水浅了,你就撩衣服蹚过来(浅则揭)。由此形成一个成语:深厉浅揭。
    • 周天祥
    • 摘要: 愚公故里,济水河畔,有一所美丽的现代化优质学校,它就是河南省文明校园——济源市济水一中。学校始建于1981年,从济源县城关镇中学到济源市教体局直属初中,从2016年成立教育集团到2021年实施济水校区改扩建和玉泉校区整体提升,一次次跨越式发展,铸就了全市老百姓信赖的优质教育品牌,被誉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发展的沃土、干部培养的基地。以文化人四十载。
    • 李保国
    • 摘要: 根据《山海经》记载,济水在大禹治水前的史前时期本是真正独流入海的.结合地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济水与黄河的入海河道原本互不交叉,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史前大洪水长期泛滥,再加上地质变迁的影响,黄河在中下游交界处发生了改道,由南流改为北流,侵占了济水中下游的入海河道.大禹在覃怀治水,引黄河北流形成了禹贡大河,向南疏导济水流入黄河.《禹贡》将从黄河溢出、向东流去的那条河称为济水,只是一种主观推断.而这个历史误会恰恰成就了济水作为"四渎"之一的地位.
    • 王刚; 于丽; 陆旭
    • 摘要: 济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最著名的特点就是"三隐三现".本文介绍古济水的发源、径流及其特点,阐述了济水源头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特征,从水文地质专业角度对济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济水消失的原因,为重现济水复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具体建议对策.
    • 李保国
    • 摘要: 根据《山海经》记载,济水在大禹治水前的史前时期本是真正独流入海的.结合地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济水与黄河的入海河道原本互不交叉,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史前大洪水长期泛滥,再加上地质变迁的影响,黄河在中下游交界处发生了改道,由南流改为北流,侵占了济水中下游的入海河道.大禹在覃怀治水,引黄河北流形成了禹贡大河,向南疏导济水流入黄河.《禹贡》将从黄河溢出、向东流去的那条河称为济水,只是一种主观推断.而这个历史误会恰恰成就了济水作为"四渎"之一的地位.
    • 摘要: 济,本是古水名,即济水,发源于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因黄河改道,济水河道变成了现在的黄河下游。因济水而得名的地名,现在仍用的还不少。例如河南济源,因济水源头而得名;山东济南、济宁、济阳,也都是因济水而得名的。这个"济"不读jì,而读jǐ。济(jǐ)字叠用,义为"众多的样子"。这个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济济一堂""人才济济"都是从"济济有众"演化而来的。
    • 刘宗迪
    • 摘要: 《西次三经》为《山经》的一篇,由于其中出现了昆仑、积石、黑水、流沙、三危等见于《禹贡》雍州的地名,因此前人都以此篇所记为中国西北地理.实际上,《山经》成书在《禹贡》之前,《禹贡》的昆仑、积石、黑水、流沙、三危都是《禹贡》作者因缺乏西部地理知识而从《山经》搬过去的.由于《禹贡》对《山经》的误置,造成后人关于西部地理和《山海经》地理学的种种误解.《山经》里距甚小,实际的地域范围不过方圆数百里,《西次三经》与西北地理毫无关系,其所记皆为鲁中山区西北外缘诸山,皆在临淄—济南—泰安一线的齐鲁古道沿线,其所记载的昆仑即泰山,泚水就淄水,渤水即济水,昆仑所出的赤水、黑水、青水即为出于泰山之阳的泗水、汶水、沂水.对照《西次三经》关于诸山走向、诸水源流的记载,与鲁中山区西北隅的山势和水道如合符契,其所记诸山大多可以在现今地图上一一定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