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地黄中毒
洋地黄中毒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篇、专利文献2840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中国急救医学、中国临床护理、福建医药杂志等;
洋地黄中毒的相关文献由51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王明、张萍、曹静康等。
洋地黄中毒
-研究学者
- 刘王明
- 张萍
- 曹静康
- 等
- 刘仁光
- 吕彩云
- 周宏星
- 周红勤
- 姚雪峰
- 朱文青
- 杨荣平
- 裴的善
- 谢波
- Aniani Dubey
- ErdmannE
- Halkin A.
- Justo D.
- Packer M
- Richard Solomon
- S. Viskin
- Zeltser D.
- 丁晓艳
- 丁淑珍
- 万永红
- 乔延东
- 于文浩
- 于海文
- 于长义
- 云亚滨
- 云爱华
- 付艳
- 任国钧
- 伍辉福
- 何伟珍
- 何先元
- 何其先
- 何月光
- 何秀凤
- 侯世瑞
- 侯冠毅
- 侯扬
- 侯燕
- 傅才英
- 先知(摘)
- 全惜春
- 关世平
- 冯仲红
- 冯振海
- 冯美多
- 冯静
-
-
张佳菊
-
-
摘要:
通过分析1例长期使用洋地黄后出现ICD电风暴患者的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阐明洋地黄中毒引起ICD电风暴的原因。强调在使用洋地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患者年龄、肌酐清除率和合并用药情况对剂量做适当调整,争取做到个体化用药。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洋地黄的药学知识,熟悉洋地黄中毒的诱因、表现及处理方法,确保安全有效用药。
-
-
陈文文;
江永贤;
陶婉君;
杨佳;
李根
-
-
摘要:
目的:降低儿童服用地高辛导致洋地黄中毒风险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方法:运用追踪方法学对监测中发现的儿童洋地黄中毒案例进行个案追踪,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再运用系统追踪法,剖析系统或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定对策,持续改进,并评价追踪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个案追踪发现儿童洋地黄中毒风险点主要是药物剂量和联合用药,系统追踪发现存在药品因素、人员因素和信息系统因素等导致的风险。通过控制风险系列措施的实施,追踪后再未发生儿童洋地黄中毒事件和超说明书剂量医嘱,治疗药物监测(TDM)监测率和治愈率追踪后较追踪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药师运用追踪方法学进行儿童洋地黄中毒风险点的挖掘和防范措施的实施,可降低儿童洋地黄中毒事件发生率,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
-
刘蓓蓓;
于文浩
-
-
摘要:
目的分析芪苈强心胶囊与地高辛联用的安全性风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报道1例芪苈强心胶囊与地高辛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分析其发生原因。结果报道1例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应用地高辛片(单次用量0.062 mg)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致洋地黄中毒,地高辛血药浓度最高为3.54 ng/mL(0.8-2.0 ng/mL)。结论停用一个月洋地黄制剂(地高辛)致洋地黄中毒持续如此长时间在国内罕见报道,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联合使用影响洋地黄浓度的药物应谨慎使用。临床亦需辨证施治,促进安全合理用药。
-
-
姚雪峰
-
-
摘要:
选择2010年5月至2020年5月苏州永鼎医院心内科收治主诊断为“洋地黄中毒”11例。基础疾病为心房颤动8例,阵发性心房扑动、扩张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并室性期前收缩各1例。经停用洋地黄以及纠正并维持电解质平衡,控制心力衰竭,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心功能等指标后患者症状均改善出院。
-
-
孙吉利;
张红涛;
张艳
-
-
摘要:
本文报道1例肾功能不全的高龄老年患者应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单次静推0.2 mg)联合芪苈强心胶囊、螺内酯片治疗致洋地黄中毒,地高辛血药浓度最高为4.36 ng/ml,治疗期间未使用其他洋地黄制剂,17 d后患者血药浓度仍达到2.17 ng/ml.单用1次洋地黄制剂致洋地黄中毒持续如此长时间在国内罕见报道,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联合影响洋地黄血药浓度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
-
姚雪峰
-
-
摘要:
选择2010年5月至2020年5月苏州永鼎医院心内科收治主诊断为"洋地黄中毒"11例.基础疾病为心房颤动8例,阵发性心房扑动、扩张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并室性期前收缩各1例.经停用洋地黄以及纠正并维持电解质平衡,控制心力衰竭,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心功能等指标后患者症状均改善出院.
-
-
赵红;
王敏
-
-
摘要:
复方丹参粉针剂的规格是每支400 mg,主要成分是丹参,为棕黄色粉末。动物实验显示,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主要作用为活血通脉,可缓解胸痹血瘀证候及胸部刺痛、绞痛或心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氯化钾注射液为无色澄明液体,无臭、味咸涩,多用于治疗低钾血症及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2016年5月本科在配药过程中发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复方丹参粉针剂400 mg+10%氯化钾注射液7 ml配成液体时出现棕色沉淀现象,现介绍如下。
-
-
孙瑜
-
-
摘要:
目的 探索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类药对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2日—2017年10月22日我院房颤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将其分为两组.首先两组患者均进行洋地黄类药物治疗,随后对照组的50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指导用药,观察组的50例患者根据心电图指导用药.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用药后3天后洋地黄中毒率(4.00%)、用药后7天后洋地黄中毒率(2.00%)低于对照组,心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房颤患者实施心电图指导洋地黄用药,方可提高用药安全性.
-
-
-
-
-
-
-
-
-
-
-
- 江西师范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19-03-22
-
摘要:
本发明涉及2‑氟代洋地黄毒糖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其中,2‑氟代洋地黄毒糖化合物定义与权利要求书相同。不对称合成方法包括步骤如下:以简单的3‑丁炔‑2‑醇和3‑溴丙烯为原料,经过偶联、还原、Sharpless环氧化等步骤得关键中间体化合物(S)‑1‑((2R,3R)‑3‑allyloxiran‑2‑yl)ethan‑1‑ol,以该关键中间体化合物为基础,对三元环氧开环,2,2‑二甲氧基丙烷双羟基保护,臭氧对末端双键氧化,得到(4R,5R)‑4‑((R)‑1‑(benzyloxy)but‑3‑en‑1‑yl)‑2,2,5‑trimethyl‑1,3‑dioxolane重要中间体化合物,对该重要中间体化合物(醛)的α位进行氟代得到氟代醛,进一步酸化脱保护可成2‑氟代洋地黄毒糖。本发明的使用不对称合成的方法可获得光学纯度价高的寡糖,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收率高、对环境友好,可以得到2‑氟代洋地黄毒糖,且可克量级合成,应用前景广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