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异形
两性异形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水产、渔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83235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教育教学论坛、丽水学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第七届(2017)中国苜蓿发展大会等;两性异形的相关文献由26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植华、计翔、雷焕宗等。
两性异形—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83235篇
占比:99.98%
总计:583335篇
两性异形
-研究学者
- 林植华
- 计翔
- 雷焕宗
- 樊晓丽
- 杜卫国
- 姚冲学
- 徐峰
- 杨维康
- 郑荣泉
- 陈明勇
- 刘鹏
- 华和亮
- 徐大德
- 戚丹锋
- 时磊
- 王方
- 王智红
- 赵文阁
- 陈策
- 丁先龙
- 侯金亮
- 刘宇
- 刘文华
- 刘春涛
- 向建国
- 吕婷
- 吴妹英
- 周伟
- 周天海
- 寿鹿
- 师玉环
- 廖灏泓
- 张永普
- 成斌
- 曹立知
- 朱吉峰
- 李俊
- 林学文
- 林植云
- 林炽贤
- 柴永斌
- 潘望城
- 牛忠泽
- 王茂元
- 田田
- 章玲
- 肖剑
- 胡亚洲
- 胡振禧
- 舒霖
-
-
李秀清;
杨泽鹏;
杨歆;
李奇生
-
-
摘要:
本研究测量了2012年7月采自云南省剑川县的125只成体滇蛙Nidirana pleuraden(♀64只,♂61只)的11项形态指标,并使用骨龄学方法测定年龄。结果显示:滇蛙两性的体长与其余形态指标呈正相关,雌性头长、头宽、吻长、前臂及手长、前臂宽、前肢全长、后肢全长、胫长和足长的均值都大于雄性,属于偏雌性的两性异形模式。两性异形指数分别为:1龄组0.05、2龄组0.06、3龄组0.07、4龄组0.08,即两性异形指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这反映出随年龄增长,雌性的繁殖投入增加,而雄性的繁殖机会受体型的影响较小,符合生育力选择假说。
-
-
鸟鹏颖;
时磊
-
-
摘要:
趾长比是指动物不同趾长的比值,常被认为是早期雄激素或雌激素暴露的标记物之一。本文通过测量新疆敏麻蜥Eremias arguta 3个地理种群的雌雄成体各趾长并计算趾长比,探究不同地理种群趾长及趾长比的两性差异。结果表明,伊犁地区雄性后肢的第2趾显著大于雌性(P<0.05);富蕴县雄性前肢、后肢的第2、3、4、5趾长均显著大于雌性(P<0.05),雌性后肢的2D∶4D显著大于雄性(P<0.05);而塔城地区雄性前肢第1、5趾和后肢第1、2、3、4趾显著大于雌性(P<0.05),雄性后肢的2D∶3D显著大于雌性(P<0.05)。3个地理种群的趾长及趾长比的两性异形没有统一模式,可能是独立进化的。敏麻蜥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趾长及趾长比的两性异形有显著差异,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
梁潇方;
计翔
-
-
摘要:
形态、功能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生物表型进化和生态进化的过程至关重要.物种间和种群间的性状进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脊椎动物的咬合力(bite force)在其饮食习惯、配偶竞争、领地占有、防御侵略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为研究对象探究生存环境因子对其形态和咬合力的影响,测量并分析了北草蜥5个种群的性状,并通过不同种群的形态和咬合力以及两性异形的研究,探究种群间形态和咬合力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北草蜥的陆地种群随着所在地区年均温的降低,蜥蜴的形态大小和咬合力呈现递增的趋势,而岛屿种群则不符合这个规律;北草蜥的头部尺寸与咬合力数值呈显著正相关,头部尺寸、张口尺寸和咬合力具有明显的两性异形现象.
-
-
龙嘉航;
侯金亮;
胡亚洲;
向建国;
潘望城
-
-
摘要:
随机选取湖南石门性成熟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103只(雌性53只,雄性50只),通过测量和比较头体长等16个形态数量性状以及体重等10个重量数量性状,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该物种所有数量性状的两性差异,并用线性回归法分析其生殖力与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棘胸蛙平均体长,雄性为(101.27±1.80)mm,雌性为(101.02±1.18)mm,两性异形指数为0.002,雌雄个体的头体长和体重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局部性形态数量性状与头体长都呈正相关(P<0.05).雄性个体的头长、头宽、前臂及手长、手长、前臂宽、腿长、胫长和胫宽显著高于雌性.从局部形态特征看,湖南石门棘胸蛙属于雄性体型较大类型.雄性个体的皮重、心脏重、肺脏重和肾脏重显著高于雌性,雌性个体的性腺重、肝脏重和脂肪重明显高于雄性.肝脏重在雌雄群体中均与16个形态性状显著相关(P<0.05).雄性会强化有利于捕食和繁殖的形态特征,故在性选择中雄性更占优势.棘胸蛙雌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重量数量性状与繁殖、呼吸及消化代谢等功能密切相关.雌性生殖力与体大小呈正相关的结果支持生殖力选择压力假说.雄性个体可通过增加体大小来提高生殖力,从而提高自身被雌性选择的竞争力.在性选择、生殖力选择等压力作用下,棘胸蛙形态特征与功能性器官组织随性别分化且相关性显著,促进其两性异形的进化.
-
-
龙嘉航;
侯金亮;
胡亚洲;
向建国;
潘望城
-
-
摘要:
随机选取湖南石门性成熟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103只(雌性53只,雄性50只),通过测量和比较头体长等16个形态数量性状以及体重等10个重量数量性状,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该物种所有数量性状的两性差异,并用线性回归法分析其生殖力与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棘胸蛙平均体长,雄性为(101.27±1.80)mm,雌性为(101.02±1.18)mm,两性异形指数为0.002,雌雄个体的头体长和体重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局部性形态数量性状与头体长都呈正相关(P<0.05)。雄性个体的头长、头宽、前臂及手长、手长、前臂宽、腿长、胫长和胫宽显著高于雌性。从局部形态特征看,湖南石门棘胸蛙属于雄性体型较大类型。雄性个体的皮重、心脏重、肺脏重和肾脏重显著高于雌性,雌性个体的性腺重、肝脏重和脂肪重明显高于雄性。肝脏重在雌雄群体中均与16个形态性状显著相关(P<0.05)。雄性会强化有利于捕食和繁殖的形态特征,故在性选择中雄性更占优势。棘胸蛙雌雄间存在显著差异的重量数量性状与繁殖、呼吸及消化代谢等功能密切相关。雌性生殖力与体大小呈正相关的结果支持生殖力选择压力假说。雄性个体可通过增加体大小来提高生殖力,从而提高自身被雌性选择的竞争力。在性选择、生殖力选择等压力作用下,棘胸蛙形态特征与功能性器官组织随性别分化且相关性显著,促进其两性异形的进化。
-
-
竹原谅贵;
郑文杰(翻译)
-
-
摘要:
生物中一些物种的雌雄个体外观差异很大,这种现象被称作“两性异形”(sexual dimorphism)。从本期开始刊载的“雌与雄”系列文章,将基于雌性和雄性截然不同的生物的照片,介绍雌雄差异的原因及其生态学。这一期的主角是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折衷鹦鹉”。
-
-
-
-
-
-
-
林植华;
计翔;
张军;
陈策;
丁先龙;
金银洁;
朱吉峰;
丁艺超
- 《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研究浙江淳安中华大蟾蜍成体的两性异形和配偶的形态学相关。雌性成体显著大于雄性成体。特定SUL的雌性个体的头长、头宽、前肢长和后肢长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其他局部特征无显著的两性差异。成体6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三个主成分共解释76.7%的变异。头长和头宽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32.6%变异),鼻间距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17.6%变异),前肢长、后肢长在第三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26.5%变异)。雌雄两性在第一主成分的分值差异显著,在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分值差异不显著。雌雄两性个体局部形态特征分别与其SUL呈显著的正相关。雌性个体的SUL与抱对雄性个体的个体大小呈显著的正相关。前向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检测动物个体SuL与配偶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雌性个体的SUL与雄性个体的形态特征变量的总体回归关系显著,与雄性个体的SUL和头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与头长和前肢长表现出负相关,但不显著。雄性个体的SUL与雌性个体的形态特征变量的总体回归关系显著。与雌性个体的SUL、鼻间距和眼间距表现出正相关,但不显著。配偶的形态学相关与两性异形的形成无显著的相关。
-
-
杜卫国;
沈建伟
- 《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测定乌龟形态特征和个体生长的两性差异,拟揭示乌龟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并探讨其形成原因。雌龟的重量、背甲长、宽和高、腹甲长与宽以及尾长均显著大于雄龟。雌雄乌龟的体型也存在显著差异,在相同背甲长条件下,雌龟的背甲较雄龟宽。新生幼体重量无两性差异,3月龄前,新生幼体的生长速度无显著两性差异,3月龄后,雌龟的生长速度大于雄龟,雌雄个体大小两性异形日益显著。乌龟的两性异形属典型的水生龟鳖类两性异形模式,雌雄个体不同的生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乌龟个体大小两性异形的形成。
-
-
-
刘春涛;
郑荣泉;
路庆芳;
成斌
- 《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测定了棘胸蛙成体的体长、体重、头长、头宽、眼径、前肢长、后肢长等形态指标以及雌体的怀卵数量。结果表明:棘胸蛙雄体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雌体。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雌雄两性在局部形态上总体而言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雄性的头宽和前肢长显著大于雌性,而头长则显著小于雌性,眼径长与后肢长雌雄间无显著差异。各局部形态特征指标与体长呈正相关,它们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在雌雄间无显著差异。棘胸蛙雌体怀卵数量与体长和体重皆成正相关关系,表明棘胸蛙通过增加个体大小增加繁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