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用亚麻

油用亚麻

油用亚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专利文献177450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中国种业、中国麻业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油用亚麻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海明、张丽丽、曲志华等。

油用亚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77450 占比:99.95%

总计:177538篇

油用亚麻—发文趋势图

油用亚麻

-研究学者

  • 乔海明
  • 张丽丽
  • 曲志华
  • 李爱荣
  • 米君
  • 刘栋
  • 牛俊义
  • 李世芳
  • 郭娜
  • 马建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敏; 杨学; 张睿; 周春薇; 杨秀坤; 金慧; 吴玉娥
    • 摘要: 油用亚麻新品种科合油亚7号是2019年10月3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号为GPD亚麻(胡麻)(2019)230008。种子产量达到1534.5kg/hm^(2),比对照(克-420)增产16.1%,含油率41.26%。该品种是综合农艺性状较好,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的油用亚麻新品种。
    • 伊六喜; 萨如拉; 范鑫; 赵灿; 李茹; 斯钦巴特尔
    • 摘要: 为深入了解油用亚麻主要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以253份油用亚麻种质为研究对象,在3个环境下(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和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对其全生育天数、株高、工艺长度、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分枝数8个农艺性状及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粗脂肪含量6个品质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5.66%~42.65%;6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0%~30.14%。全生育天数在太仆寺旗表现最长,为112.51 d;千粒重和单株粒重在集宁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5.94和0.55 g;果粒数和单株果数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最多,分别为5.65和16.90;粗脂肪和亚麻酸含量在太仆寺旗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39.53%和53.45%;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在集宁地区最大,分别为16.41%和5.09%;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在呼和浩特地区表现最大,分别为24.03%和8.31%。聚类分析表明,253份油用亚麻种质被划分为4个类群,相同地理来源的油用亚麻种质被聚到1个类群,为油用亚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丽丽; 徐桂真; 王凯辉; 乔海明
    • 摘要: 为解决油用亚麻生产中播种难、出苗难、保苗难、除草难、稳产难以及收获难的六大难题,张家口市农科院以节本增效为目标,根据油用亚麻生长发育特点,围绕油用亚麻保苗、除草、收获3个生产重要环节,形成了简便、可行、成套的轻简化栽培技术,指导河北坝上地区旱地油用亚麻机械化生产,有力地推动该区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及油用亚麻种植模式的改变。
    • 迟会; 张天豹; 刘彩月; 李亮; 裴新梧; 袁潜华; 龙艳
    • 摘要: 油用亚麻(俗称胡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油用亚麻的需求逐渐提升.建立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油用亚麻遗传转化体系对油用亚麻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油用亚麻子叶节作为遗传转化的外植体,以草铵膦作为转基因植株筛选剂,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油用亚麻,通过对各生长时期生长调节剂的配比筛选,优化出一套转化体系.该体系与传统的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转化方法相比,成苗时间能缩短至两个月,且阳性植株鉴定方法简便高效.该体系的开发为加快油用亚麻的分子育种与基因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 张贺; 王红光; 李彩凤; 刘新宇; 王玉波; 夏尊民; 曹洪勋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用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产量及含油率的影响,试验在大庆地区盐碱地条件下(125°9'E,46°34'N),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双油麻1号、双油麻2号和双油麻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分别为350、600、850、1100万株·hm-2,共计12个处理.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同一油用亚麻品种全生育期、株高、枝下长和分茎数、单果粒数、千粒重无影响.随密度增加,3个油用亚麻品种茎粗均逐渐减小,收获株数逐渐增加,单株蒴果数逐渐降低,产量在600万株·hm-2密度下达最大值,含油率变化无明显规律.此外,3个油用亚麻品种产量与收获株数均呈正相关,与单株蒴果数均呈负相关.综合产量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选用双油麻2号品种,在600万株·hm-2密度下种植是试验区亚麻高产最佳选择.研究可为黑龙江省盐碱地区探索油用亚麻最佳种植密度及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郭丽琢; 杨波; 高玉红; 牛俊义
    • 摘要: 通过砂培及土培试验,分别以6个氮素供缺阶段处理和6个氮肥基追比例处理,探讨了缺氮阶段及施氮时期对亚麻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全生育期正常供氮(CK)相比,播种~枞形期缺氮(T1)造成的干物质积累抑制随枞形期后的持续复氮而渐次降低,且茎、叶干物质积累量随复氮而终末产生了等量补偿,而枞形期~现蕾期(T2)、现蕾期~盛花期(T3)、盛花期~成熟期(T4)、现蕾期~成熟期(T5)4个时段的氮胁迫造成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终末仍为不足补偿;胁迫阶段(T1~T5)的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18.02%、26.54%、35.06%、38.83%、48.00%.保证生殖生长阶段的氮素营养供给可避免35%~50%左右的减产损失.0.2 g·kg-1施用的氮肥,基肥比重占2/3以上时不利于氮素营养状况的改善及植株的生长,基肥施用量≤1/2、剩余肥料于枞形期或现蕾期一次或分两次施入,可使植株的氮素及干物质积累总量分别增加10.71%~37.50%和9.34%~22.02%;1/6基肥+1/3枞形期追肥+1/2现蕾期追肥的方式,较其他施肥方式(100%基肥、2/3基肥+1/3现蕾期追肥、1/2基肥+1/2现蕾期追肥、1/6基肥+5/6枞形期追肥)的氮素积累量、植株干物质量、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17%~37.50%、7.89%~22.02%、9.59%~26.71%.综上,盛花期~成熟期缺氮对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抑制敏感程度最高,现蕾期前后追肥具有显著的补偿效应;基肥施用量≤1/3、剩余肥料于枞形期(或分茎期)、现蕾期分两次施入,并使现蕾期追肥占1/2左右,是符合油用亚麻需求特性的氮肥运筹方式.
    • 郭英杰; 郭娜; 李爱荣; 马建富; 刘栋; 张丽丽
    • 摘要: 为了筛选适于冀北坝上地区种植的油用亚麻品种,丰富地区品种类型,笔者于2015-2016年对国内8个育种单位的12个油用亚麻新品种(系)在冀北坝上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对参试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异系数、方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主要经济性状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定亚25号’、‘伊亚6号’‘、天亚10号’‘、陇亚14号’和‘宁亚22号’的籽实产量对环境敏感‘,定亚25号’‘、内44’‘、晋亚13号’、‘伊亚6号’和‘391’的单株果数对环境敏感;品种间产量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天亚11号’、‘坝选三号’的丰产性好,稳定性很好,‘晋亚13号’丰产性和稳定性较好,3个品种田间抗病性强,抗旱中等,适宜在冀北地区种植;‘天亚10号’‘、391’丰产性好‘,陇亚10号’稳定性好,可作为育种亲本资源利用。
    • 赵东晓; 董亚茹; 孙景诗; 耿兵; 王照红; 王向誉; 郭洪恩
    • 摘要: 为了评价不同品种油用亚麻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本试验对0(CK)、50、100、150、200 mmol/L NaCl胁迫下的8个油用亚麻品种种子萌发情况进行研究,并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陇亚11号外,其它7个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下胚轴长均与NaCl浓度负相关.陇亚11号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下胚轴长在50 mmol/L NaCl胁迫下显著高于对照,但在NaCl胁迫浓度≥100 mmol/L时下降显著.150 mmol/L NaCl对各品种油用亚麻种子的发芽指标影响显著,为合适的盐胁迫浓度.8个油用亚麻品种萌发期耐盐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张亚3号、陇亚13号、陇亚9号、陇亚11号、陇亚10号、陇亚12号、陇亚14号、天亚10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