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质海岸
沙质海岸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海洋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108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海岸工程、水土保持应用技术、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届科技大会、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九届青年学术交流会等;沙质海岸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乔勇进、许景伟、张敦论等。
沙质海岸
-研究学者
- 乔勇进
- 许景伟
- 张敦论
- 刘家驹
- 李传荣
- 孙林云
- 郗金标
- 王卫东
- 王宁舸
- 胡海波
- 邢兆凯
- 顾宇书
- 高军
- 单保林
- 孙道英
- 宋丽佳
- 李同祥
- 杨均科
- 王德安
- 王月海
- 王玉海
- 王贵霞
- 艾鹏
- 董治良
- 赵冰
- 赵育鹏
- 鲁小珍
- 于世河
- 刘平
- 刘立川
- 厉泽逸
- 叶景丰
- 吉学宽
- 周振
- 周继磊
- 孙波
- 屈建军
- 张丹
- 张庆河
- 张继红
- 张鹏远
- 李庆
- 李辉
- 柳本立
- 王丽
- 王定胜
- 王帅
- 王晓磊
- 王永学
- 秦永建
-
-
王宁舸;
宋丽佳
-
-
摘要:
实现沙质海岸港口工程上下游岸滩演变的准确模拟,对解决港口防淤减淤和未来发展空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毛里塔尼亚A港工程为例,采用Delft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沙质海岸岸滩演变数学模型,对地貌加速因子、边界条件和模型计算范围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貌加速因子可取10,既保证模型计算精度和稳定性,也可提高模型计算效率;采用Delft3D进行数模计算时,可采用潮位-纽曼组合边界条件,保证模型边界稳定,并符合现场沿岸泥沙运动和岸滩演变特征;模型计算范围可采用上下游各10 km,既考虑工程对沿岸输沙和岸滩冲淤的影响范围,也保证模型计算效率。开展沙质海岸港口工程相关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时,可初步采用上述设置条件。
-
-
刘针;
程永舟;
戈龙仔;
夏波
-
-
摘要:
沙质海岸在自然状态和修建新工程后存在侵蚀风险时,主要采用近岸补沙和建设生态离岸潜堤的方式进行海滩修复.采用1:100的正态波浪-潮流-泥沙物理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三亚新机场建设后天涯海角附近人工补沙方案的防护效果开展研究,分别针对常海况和台风浪作用工况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人工补沙的维护周期大致每4.5 a一次,个别部位为每9 a一次;受人工补沙的掩护作用,大风浪作用25 h后沙滩断面基本能维持在原高程,需定期对补沙断面进行监测.研究表明,采用人工补沙既不改变岸滩的自然属性,又能有效减小受侵蚀岸段的冲刷和淤积岸段的淤积,且无明显次生影响,可显著缓解人工岛建设引起的岸滩冲淤影响.
-
-
李刚
-
-
摘要:
海岸防护林能够改善沿海地区的环境条件,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选择了7种不同植被条件下的海岸防护林样地,探究其土壤密度、含水率、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为沙质海岸防护林的进一步提升和改造提供合理依据.油松榆树混交林、油松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沙棘混交林、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白腊混交林与对照样地的土壤密度为1.23~1.64 g/cm3,土壤含水率为7.12% ~11.42%,毛管孔隙度为18.19% ~31.25%,油松沙棘混交林的土壤密度和土壤含水率均最高,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毛管孔隙度最大.
-
-
郭天润
-
-
摘要:
沙质海岸侵蚀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相应的海岸防护工程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通过分享沙质海岸防护工程实际案例,介绍了一种海岸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脆弱性严重岸段提出最佳的防护策略和工程措施.针对缺乏长年资料的情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整体冲刷的沙质海岸,其防护策略宜以硬性措施为主,以稳固海岸线.评估方法的合理使用和设计应用的探讨与尝试,对同类研究课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
-
-
-
XING Liang
-
-
摘要:
文章以辽宁省绥中县沙质海岸油松造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海防林油松造林地样地调查及测量样地内油松幼树生长状况,分析对比了3种不同覆膜类型对幼树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沙质海岸油松幼树生长的覆膜类型,旨在为沙质海岸海防林的科学营造及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
-
李秀明
-
-
摘要:
在沙质海岸前沿对厚藤进行不同插穗长度和密度的扦插试验,结果表明:3种插穗长度成活率没有明显差异,扦插繁殖易于成活,选择50 cm的插穗长度具有良好的生长效果;3种种植密度对盖度、样方生物量影响较大,处理间达到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试验结果和生产实际,建议厚藤扦插种植株行距范围为20 cm×20 cm~40 cm×40 cm,其地表覆盖效果和固沙能力较优.
-
-
-
王宁舸;
孙林云;
孙波;
宋丽佳
- 《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9年
-
摘要:
以毛里塔尼亚A港工程为例,采用基于"一线理论"的岸线演变数学模型,研究了沙质海岸港口工程上下游岸线演变速率对波浪入射角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相同沿岸输沙条件下,港口工程上下游岸线进退变化速率对入射波向角较敏感,岸线演变速率随波向角的增大而增大.
-
-
陈超;
张庆河
- 《第十七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5年
-
摘要:
沙质海岸沿岸输沙引起的地形演变,尤其是建筑物周围的岸线冲淤一直是海岸工程中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非结构化网格建立了海岸地形变化数学模型,该模型由波浪模型、近岸流模型、泥沙输运模型和地形变化模型组成.波浪模型采用基于波作用谱守恒的第三代风浪模型SWAN.近岸流模型建立在FVCOM模型的基础之上,考虑了波流共存时的底部切应力、波面水滚和波浪引起的水平掺混影响.泥沙输运模型采用Camenen和Larson公式计算推移质输沙率,依据基于挟沙理论的公式计算悬移质输沙率.依据泥沙质量守恒方程计算地形变化.选取了波浪作用下防波堤周围地形变化物理模型试验验证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的比较表明,模型能较合理地反映防波堤附近岸线的侵蚀和淤积.该模型可用于模拟中长期海岸地形演变.
-
-
-
-
王玉海
- 《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
| 2008年
-
摘要:
在沙质海岸修建的导流堤、丁坝等构筑物会引起局部海域水沙动力条件的改变和岸滩冲淤调整,因此准确预测沙质海岸的沿岸输沙率是各类海岸工程建设前进行优化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典的沿岸输沙率公式多为经验、半经验公式,存在较多局限性。本文基于刻画高强度推移质输沙过程中固一液混合体运动的理论模型,通过寻求该模型的特解并将其发展成1D推移质输沙率公式。该公式适用于计算强浪作用下的推移质输沙率已得到了大型波浪水槽、往复流水道和海滩现场实测输沙率资料的良好验证。近期开展的辽宁红沿河核电厂取水口局部泥沙物理模型试验表明,模型实测输沙量结果与公式的计算值相当接近,表明该公式能够较好地预测沙质海岸在大风浪作用下的输沙率(量)。
-
-
孙林云;
刘家驹
- 《第七届全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1993年
-
摘要:
本文首先对沙质海岸沿岸输沙率问题现有成果进行了简要述评,并闸述了沿岸输沙运动的一般机理.其次通过显著性参数量纲分析以及理论推导,研究了斜向波作用下近岸带悬移质为主沿岸输沙运动规律,并结合典型海岸实例—毛里塔尼亚友谊港附近现场水文泥沙观测,提出了悬移质为主的沿岸总输沙率计算公式.该公式从能量输沙原理出发,其特点不仅考虑了破波波能流、沿岸流(或波浪质点轨迹速度),而且还包括了破波类型、泥沙粒径对输沙率的影响.经与CERC公式和B-I-K公式比较,本文公式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文中还介绍了根据实测资料建立的沿岸流计算修正公式和破波波高以及破波角的经验计算公式.最后对友谊港实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多年平均沿岸输沙率可达980000M3/a,该计算值与近几年港口上游实际水深地形变化量相一致.本文成果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
-
孙林云;
刘家驹
- 《第七届全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1993年
-
摘要:
本文首先对沙质海岸的沿岸输沙率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并推荐了作者近年通过综合理论分析获得并经现场实测资料验证的修正计算公式.接着重点结合典型海岸工程实例—毛里塔尼亚友谊港突堤上游海岸淤积的现场观测,对淤积型不平衡海岸岸滩剖面的纵向及横向变化作了介绍.然后,从淤积型不平衡海岸淤积的基本规律出发,讨论了该区域内输沙率的沿程变化特性,更合理地叙述了现有的海岸演变一线理论及其解析解.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有关研究成果,阐述了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从而建立了实堤式建筑物上游岸线演变计算及预报方法.物模及现场实测资料验证结果表明,在合理确定参数的条件下,本文方法可在沙质海岸工程规划设计中有条件地推广应用.
-
-
纪超;
张庆河;
姜奇
- 《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2019年
-
摘要:
建立了非结构化网格三维水动力—波浪—泥沙—岸滩演变数学模型.模型采用考虑坡度影响的新型三维辐射应力公式描述波浪对水流的作用.悬移质输沙采用三维对流扩散方程进行求解,推移质输沙的计算则充分考虑了波浪速度不对称性、加速度不对称性和底坡的影响.地形演变计算考虑悬移质冲刷和淤积通量以及推移质输沙率影响,并实现了波流动力、泥沙与地形演变过程的耦合模拟.通过沙坝迁移和防波堤掩护下岸线演变两个算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横向和沿岸两个方向的泥沙输运和岸滩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