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区
沙区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51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工程、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5747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中国德育、防护林科技、甘肃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三北工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植物需水与调控技术交流研讨会、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研讨会等;沙区的相关文献由86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自珍、李军、李新荣等。
沙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747篇
占比:99.19%
总计:56200篇
沙区
-研究学者
- 李自珍
- 李军
- 李新荣
- 史社强
- 常兆丰
- 毛勇
- 张友焱
- 张艳萍
- 李辉
- 杨德福
- 满多清
- 仲生年
- 侯恩科
- 刘世增
- 刘涛
- 刘雅娟
- 孙慧琴
- 宋江湖
- 张志山
- 张树林
- 徐新文
- 方向毅
- 施智宝
- 朱建军
- 李剑
- 李德生
- 李文龙
- 李晓晶
- 李生宇
- 李荣花
- 李钢铁
- 杜希东
- 杨涛
- 林映辉
- 柴秀萍
- 武继承
- 王刚
- 王海峰
- 王海鹰
- 王秋杰
- 田丽
- 罗竹梅
- 贺英
- 贾志清
- 贾玉奎
- 赵杰昌
- 赵雪彬
- 邱进强
- 郭慧敏
- 陈秋计
-
-
许守卫
-
-
摘要:
“柴湾”原系水草地,后由于流沙铺压,浸水后长出红柳、白茨等灌木蒿草,阻截了流沙,形成一个个固定的沙包,最后联结成一个整体,保护绿洲不受流沙侵害。柴湾内的植被大都低矮短小,紧紧附着于地表之上,可以防止水分无效蒸发,又能够抵御强烈的风蚀。加快构筑柴湾生态体系,使“柴湾”发挥更大的生态保护屏障作用。
-
-
王维坤;
胡月宏;
田松妮;
刘东伟
-
-
摘要:
基于格点化的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CN05.1)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空间分布数据集,研究了内蒙古西部沙区50 a气温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21 a植被响应。结果表明:1969—2018年内蒙古西部沙区气温以0.447°C·(10 a)^(-1)的倾向率显著增加,发生1次显著突变。降水以4.533 mm·(10 a)^(-1)的倾向率增加,发生3次突变。巴彦淖尔和鄂尔多斯东南部气温降水变化突出,空间异质性明显;1998—2018年内蒙古西部沙区NDVI整体以0.01·(10 a)^(-1)的速率显著增加,巴彦淖尔南部、鄂尔多斯以及阿拉善东南部增加最为显著;1998—2018年生长季NDVI与降水气温均呈正相关。降水对其影响大于气温,内蒙古西部沙区整体上呈暖湿趋势,且植被向好发展。
-
-
彭苓;
韩磊;
韩永贵;
柳利利
-
-
摘要:
为明确干旱沙区典型防护林树种树干液流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宁夏河东沙区主要造林树种丝绵木(Euonymus bungeanu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茎流计从2019年5月至9月实时监测林木树干液流,分析其昼夜变化、夜间液流比例,结合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同步观测,分析大气环境因子对丝绵木树干液流昼夜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丝绵木液流密度整体呈现单峰趋势,于06:00启动,在12:15达到峰值(0.002 9 g·cm^(-2)·s^(-1))。丝绵木树干液流昼夜差异大,夜间液流密度均值为0.000 7 g·cm^(-2)·s^(-1)。各月液流总量变化范围为26.22~47.12 kg,由大到小表现为7月、8月、9月、5月、6月,夜间液流量最大值为8月(10.08 kg),最小值为9月(3.74 kg),夜间液流占比由大到小分别为6月夜间液流占比(22.43%)、8月夜间液流占比(22.41%)、5月夜间液流占比(13.23%)、9月夜间液流占比(10.81%)、7月夜间液流占比(10.26%),夜间液流不可忽视。丝绵木日间树干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R)、水汽压差(V)、气温(T)、大气相对湿度(R)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夜间液流主要受大气温度影响。
-
-
杨帆;
牛天祥;
张振师;
李鹏;
曹永翔;
赵雨;
李玉进
-
-
摘要:
以西北沙区光伏电站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观测试验对不同样地及空间区域的风沙活动进行定点定量监测,探索区域近地层风沙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光伏阵列阻滞和分流作用下,增大了出风口处气流风速,在其背侧形成弱风区;光伏阵列行道间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呈“J”型变化趋势,其背侧区域风速随高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对风速减弱系数可达17.14%~32.12%;光伏板输沙率随高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P狼尾草>砾石>草方格>裸沙,通过降低近地层风速和减少地表吹蚀物质能够有效提升区域风沙防治效果。
-
-
刘建海
-
-
摘要:
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优良的荒山造林和防风固沙先锋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文阐述了文冠果的分布、用途、特色种苗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冠果种苗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为张掖市乃至河西地区文冠果产业发展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
-
张纪元
-
-
摘要:
为了有效改善由于沙化引起的土地效益低的情况,提出草原林业沙区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及效益分析方法.以沙化地区的实际环境条件为基础,分别从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恢复林草植被、培育经济产业三个方面对农复合经营模式进行设计,并通过实例对其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沙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并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
-
王晓来
-
-
摘要: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真实问题,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实习实践"。我园大班"沙区说明书"的探究,就是来自幼儿生活,运用周围的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获取和整合经验,使幼儿的心智得到充分的解放与发展的过程。
-
-
封加平
-
-
摘要:
元宝枫是中国的国宝级树种,具有特殊的开发价值和巨大的综合利用价值。元宝枫是一种可在沙区生长的乔木树种,在我国分布很广。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有大面积天然林,在新疆有人工林分布,在西藏高海拔地区种植已获得成功,在从黑龙江到云南的24个省区市均有生长,加快元宝枫产业发展,对于绿化广大沙区山区,具有战略意义。
-
-
徐接亮;
张凤华;
李变变;
王家平;
程志博
-
-
摘要:
以新疆沙区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莎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对于新疆沙区油莎豆的田间养分管理和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施肥均显著提高了油莎豆根际土壤有机质(OM)、有效磷(AP)、碱解氮(AN)和速效钾(AK)含量(P<0.05)。油莎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Chao、Ace和Shannon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群落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的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和电导率(EC)与主要的优势细菌门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率与主要的优势真菌群落显著相关。综上所述,施肥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而改变油莎豆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施肥量的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出现降低。土壤pH和EC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和含水率。
-
-
-
斯钦毕力格;
徐洪峰;
伊伯乐;
徐树林;
那平山
- 《植物需水与调控技术交流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沙区包气带凝结水指形成、储存、运动于包气带地层内的地下水,并参与自然界水循环。是干旱地区植物生存繁衍、保护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地下水资源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沙区大气凝结水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但至今仍未完全揭示沙区包气带凝结水资源的真谛。本文揭示流动沙区包气带凝结水形成机理、动态特征、富水带。形成机理为凝结势(热力学势),暨温度梯度和露点,动态极为敏感。富水带分布在流动沙地地表以下8-18cm左右深度内,含水率在6.6%-8.3%,最高时可达12%。在流动沙丘迎、背风坡均存在,在冬季转化为冻结滞水。在固定半固定沙丘沙地难以见到富水带,是因凝结水形成随即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所致。
-
-
贾玉奎;
李钢铁
- 《中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发展沙区林业生物质能源,利用不能生产林果、木材的荒地,大面积营造木本油料林、薪炭林,变荒沙劣势为资源优势,解决社会、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沙区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沙区木质燃料植物资源丰富,但木本油料植物资源极度贫乏,需要通过引种、改良、培育等措施增加种类,以适应广大沙地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
党宏忠;
周泽福;
张友焱;
李卫
- 《2004年中国节水农业科技发展论坛》
| 2004年
-
摘要:
在综合分析沙地保水、持水、供水特征以及我国沙地非地带性分布的景观特征基础上,阐述了在沙地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发展补充灌溉下的非长效植被(如农作物、饲草料种植)对生态保护的意义。节水技术的应用是沙区植被快速、稳定恢复的保障。减少输水、田间配水及作物利用过程中的水分无效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是节水技术的核心。在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和沙梁地,通过径流汇集利用,充分实现降雨的有效化,利用各种生物和工程措施来减少植被系统的无效蒸发散损失和深层渗漏,通过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循环与转化是沙区发展免灌植被的主要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