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莎豆

油莎豆

油莎豆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61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农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83978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大众科技、河北农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第二届生物质能发展论坛、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等;油莎豆的相关文献由110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中山、李允威、赵小庆等。

油莎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3978 占比:99.86%

总计:184230篇

油莎豆—发文趋势图

油莎豆

-研究学者

  • 黄中山
  • 李允威
  • 赵小庆
  • 马建忠
  • 黄东岩
  • 路战远
  • 张海水
  • 赵永国
  • 任永峰
  • 王晓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志成; 李双寿; 梁雄; 徐丽君; 邹锡玲
    • 摘要: 大豆作为优质的植物蛋白和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源,近些年来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对国家粮油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如何在保障耕地红线前提下,发掘替代进口大豆的优质资源,成为应对当前困境和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油莎豆优质、高产,是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型油料经济作物。在中国适宜地区推广种植油莎豆具有政治、经济、生态等多方面意义。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组织相关学科(农业、机械、育种、粮油、农业经济等)专家,就油莎豆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研讨,深入产业链相关单位(研究院所、油莎豆种植和加工企业、种植农户),就全产业链(育种、种植、管理、收获、抛光、烘干、仓储、加工、市场等)不同环节进行广泛调研,获取了中国油莎豆产业的一手数据和资料。针对中国油莎豆产业现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未来油莎豆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 段帅; 吴晓彤; 张德健; 王璞
    • 摘要: 以内蒙古油莎豆主要栽培品种(圣漠1号、中油莎1号、丰产1号和达旗1号)为材料,对4个不同品种油莎豆的基本营养成分、脂肪酸组成、V_(E)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品种油莎豆的营养价值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4个不同品种油莎豆的基本营养成分存在差异,但均富含淀粉(21.15%~25.40%)、膳食纤维(20.15%~21.95%)、脂肪(23.35%~25.60%)和总糖(17.10%~17.95%),可作为提取淀粉、糖类和脂肪的优良原料;各品种油莎豆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以油酸(9.1200~10.6000 g/100 g)、亚油酸(0.0518~1.5150 g/100 g)和棕榈酸(0.0378~1.9950 g/100 g)为主,可作为生产油酸和优质食用油的原料;4个品种油莎豆均富含V_(E)(4.39~5.59 mg/100 g),且均富含Ca(476~1253 mg/kg)、Fe(142.5~216.5 mg/kg)、Zn(10.15~17.95 mg/kg)和Se(0.053~0.072 mg/kg)。圣漠1号可以用来制作油莎豆面粉及其制品,中油莎1号适用于提取高品质的油莎豆油,达旗1号更适合提取高纯度的油酸,而丰产1号的各种营养物质比较均衡。
    • 董琦; 曹秭琦; 张向前; 任永峰; 侯智惠; 慕宗杰; 赵小庆; 路战远
    • 摘要: 【目的】探究内蒙古中部地区油莎豆播种期密度耦合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裂区区组设计,设置播种期为主处理(S1:4月30日、S2:5月10日、S3:5月20日、S4:5月30日),密度为副处理(D1:6万株/hm^(2)、D2:9万株/hm^(2)、D3:12万株/hm^(2)、D4:15万株/hm^(2)),共16个处理,分别测产并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S1、S2、S3播种期下,土壤酶活性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升高;相同密度下,除脲酶活性外,其他土壤酶活性随着播种期的推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不同酶活性分布趋势略有差异。播种期密度耦合下,S4D4的土壤脲酶活性最大,为9.81 mg/(g·24 h);S3D4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大,为38.20 mg/(g·24 h);S3D4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为0.45 mg/(g·24 h);S3D4的土壤蔗糖酶活性最大,为52.02 mg/(g·24 h)。油莎豆产量在相同播种期下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相同密度下随着播种期的推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3D4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为16333.42 kg/hm^(2)。【结论】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油莎豆的播种期为5月20日、密度为15万株/hm^(2)时,土壤酶活性最高,油莎豆产量显著增加。
    • 赵清来; 陈晓明; 许顺; 刘海波
    • 摘要: 油莎豆综合利用价值高、用途广泛,是打破我国油料供给瓶颈、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选择。文章分析了油莎豆的形态特征和应用价值,说明了油莎豆的重要经济作用,对油莎豆播种、收获机械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机械化播种、收获的主要问题,以期能够对油莎豆种植和机械化发展有促进作用。
    • 谭锦; 吴秀芹; 阮永健; 张欢; 冯梦馨; 莎日娜
    • 摘要: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是一种油料作物,其对土壤养分要求低,因此适合在我国北方风沙区推广种植,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然而在采收过程中对土地的扰动,会潜在增加农田风蚀的风险,因此需要对油莎豆残茬的生态效益进行探究与评估。基于野外集沙实验和风速廓线测定实验,对油莎豆与梭梭间作未采收、油莎豆纯作留4垄采6垄和油莎豆纯作留6垄采6垄3种残茬类型的防风固沙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油莎豆与梭梭间作残茬类型中的输沙通量最低,总输沙通量显著小于其他2种模式(P<0.05),并且空气动力学粗糙度(0.553 cm和1.156 cm)和摩阻速度(0.304和0.332)也最高。留4垄采6垄模式输沙通量随时间增加,甚至超过全采收模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接近于0,且摩阻速度最低。留6垄采6垄模式输沙通量则介于前两者之间,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为0.100 cm和0.137 cm,摩阻速度为0.240和0.272。总体而言,单一的宽条带式油莎豆残茬削减风速的作用不如高低穿插搭配的作物残茬。油莎豆种植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采收间距及搭配合适的直立植物进行间作,以在油莎豆采收后漫长的休耕期进行留茬以减轻风蚀保护农田。休耕期合理的作物留茬是减轻土壤风蚀的关键措施之一,这对于干旱区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 曹秭琦; 任永峰; 路战远; 赵小庆
    • 摘要: 油莎豆不仅是集粮油、饲料、食品、医药、绿化于一体的多用途经济型作物,而且是防风固沙、提升土壤肥力、提高边际土地利用率的生态型作物,因其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迅速。文章介绍了油莎豆的特征特性、种植及产量、主要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分析了目前油莎豆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对其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肖艳华; 邹智; 赵永国; 郭安平; 张丽
    • 摘要: 乙酰乳酸合酶(ALS)在植物的除草剂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揭示油莎豆ALS编码基因的序列特征、进化关系及表达特性,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应用RT-PCR技术对其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显示,CeALS预测编码645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69.94 kD、等电点为6.10,属于叶绿体定位的亲水性蛋白。保守结构域和同源分析显示蛋白含有TPP_enzyme_N、TPP_enzyme_M和TPP_enzyme_C三个完整的乙酰乳酸合酶功能域,与其他莎草科植物中同源蛋白的一致性都在90%以上。进化分析显示,莎草科与禾本科属禾本目的姊妹科。qRT-PCR分析显示,CeALS主要在叶片和块茎中表达;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其在成熟和衰老叶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幼嫩叶片。序列比对和SNP分析显示,团队收集的56份油莎豆种质均不存在抗药性变异。这些结果为除草剂抗性分子育种及油莎豆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宋二立; 刘玉兰; 朱文学; 连四超; 王会伟; 李春鑫
    • 摘要: 以不同品质的油莎豆(优质豆及其脱皮豆、霉变豆及其脱皮豆)为原料,采用不同方法(浸出法、冷榨法、热榨法)制取12个油莎豆油样,并对其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含量、氧化稳定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原料品质和制油方法对油莎豆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优质油莎豆所制取毛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低于霉变油莎豆所制取毛油。浸出毛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低于冷榨油和热榨油,热榨油中维生素E、甾醇含量最高,油莎豆脱皮后制油有利于提高甾醇含量。不同油莎豆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分别为冷榨油1.40~2.19 h、热榨油2.33~3.27 h、浸出油29.47~39.77 h。霉变油莎豆黄曲霉毒素B;未检出。研究结果为油莎豆油品质精准控制提供了支持。
    • 钟鹏; 苗丽丽; 刘杰; 王建丽; 陆海燕; 于洪久; 张楠
    • 摘要: 为研究种植密度和方式对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年选取黑油莎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分别设置9万(A1)、11万(A2)和13万株·hm^(-2)(A3);以种植方式为裂区,分别设置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B2)和45 cm垄上单行(B3)。测定不同处理下油莎豆植株的生长指标、群体叶面积指数、透光率、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生物量和产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植株生长、叶片光合性能及块茎产量有显著影响。A1密度下,群体叶面积指数在块茎生长后期达到最大值;而A2、A3密度下,在块茎生长中期已达最大值。A1、A2、A3密度下,冠层和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在块茎生长后期、生长中期和形成期达到最大值。块茎生长中期,A2B1处理冠层和下部叶片平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最高。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群体产量表现为A2>A3>A1,且处理间差异显著。结合种植模式,即A2B1处理的群体产量最高,为7 469.81kg·hm^(-2)。综上所述,合理密度结合宽窄行种植,是实现作物群体结构优化并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挖掘寒地油莎豆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 丁雅; 杨建明; 李利; 张志浩; 曾凡江
    • 摘要: 研究南疆盆地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滴灌覆膜的效果和最适宜的灌溉制度,为构建南疆盆地油莎豆节水高产管理栽培模式提供参考。通过1 a的试验,在覆膜(M)和不覆膜(NM)条件下,设置3种水分处理水平,即:CK处理(对照,以当地常用灌溉量5316.45 m^(3)·hm^(-2))、T1处理(灌溉量为3431.40 m^(3)·hm^(-2))和T2处理(灌溉量为4133.85 m^(3)·hm^(-2)),灌溉频率为6~10 d,研究覆膜和水分控制对油莎豆生长、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莎豆的密度受水处理的影响显著(P0.05)。(2)覆膜处理的草粗脂肪、可溶性淀粉、可溶性糖含量比未覆膜平均提高58.82%、3.35%和17.20%,覆膜处理块茎的粗脂肪含量、可溶性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未覆膜的,分别增加了7.48%、2.56%和2.55%,且水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均在T2处理达到最大。(3)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覆膜条件下,T2处理的草和块茎的产量最大,分别为3974.55 kg·hm^(-2)和5253.85 kg·hm^(-2),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45%和36.95%(P0.05),但是对块茎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覆膜条件下,灌溉定额为4133.85 m^(3)·hm^(-2)(T2)时,不仅提高了油莎豆的品质和产量,也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