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区
汉中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48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776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理论导刊、西北人口、文博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第一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论坛等;汉中地区的相关文献由57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志忠、唐金裕、张宏杰等。
汉中地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776篇
占比:96.38%
总计:13256篇
汉中地区
-研究学者
- 周志忠
- 唐金裕
- 张宏杰
- 霍科科
- 冯志峰
- 张春辉
- 李新生
- 赵林祥
- 邸丽俊
- 郭鹏
- 陈志远
- 陈显远
- 黄文斗
- 黄新民
- 吴玉红
- 张羽
- 朱林枫
- 李丽霞
- 杨睿敏
- 王杨科
- 王琦
- 胡江波
- 郝兴顺
- 陈进
- 韩星海
- 黄志刚
- 付静
- 何豫秦
- 冯贵华
- 刘勇
- 刘杰
- 卢照辉
- 吴升华
- 周天华
- 唐楠
- 姚文书
- 张保庆
- 张卫平
- 张友效
- 张成兵
- 张文新
- 张洁
- 张海生
- 惠德信
- 文双全
- 文心
- 朱学斌
- 李天培
- 李婉婷
- 李开元
-
-
-
翟英
-
-
摘要:
辣椒是陕南地区最为重要的蔬菜作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辣椒。为了满足高效优质种植的标准化要求,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有必要进一步研究陕南辣椒栽培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对此,文章详细地讨论高性能辣椒的栽培方法,并从品种选择、土壤整备和种植、定植、施肥、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
-
孙舔轲;
牛俊杰;
岳云霄;
杨东甲
-
-
摘要:
以灾害文献记载为数据来源,利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644—1949年汉中地区水旱灾害发生的时空格局及成因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今水旱灾害的防治提供镜鉴。结果表明:(1)1644—1949年汉中地区发生水灾111次,平均2.76年发生1次;旱灾41次,平均7.46年发生1次。(2)水旱灾害发生具有季节性,水灾主要发生在夏季,春季和秋季亦有发生;旱灾主要发生在秋季,春季和夏季亦有发生;双季节水旱灾害发生集中于夏秋季。(3)水旱灾害发生地差异性显著,聚集于经济发达区域。(4)汉中地区的水灾以中度为主,旱灾以重度为主;水灾发生存在140、60、30年一个周期;旱灾发生存在170、100、50、30年一个周期;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水旱灾害发生。
-
-
吴玉红;
王吕;
郝兴顺;
何春梅;
崔月贞;
黄毅斌;
张春辉;
何忠军
-
-
摘要:
对9个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品种(系)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及鲜草产量进行比较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汉中地区栽培的紫云英品种(系),为汉中水稻(Oryza sativa)不同种植模式下紫云英推广应用提供优良品种(系).结果表明:'南郑种'、'yH925'、'宁波大桥'、'湘紫1号'属于特早熟种,'yiJ'、'848711'、'闽紫7号'、'弋江籽'属于早熟种,'湘紫4号'属中熟种.9个品种(系)盛花期鲜草产量差异较大,'闽紫7号'鲜草产量最高,为24 192.45 kg·hm-2;其次是'yiJ',为23 494.50 kg·hm-2,与闽紫7号'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系);'南郑本地种'最低,为12 049.80 kg·hm-2,显著低于其他8个品种(系).特早熟品种(系)中'宁波大桥'在汉中适应性较好,株高、地上部分特征、根瘤及盛花期鲜草产量等综合特性表现较好,适宜在水稻直播模式中种植.早熟品种(系)中,'闽紫7号'和'yiJ'在汉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盛花期鲜草产量优势显著,适宜在水稻机插秧和手插秧模式中种植.
-
-
-
黎颖;
王欣;
姚静;
胡淑兰
-
-
摘要:
利用1980—2015年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中地区典型暴雨发生前纬向风场变化及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通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波Eliassen-Palm(EP)通量特征分析为汉江流域暴雨潜势预报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指标;暴雨发生前,33°N附近200 hPa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 hPa为EP通量辐散区,这种垂直分布模型是暴雨前期的有利形势,随着纬向风减速趋势加快,EP通量辐散区扩展并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与8月相比,7月暴雨强度更强,暴雨范围更广,纬向风变化更明显,200 hPa的EP通量辐散更强.若简单地将盛夏暴雨整体进行研究,会影响对不同月份瞬变波活动及大气环流变化趋势的诊断,造成诊断偏差且难以准确反映瞬变波与暴雨的联系.因此在讨论盛夏季天气尺度瞬变波与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时,应按月份讨论.
-
-
-
刘艳妮;
马臣;
童耀宏;
高小霞;
张森
-
-
摘要:
陕西地区生姜种植多集中在汉中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大荔县、乾县、武功、户县、杨凌等地)也逐渐开始试种。然而,在我们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武功县有地块生姜长势较差,死苗情况严重。基于此,我们对该地块生姜不同长势区域进行取样分析,并根据土样检测结果分析导致生姜长势不同的土壤原因,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样品采集于2019年10月5日,在武功县长势略差地块(500亩)选取死苗严重。
-
-
李涛;
周小愿;
侯成喜;
张星朗;
杨华
-
-
摘要: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凭巴山,汉江从中逶迤而过。汉中地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再加之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自古造就了其“鱼米之乡”的称号。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生态、高效的农业技术模式,在我国许多地区被积极加以推广。陕西省作为我国的西北内陆省份,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方面也有着巨大潜力。
-
-
吴义(摄影);
张瑞芬(摄影)
-
-
摘要:
阳春三月,在秦岭和巴山环绕下的汉中,成片的油菜花盛开,大地一片金黄。一条长长的略带弯曲的铁路线延伸过来,在铁路线的两边是村庄和金黄的油菜花海,不时有高铁飞驰而过,犹如开往春天的列车。近年来,汉中发展油菜花种植产业,不仅给汉中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也促进了汉中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
南倩;
闫增峰;
王江丽;
张君杰;
王占伟
- 《2016年第三届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大会》
| 2016年
-
摘要:
介绍了采用水源热泵作为热源的采暖系统.对陕西省汉中某小区水源热泵供暖系统实测,小区项目在冬季供暖期,室内温度在19-21°C,湿度在45%-49%,室内具有较高的热舒适性,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性能系数是3.5,与传统燃煤锅炉集中供暖(能源利用系数为0.72)相比,系统节能率为34.5%.结果表明,采用水源热泵作为热源的采暖系统确实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系统,并且可以在汉中地区予以实施推广.
-
-
马云;
梅杨姿
- 《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汉中地区近代枕顶绣图形的题材广泛、造型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透过汉中近代枕顶绣图形反映出了汉中民众朴素却又真切的生活、体现出当地纯真自然的民风、民俗.本文以实物资料为主,配合文献资料对汉中近代枕顶绣图形艺术进行地域性研究,并且运用美术学中的造型艺术理论对汉中近代枕顶绣图形加以分析,从而深层次挖掘汉中近代枕顶绣图形的文化内涵.
-
-
-
张羽
- 《2007年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论坛》
| 2007年
-
摘要:
通过调查,搜集了21个汉中地区主要推广的油菜品种,利用索氏提取法、气相色谱法(GC),对21个油菜品种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5.3%~6.3%之间,油酸含量在29.8%~69.3%之间,亚油酸含量在14.9%~19.5%之间,亚麻酸含量在7.4%~12.2%之间,芥酸含量在0~27.3%之间.
-
-
-
- 《第一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本项目以采集到的化石和现代汉中独特的地理环境现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揭示汉中远古地质时期古生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的状况,并通过对汉中地区古环境的研究与相关资料考证来描绘和复原远古时期汉中天然生态环境的变迁面貌.本项目着重对现代汉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考察调研,深刻展示了汉中远古环境与现代环境的巨大差异,旨在倡导人们保护环境、善待生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对汉中生态环境和重大工程的建设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
-
苟保平
- 《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西北联大当年千里迢迢来汉中办学与汉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汉中留下了永远难以消失的"文化地标"和"文化记忆"性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国立西北联大母校和子校师生不畏艰苦,努力教学,以文化教育为阵地进行抗战的实物证据.保护好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抗战史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谈谈西北联大在汉中所留文物的保护及利用.
-
-
苟保平
- 《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西北联大当年千里迢迢来汉中办学与汉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汉中留下了永远难以消失的"文化地标"和"文化记忆"性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国立西北联大母校和子校师生不畏艰苦,努力教学,以文化教育为阵地进行抗战的实物证据.保护好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抗战史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谈谈西北联大在汉中所留文物的保护及利用.
-
-
苟保平
- 《第六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西北联大当年千里迢迢来汉中办学与汉中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汉中留下了永远难以消失的"文化地标"和"文化记忆"性的文物.这些文物是国立西北联大母校和子校师生不畏艰苦,努力教学,以文化教育为阵地进行抗战的实物证据.保护好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抗战史等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谈谈西北联大在汉中所留文物的保护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