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泡病

气泡病

气泡病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农业经济、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专利文献6799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养殖与饲料、淡水渔业、河北渔业等; 气泡病的相关文献由244位作者贡献,包括唐绍林、杨宇、胡亚安等。

气泡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67994 占比:99.76%

总计:68159篇

气泡病—发文趋势图

气泡病

-研究学者

  • 唐绍林
  • 杨宇
  • 胡亚安
  • 董杰英
  • 韩昌海
  • 马家好
  • 刘山乔
  • 史为良
  • 周天祥
  • 周建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信喜
    • 摘要: 鱼类气泡病是由养殖水体中溶解的过饱和气体析出气泡引起鱼苗失去游泳能力或失去消化功能,可致鱼苗大量死亡。通过目检、鱼体解剖、显微镜检、水质检测等方式对一起死鱼案例调查,分析了因高压和机械作用产生空气气泡致鱼死亡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为水产养殖场建场和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 刘成
    • 摘要: 提到早期南美白对虾死亡,大家就会想起“早期死亡综合症(EMS)”,“早期死亡综合症”是一美国学者提出的,认为致病性强的副溶血弧菌是其病原,常被大家误认为是近年南美白对虾养殖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死亡综合症”与“早期死亡”不同,不能简单地把早期死亡的原因,归结为副溶血弧菌感染为主。
    • 范围; 敖亮; 王军; 王远铭
    • 摘要: 高坝工程泄水时产生的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简称TDG)过饱和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对鱼类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为探究我国高坝泄洪产生的坝下游TDG过饱和对鱼类的影响,以2014年7月发生在金沙江向家坝库区的死鱼事件为例,同时分析了泄洪期间流量、水位等外部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采用高坝泄流过饱和TDG的生成预测模型,计算了溪洛渡电站泄洪期间坝下游生成TDG的饱和度。结果表明,泄洪期间,溪洛渡入库流量在6310~12200m^(3)/s之间,出库流量主要由发电流量与泄洪流量构成,在5940~11200m^(3)/s之间,库区水位由泄洪前的563.01m降低至560.77m,坝下游水位由泄洪前的381.47m升高至383.08m。在坝下水垫塘内,TDG饱和度由128.3%逐渐升高至180.2%,经发电尾水掺混后,平均TDG饱和度变为125.4%,鱼类死亡期间TDG饱和度均在120%以上,表明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下游饱和度超过120%的高TDG水体。研究成果对于认识TDG过饱和水体对鱼类的影响特征具有科学意义,可作为金沙江下游水电站运行调度的参考依据。
    • 戚瑞荣; 唐绍林; 张吉鹏; 崔龙波; 马家好
    • 摘要: 为研究土塘养殖自然发病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体长6.3 cm±1.5 cm)的气泡病,采用现场镜检、细菌分离培养、PCR检测及石蜡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了患气泡病凡纳滨对虾在组织病理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患气泡病的凡纳滨对虾体色泛红,腹部肌肉体节间发白,镜检可在附肢、鳃、触角、头胸甲肌肉等部位观察到气柱、气泡;凡纳滨对虾组织病变特征中,其肌肉、眼、鳃、肝胰腺、触角、心等组织器官均可见气泡印迹,肌肉组织中气泡印迹集中于中、后段肌肉,背腹血管、鳃轴血管内亦可见气泡印迹;临床可见体内有气泡的凡纳滨对虾比未见气泡的虾气泡印迹严重;取样池塘水体溶解氧范围为4.15~15.06 mg/L,溶解氧饱和度为56%~293%,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升高,凡纳滨对虾鳃组织气泡有增多、变大的趋势;眼组织均可见空泡化,溶解氧较低时,常一侧眼组织病变稍重,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升高,空泡化渐趋严重,高溶解氧时两侧眼组织空泡化均较严重.研究表明,当凡纳滨对虾出现上述临床现象或病变特征时可确诊其发生了气泡病.
    • 尹清杰; 刘晓庆
    • 摘要: 高坝下泄洪水导致大坝下游河道水体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威胁着下游鱼类的生存.目前,高坝泄洪引起的TDG过饱和问题及其对鱼类的影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针对国内已有的研究,从气体过饱和引起的鱼类气泡病症状、耐受性、回避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发现鱼类对TDG过饱和的耐受性阈值并未确定,TDG过饱和对鱼类影响的解决方案尚未明确.提出进一步开展野外原位观测试验,着手TDG与其他环境因子的耦合作用对鱼类的影响研究,以及利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揭示TDG过饱和对鱼类影响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水库调度方案和鱼类保护措施的制定.
    • 陶志英; 李燕华; 王海华; 吴斌; 习宏斌; 张斌华
    • 摘要: 采用区域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鱼病学调查方法,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江西省鳅苗气泡病流行与危害情况;采用病鱼检查和组织压片镜检方法,观察记录了患病鳅苗的体表典型症状和皮肤、鳍条、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病因学分析方法,将发病池塘水质与浮游生物检测结果与鳅苗气泡病发病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发现鳅苗气泡病除池塘溶解氧含量过高等水质因素外,还与育苗池水质培肥与鳅苗水花下塘不同步、天然饵料生物不适口或数量不足有关.针对鳅苗气泡病调查结果,提出了施肥调水、换注新水、泼洒药物和开启增氧机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
    • 罗鹏1
    • 摘要: 重口裂腹鱼鱼苗气泡病是危害鱼苗健康、影响水产养殖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文章详细阐述了重口裂腹鱼鱼苗气泡病的发病原理及防治措施,以期帮助重口裂腹鱼养殖户提高鱼苗气泡病的防治意识,减少气泡病带来的养殖损失。
    • 汪用才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中华倒刺鲃在养殖中常见的疾病,肠炎病、肌肉溃烂病、气泡病、水霉病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尽可能降低疾病发生率,有效防治中华倒刺鲃疾病发生率,提高水产池塘养殖效益.
    • 刘晓敏; 王妹
    • 摘要: 为研究生态浮床对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气泡病及池塘生态的影响,设置生态浮床占培育池面积20%的试验组与不设浮床的培育池进行对比试验,分别测定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温度、溶氧量、氨氮、pH、透明度等指标以及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统计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气泡病发病死亡情况,计算累积死亡率;测量试验结束时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的终末平均体长和体质量,计算日增重率.根据试验数据分析研究了水环境中的理化因子、浮游植物等与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气泡病的关系.结果显示,试验组池塘累积死亡率为7.3%,而对照组池塘累积死亡率达35.5%.研究表明,在大鳞副泥鳅仔稚鱼培育水体设置生态浮床,通过对水环境中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及理化因子的综合作用,能优化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维持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生存环境的稳定、提供适口饵料、抑制有害菌群、减少病害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