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谚

民谚

民谚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青年博览、今日中国:中文版、同舟共进等; 民谚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松林、舒展、郭艳等。

民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100.00%

总计:121篇

民谚—发文趋势图

民谚

-研究学者

  • 刘松林
  • 舒展
  • 郭艳
  • 丁桂莲
  • 万惠恩
  • 乌耕
  • 乔吉奎2
  • 乔莉
  • 云鹏
  • 付瑶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后,万物进入了茁壮成长的阶段。随着气温的攀升,人体也逐渐受到暑热的影响,在此时容易感到心神不安。所以,养心成为了此时养生的重点。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小满后,雨水渐增。在湿热的裹挟下,人体易受湿邪影响。所以在防暑降温的同时,也要注意少食肥甘厚味和易生湿、助湿的食物。
    • 陈其华
    • 摘要: 民谚云:"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小寒、大寒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大自然已经进入到了深冬时期,此时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从进入秋季开始,自然界阳气逐渐内敛,阴气逐渐积聚。到了冬季,特别是小寒、大寒时节,自然界阳气极弱,阴气极盛,万物蛰伏,昼短夜长,天寒地冻。此时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变化的影响开始内敛,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受寒邪侵袭,则易损伤人体阳气。
    • 戚思翠
    • 摘要: 春回大地,万物萌动,各种应季食材清新登场,撩拨着人们的味蕾。而螺蛳经过一冬的蛰伏,丰腴肥美,烹炒入口,无比鲜嫩,妙不可言。故有民谚云:“春来螺蛳赛过鸡”更有“清明螺,赛肥鹅”之说。
    • 摘要: 气候特点一月是全年中最冷的月份,民谚道:“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以此表明寒冷程度,亦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即是说小寒比大寒更加寒冷。北方较为明显,南方感觉不明显。中医建议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黄帝内经》主张冬季里人们要养阴,最关键的就是“养肾防寒”。
    • 夫子
    • 摘要: 腊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正值寒冬。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此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春耕秋收,忙忙碌碌,只有等到雪落,大地沉寂,人们方可停下脚步,迎接新年的到来。虽然室外寒冷,但家人相聚的温暖可以驱散所有寒意。
    • 徐良
    • 摘要: 陕北方言,是西北地区古老的原生态语言形式,也是陕北文化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对陕北方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六的深度访谈,以对话录风格,考述研究了古老陕北方言的历史形成、演变过程、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成为陕北文化标志的内在根源.尤其对陕北方言与陕北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型态、传承构建等多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探讨,从而揭示了陕北方言成为民族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深层基因密码,展示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魅力.
    • 赵毫
    • 摘要: 2018年4月,贵阳唐氏的一重要人物——唐孟端的坟墓被发现了,这对研究以贵阳唐氏为主体的"成山文化"意义重大。这是怎样一名女性,其坟墓的发现竟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呢?一、一名女性与一个荣耀400年的家族谈起唐孟端,还得从一句贵阳民谚说起。"高家的谷子,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清末民初,这句贵阳妇孺皆知的民谚,充分说明了三大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
    • 韩东风
    • 摘要: 清晨,出门买饭回来,上楼时看到邻居家门口放着束束长短不一的艾草,我恍然意识到,又是一年端午了。这是一栋建于20世纪末的单元楼,在我出生那年我家就搬了进来。这楼平常普通,楼上的人也淳朴可爱。小时候父母都忙,常请有小孩的邻居照顾我。邻居家都乐得有小客人做客。可以说,我是在一户户邻居家长大的。民谚有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 朴学东
    • 摘要: “头伏萝卜二伏菜”,“头伏饺子二伏面”,能够流传下来的关于初伏的民谚,不是耕作,就是饮食。中国人的生活中,有两个领城,最基础、也离不开。尤其在北京,四季分明,季节变化的明显,司空见惯,寒冬时,似乎忘了盛夏有多闷热;到了伏天,也不去想,“三九”有多寒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