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立夏

立夏

立夏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5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文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5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79种,包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中国水产、餐饮世界等; 立夏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冉兰、佚名、立夏等。

立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5 占比:99.56%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44%

总计:457篇

立夏—发文趋势图

立夏

-研究学者

  • 冉兰
  • 佚名
  • 立夏
  • 周晖
  • 夏原
  • 封义珑
  • 张金云
  • 徐徐1
  • 扎西·刘1
  • 晓颂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一言
    • 摘要: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夏天是万物成长、壮大的季节。今年的阳历5月5曰为农历立夏节气。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按我国习惯,夏季从立夏开始,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共六个节气,到立秋前一天为止。今年的阳历5月21日为农历小满节气。
    • 左湖里
    • 摘要: 立夏,立,始也;夏,假也。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解释立夏:“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夏以后,气温渐高,荷塘新绿,百花争艳,世界变得五彩斑斓。立夏,追闲情,书雅兴。在此之前,万物刚刚苏醒;而之后,人们的衣服变得单薄,可凭借好时令,做尽趣雅之事“立夏蛋,满街甩”,孩童们用熟鸡蛋玩起斗蛋的游戏,蛋头撞蛋头,蛋破壳者为输,需要把破了的蛋吃掉,避免“小人疰夏难”。
    • 摘要: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后,万物进入了茁壮成长的阶段。随着气温的攀升,人体也逐渐受到暑热的影响,在此时容易感到心神不安。所以,养心成为了此时养生的重点。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小满后,雨水渐增。在湿热的裹挟下,人体易受湿邪影响。所以在防暑降温的同时,也要注意少食肥甘厚味和易生湿、助湿的食物。
    • 崔乐乐
    • 摘要: 夏三月是天地之气上下交相融合的时期,很多植物在此时节开花结果,世间万物一派繁茂。立夏养阳防“伤心”“夏”,原意为“大”。每年的5月5日前后正值立夏时节,万物至此皆已茁壮,故名立夏立夏至,意味着夏天正式到来。此时节天气逐渐炎热,阳气旺盛,万物繁茂。
    • 孙庆
    • 摘要: 夏季三个月,起于立夏,止于立秋前一天,有六个节气,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季是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夏季养生正当时,掌握一些夏季养生保健方法,才能让你轻松度过难熬的炎炎夏日。一、立夏分为三候初候,蝼蝈鸣。《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二候,蚯蚓出。蚯蚓即地龙,《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 摘要: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过了立夏,就进入夏天了。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体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此时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重视静养。
    • 刘维红
    • 摘要: 一、立夏的特点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交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 摘要: 起居养生立夏时节,虽说夏季到来了,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另外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但仍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
    • 胡旖晨
    • 摘要: 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就记载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的名称。立,有“开始”的意思。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象征着万物起始。立春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立夏的“夏”,有“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 摘要: 五月五日五月二十一日五月伊始,季节由春转夏,养生的原则逐渐从『护肝』转变为『养心』。劳动节之后,立夏来临,暑热渐盛,自然界迸发出蓬勃旺盛的生机,人体的心气也渐盛。但此时南方地区雨季来袭,在为茁壮生长的农作物提供了丰富雨水条件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情添上了几分烦扰。此时要尤为注意调摄心情,以免伤心费神。当雨水丰盈、江河湖满时,就进入了高温、湿气重的小满节气,除了养心调神,还要重点注意顾护脾胃,以免影响日常饮食的消化与吸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