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宗
殷承宗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专利文献22353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瞭望、炎黄纵横、国际人才交流等;
殷承宗的相关文献由78位作者贡献,包括梁茂春、武晓锋、缪函格等。
殷承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353篇
占比:99.63%
总计:22437篇
殷承宗
-研究学者
- 梁茂春
- 武晓锋
- 缪函格
- 赵世民
- Jeremy
- 一丹
- 乔梅
- 任卫新
- 何况
- 傅真
- 刘伟
- 刘元举
- 刘玉芳
- 刘甦
- 刘迎春
- 华锡梅
- 史君良
- 吉颖新
- 吴建京
- 吴文俊(整理)
- 周广仁
- 周铭孙
- 孔祥军
- 孙兆润
- 孙艺文
- 孟紫明
- 宋才逢
- 寿康
- 弋兴海
- 张华清
- 张国锋
- 张蓓蓓
- 撷英
- 方兰
- 方友德
- 方芳
- 施宏
- 曾伟
- 李勇
- 李妮
- 李耀伦
- 杜佳骏
- 林恩蓓
- 林梅琴
- 殷承宗
- 潘阳(摄影)
- 熊旭
- 王东
- 王文娜
- 王文木
-
-
梁茂春
-
-
摘要:
四、储望华在21世纪的钢琴新作在20世纪中国钢琴创作的四次高潮中,后三次都有产生广泛影响的储望华的钢琴作品,如第二次高潮期产生的钢琴组曲《江南情景》(1960)、独奏曲《筝箫吟》(1961)、改编曲《解放区的天》(1963)和《翻身的日子》(1964)等,第三次高潮中产生的钢琴协奏曲《黄河》(1970,与殷承宗等人合作)、改编曲《二泉映月》(1972)、创作曲《南海渔童》(1975)等,第四次高潮中产生的《新疆随想曲》(1978)、《春江舟影》(1980)、《随想组曲一灵隐之声》(1982)等,上述第二次高潮期间,储望华二十来岁,第三次高潮期间,他三十来岁,第四次高潮期间,他四十多岁,这些都是他青年、中年时代的作品。
-
-
殷承宗;
吴文俊(整理)
-
-
摘要: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缅怀杨镜钏女士,一位优秀的钢琴教育家。她一生热爱钢琴艺术,热爱钢琴教育事业,不为名利,默默耕耘,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像George Li、Eric Lu这样国际知名的青年钢琴家,都是从她那里起步走向世界的。还有像Derek Wang、George Li的弟弟Andrew Li这样一些优秀年轻的钢琴家。
-
-
李勇
-
-
摘要: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在海外影响最大的当代音乐作品之一,其海外传播的方式可分为以政治外交为功能的外事传播、以艺术交流为目的的音乐会传播、以音响记录为载体的唱片传播这三种.《黄河》作为国家政治符号象征、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但《黄河》海外传播中还由于国外的受传者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认识不足带来理解偏差,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把握不足导致演奏处理偏差.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西方人理解中国音乐的思维方式及表现手法,并可借助西方相关类似题材的乐曲进行比较性传播等策略,以提高传播的功效.《黄河》的海外传播为中国当代音乐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
-
金河(文/图)
-
-
摘要:
日前,回看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下南洋》,我仿佛穿越了百年时光,被影片中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一生所深深吸引,他就是著名侨领黄乃裳女婿、防疫专家伍连德“连襟”、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姑父、在我国辛亥革命史和新加坡华人史上都颇有声望的林文庆先生。因为时代的原因,林文庆消失在中国人的视野里。近年来,关于他的研究不断深入,他不平凡的一生,渐渐为人们所熟知。
-
-
孙艺文
-
-
摘要:
钢琴协奏曲《黄河》取材自广州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依照《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构思艺术布局、主题材料和情感内容,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影响力,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钢琴协奏曲之一。本人选择《黄河》作为阐释对象,研究探讨其谱面文字语言与演奏技巧,试图通过多个视角去深读作品内涵,举一反三,探究其历史意义。《黄河》问世后,不少演奏家都对它进行过思考和二次创作。本文也在演奏家中挑选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演奏版本——殷承宗的首演版、圣彼得堡版以及郎朗的演奏版,用以对比研究,探究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这部作品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以及作曲家不同的社会阅历对乐曲二次创作的重要作用。
-
-
罗竑昆
-
-
摘要:
中国钢琴音乐近百年的发展,产生了一代代热衷于钢琴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也积累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从赵元任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到齐尔品发起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的钢琴曲”比赛中荣获头奖的贺绿汀《牧童短笛》,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庄、储望华及殷承宗等人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
-
-
武晓锋
-
-
摘要:
十一月的北京有些凉了下来,也许更显得天空的湛蓝,阳光的爽朗,秋叶的灿烂。就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季节,11月4日傍晚,北京音乐厅迎来了令人翘首期盼的舒伯特之夜——殷承宗钢琴独奏音乐会。
-
-
-
王秋弘
-
-
摘要:
人们十分熟悉作为钢琴家身份的殷承宗,而对于中、西方媒体冠以他作曲家的身份似乎让我们陌生.本文将以殷承宗创作、改编的钢琴音乐作品为例,来说明这位享有盛名的钢琴家还能如此倾力于挖掘、表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并善于在京剧、古曲、民间歌调等小的素材中,创作、改编出大的钢琴乐章.虽然作品含有“三突出”原则下的雕琢之气,可笔者以为倒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何能在我们今后的教学和演奏中,更为准确的诠释出这些作品的原创性,则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
-
熊旭
-
-
摘要:
钢琴艺术在传入中国后,艺术家们便开始了对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创作.在这一百多年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过程中,中国的作曲家始终坚持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试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事实上,他们通过融合民乐艺术中的旋律、节奏、结构等元素,已经成功的将民族音乐融入到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之中,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神韵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殷承宗先生作为中国传统乐曲和民间乐曲改编领头人,在钢琴音乐创作中坚持民乐艺术这一元素的运用,促进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形成,因而研究其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文章将就钢琴音乐与民乐艺术的结合形式,探究殷承宗钢琴创作的民族性特征,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钢琴创作的民族化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