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模型集成

模型集成

模型集成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01929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东南置业、情报杂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CERNET第十届学术年会、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等;模型集成的相关文献由83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明娟、纪爱敏、宋伟伟等。

模型集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1929 占比:99.95%

总计:302090篇

模型集成—发文趋势图

模型集成

-研究学者

  • 朱明娟
  • 纪爱敏
  • 宋伟伟
  • 李润
  • 唐锡晋
  • 殷旭
  • 王铭龙
  • 肖田元
  • 范文慧
  • 赵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明; 付冬梅; 程学群; 杨丙坤; 郝文魁; 陈云; 邵立珍
    • 摘要: 突变是工程实践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当系统的状态发生跳跃性变化时,基于微积分的传统数学建模方法精度较低,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无法对突变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基于突变理论的尖点突变模型可以用来解释系统状态的不连续变化,然而在输入变量维度较大的情况下,传统的尖点突变模型复杂度高且精度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量选择的尖点突变模型的两步构建方法.第一步,利用多模型集成重要变量选择算法(MEIVS)量化待选变量的重要性并提取重要变量;第二步,基于极大似然法(MLE)利用所提取的重要变量构建尖点突变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具有突变特征的数据集上,通过MEIVS降维后的尖点突变模型在评价指标上优于线性模型、Logistic模型和通过其他方法降维的尖点突变模型,并且可以用来解释研究对象的不连续变化.
    • 张明; 付冬梅; 张达威; 马菱薇; 邵立珍
    • 摘要: 针对碳钢在大气腐蚀过程中影响变量多且作用机制复杂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综合智能模型的重要变量挖掘框架,利用该框架可以挖掘影响碳钢早期大气腐蚀的重要环境变量及其对腐蚀电偶电流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大气腐蚀监测仪(ACM)收集了我国5个试验站点的大气腐蚀数据,首先,构建了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和BP神经网络(BPNN)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其次,利用多模型集成重要变量选择算法(MEIVS)量化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并提取影响碳钢早期大气腐蚀的重要环境变量;最后,绘制了环境变量与腐蚀电偶电流的局部依赖曲线(PDP).仿真结果显示,MEIVS算法挖掘出的重要环境变量更符合大气腐蚀的先验规律;PDP与MEIVS算法的结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重要环境变量对应的PDP的变化幅度大,且PDP的变化趋势能够反映环境变量对腐蚀电偶电流的影响.
    • 王奇; 王刚桥; 陈永强; 刘奕
    • 摘要: 复杂社会系统建模是社会计算面临的首要问题。面向社会计算领域的建模流程与需求,提出了一种模型深度集成架构,称为POV框架。该框架由物理层、覆盖层和虚拟层3部分组成,提供了模型的组织、表达和集成方法。基于该方法搭建了面向社会计算数据模型交互共享集成平台,为研究者们提供包括数据资源、分析工具和建模仿真计算环境的社会计算实验平台。应用示例证明了该平台能够为研究者进行社会计算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 杨炳新; 郭艳蓉; 郝世杰; 洪日昌
    • 摘要: 目前对抑郁症的主流诊断方式是通过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填写相关的问卷量表,这需要相应的临床知识并且诊断结果存在主观性,给抑郁症诊断带来了很多挑战。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对生理信号进行分析,构建精准客观的辅助诊断模型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抑郁症辅助诊断的公共数据集普遍存在样本偏少的情况,使得辅助诊断的精度普遍偏低。基于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增广和模型集成策略的图神经网络的抑郁症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53位受试者的128通道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对采集到的脑电信号进行数据切分并将其用于数据增广后,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不同通道之间的相关度,从而构造脑网络,并利用图神经网络学习脑网络的特征,然后将得到的预测结果利用模型集成策略进行多数投票,得到受试者最终的预测结果。经过实验证明,所提方法提高了网络的分类能力,解决了因样本小而带来的分类能力差的问题,在兰州大学普适感知与智能系统实验室提供的MODMA数据集(包含24名抑郁症患者和29名正常对照组)上取得了77%的分类准确率,与其他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分类准确率有明显的提升。
    • 王士浩; 王中卿; 李寿山; 周国栋
    • 摘要: 目前先进的事件论元抽取方法通常使用BERT模型作为编码器,但BERT巨大的参数量会降低效率,使模型无法在计算资源有限的设备中运行。提出一种新的事件论元抽取方法,将事件论元抽取教师模型蒸馏到2个不同的学生模型中,再对2个学生模型进行集成。构造使用BERT模型和图卷积神经网络的事件论元抽取教师模型,以及2个分别使用单层卷积神经网络和单层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学生模型。先通过均方误差损失函数对学生模型和教师模型的中间层向量进行知识蒸馏,再对分类层进行知识蒸馏,使用均方误差损失函数和交叉熵损失函数让学生模型学习教师模型分类层的知识和真实标签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2个学生模型进行集成,从而提升事件论元抽取性能。使用ACE2005英文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学生模型相比,该方法可使事件论元抽取F1值平均提升5.05个百分点,推理时间和参数量较教师模型减少90.85%和99.25%。
    • 易浪; 孙颖; 尹少华; 魏晓
    • 摘要: 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是人类维护绿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安全格局业已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领域。加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对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概念辨析、基础框架、研究进展与展望”等方面入手,全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从“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基本研究框架有待发展;(2)生态源地识别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考虑未能兼顾;(3)生态廊道提取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4)地理空间联动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相互性考虑欠缺;(5)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间耦合关系研究较为薄弱。未来研究趋势可关注以下方面:(1)多模型、多方法、多技术的集成研究;(2)动态考量生态安全标准的量化研究;(3)各方利益博弈的现实执行研究;(4)生态安全预测、预警与调控管理的强化研究;(5)服务国家战略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 肖彭昊; 杨修伟; 范媛媛
    • 摘要: 为了有效自动化地识别路面裂缝,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VGGNet基础上,提出了基于VGGNet-plus网络的路面裂痕自动分类识别方法。该网络增加了Dropout层和残差层,并在每个卷积层后连接Batch_normalize(BN)层和LeakyReLu层,解决了训练参数过多、深度神经网络的过拟合等问题,简化计算同时减少训练时间。为了增加训练样本的数量,同时使该方法对采集光照条件、角度、噪声等造成的影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通过灰度处理,上下翻转,左右翻转,灰度二值处理,均值滤波,灰度gamma处理,高斯滤波,中值滤波等方法来进行数据增容。通过Bagging模型集成方法,对预测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后选取最佳的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VGGNet-plus网络在路面裂缝分类中的准确率可达92%,有效提升了路面裂缝自动检测精度。
    • 刘浩; 陈从颜
    • 摘要: 在传统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中,数据采集的方式主要是使用振动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然而这种采集方式非常不便于大规模部署,效率低下,灵敏度不足。利用麦克风采集空气压缩机运行时声音,实现了非接触式数据采集;然后利用VGGish模型和小波包分别提取128维Embedding特征和小波能量特征,并且将两种方式提取的特征进行了特征融合;最后借助遗传算法将SVM、RandomForests、Adaboost三个强基学习器进行了模型集成,提高了故障模型的识别准确率。
    • 袁鑫; 江聪世
    • 摘要: 针对无人机航拍视角下车道线形状复杂、细节特征易丢失、车道线前后景像素占比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集成的高分辨率融合车道线检测算法.首先使用高分辨率融合结构和双线性插值算法改进全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模块和上采样模块;然后依据模型集成思想,使用改进后的模型结构作为车道线前后景语义分割模型及车道线多类别语义分割模型,用于分步骤解决车道线检测问题,并使用阈值化交叉熵损失函数和Lovasz损失函数组成联合损失函数对2种模型进行训练;最后使用局部色选区域生长算法为检测结果添补细节.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自定义无人机航拍视角的15类车道线语义分割数据集中达到0.5484的平均交并比和0.9931的像素精度,在NVIDIA Tesla V100平台对分辨率为512×512的图像的检测速度达到23.08帧/s.
    • 王闯; 贺莹; 万胜来
    • 摘要: 虚拟仿真系统是民用飞机系统正向设计及集成验证的重要工具,可有效降低物理测试成本,提升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针对民机系统仿真的异地协同和实时计算性能有限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云边端”仿真系统模型及分布式仿真物联网络的构建方法;设计了一种支持多元仿真节点间通过点点、广播及订阅/发布模式进行数据交互的通用信息服务总线,构建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环境的支持民机机载系统跨地域协同的通用仿真设计框架。针对B737-800的典型起飞场景建立分布式仿真原型系统,验证了所提出的仿真框架及分布式仿真系统的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