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梅梁湾

梅梁湾

梅梁湾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专利文献90944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梅梁湾的相关文献由256位作者贡献,包括秦伯强、张运林、杨桂军等。

梅梁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90944 占比:99.92%

总计:91019篇

梅梁湾—发文趋势图

梅梁湾

-研究学者

  • 秦伯强
  • 张运林
  • 杨桂军
  • 陈伟民
  • 陈宇炜
  • 朱广伟
  • 刘正文
  • 李一平
  • 杨龙元
  • 沈冀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伟建; 钱程远; 黄晓峰; 沈冀; 李朝廷; 邓楚惟; 余美娟; 杨桂军
    • 摘要: 为了解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对太湖梅梁湾(藻型湖区)和东太湖(草型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梅梁湾氮磷浓度显著高于东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是东太湖4.94倍,梅梁湾浮游植物年平均生物量是东太湖的2.16倍;梅梁湾微囊藻数量占比为68.52%~99.52%,东太湖微囊藻数量占比为57.70%~94.01%。结果表明,太湖草型湖区(如东太湖)正逐渐向藻型湖区(如梅梁湾)发展,研究结果将为太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郑莎莎; 刘佳佳
    • 摘要: 为了解风扰动对太湖水体重金属浓度的变化特征的影响,对太湖梅梁湾水体在不同风扰动条件下重金属的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太湖梅梁湾水体6种重金属浓度与风扰动强度呈正相关,但溶解态重金属浓度末一直上升,颗粒态重金属浓度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不同风扰动强度下水体重金属总量、溶解态及颗粒态浓度总体分布为:Zn>Ni>Cu>Cr>Pb>Cd。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重金属总量浓度与溶解氧、悬浮物浓度以及pH值均有关;溶解态Cr,Pb和Cd的浓度与溶解氧、悬浮物浓度密切相关;由于Pb具有亲固体性,颗粒态Pb与悬浮物浓度密切相关。
    • 李敏娟; 燕文明; 陈翔; 何翔宇; 闫钰霖; 田玢
    • 摘要: 为探究不同吸附材料(锁磷剂和增氧剂)对沉积物内源污染物Co的影响机制,以太湖梅梁湾为研究区域,设计3组室内模拟试验(对照组、增氧剂组及锁磷剂组),基于高分辨率平衡式间隙水采样(HR-Peeper)装置采集4个阶段(加入吸附材料后的第4天、30天、90天、150天)水样,解析原位覆盖条件下沉积物剖面溶解态Co、Fe(Ⅱ)、Mn的垂向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锁磷剂和增氧剂未造成水体中的pH值和Eh值的剧烈变化;沉积物剖面中溶解态Co质量浓度降低了1.29%~45.87%,且30 d时的吸附效果最好;增氧剂组及锁磷剂组沉积物-水界面Co释放通量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00μg/(m^(2)·d)和1.19μg/(m^(2)·d);沉积物剖面Co的释放受铁、锰的氧化还原控制,且主要受锰的氧化还原控制;增氧剂对钴的吸附效果优于锁磷剂,且有效吸附时间更久。
    • 夏玉宝; 王华; 何新辰; 袁伟皓; 曾一川; 闫怀宇; 张晓兰; 涂予新
    • 摘要: 基于中国太湖梅梁湾东部的无锡市滨湖区河网29个监测点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速和水质监测数据,将河网分为梁溪河、曹王泾、骂蠡港、城市河网南区以及城市河网北区5个区域,对流速和典型水质指标的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到各区域水动力与水质现状及其成因.结果 显示:梁溪河和曹王泾的水质条件和水动力条件较好,多数水质因子与流速表现出了强相关性;骂蠡港的水质和流速区域变化明显,表现弱相关性;城市河网北区和南区的流速较缓,河道污染负荷较大,流速与水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低.通过在滨湖河网开展流速和水质的野外监测,分析流速对于河网水环境的实际效果,验证不同水质指标与流速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滨湖河网区水质保护和科学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提供基础支撑.
    • 黄晓峰; 邱伟建; 沈冀; 蒋俊; 廖瑜欣; 于耀栋; 过嘉豪; 钟春妮; 杨桂军
    • 摘要: 为了解太湖浮游甲壳动物的特征,对太湖梅梁湾、东太湖的浮游甲壳动物以及环境因子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梅梁湾和东太湖的浮游甲壳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44.7,77.1 ind./L.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为无节幼体、角突网纹溞、简弧象鼻溞,其年平均密度分别为52.0,32.5,31.9 ind./L;而东太湖优势种为无节幼体、简弧象鼻溞、中华窄腹剑水蚤,其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7.6,17.6,13.5 ind./L.梅梁湾浮游甲壳动物数量冬、春季低,夏、秋季高;而东太湖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太湖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
    • 潘越; 郭赟; 黄晓峰; 沈冀; 廖瑜欣; 杜玮; 刘涛; 杨桂军
    • 摘要: 为了解太湖轮虫群落结构的特征,于2017年7月~2018年6月对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轮虫及理化因子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梅梁湾N,P浓度都显著高于东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的轮虫年平均密度分别为81.4,17.8 ind./L;梅梁湾轮虫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和矩形龟甲轮虫,其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5.6,15.0 ind./L,而东太湖为矩形龟甲轮虫和角突臂尾轮虫,其年平均密度分别为6.1,2.2 ind./L;东太湖轮虫数量冬、春季低,夏、秋季高,而梅梁湾轮虫数量则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研究结果可为太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庞佳丽; 许燕红; 何毓新; 史权; 何丁; 孙永革
    • 摘要: 人类活动引起的富营养化对太湖的碳循环模式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精细描述太湖藻华暴发消退周期的溶解性有机质分子是了解太湖碳库动态变化的关键.本研究利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以太湖北部梅梁湾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的表层水体为研究对象,解析藻华暴发消退周期溶解性有机质的来源和分子组成特征,进而理解浮游藻类异常增殖对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及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藻华暴发期浮游藻类生产力显著增加,使得表层水体的溶解性有机质从含量到分子组成均发生剧烈改变.含量上表现为溶解性有机碳浓度升高,分子组成上表现为CHO类化合物和以脂肪族类化合物为代表的活性组分占比增加,特征化合物以相对高饱和度和高含氧的小质量数分子为主.而在藻华消退期,随着藻类有机质贡献的减少和有机质降解过程的持续进行,含量上表现为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下降,分子组成上表现为CHOS、CHONS类化合物和富羧酸脂环类化合物等惰性分子占比增加,特征化合物以大质量数分子和相对低饱和度和低含氧的小质量数分子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体的溶解性有机质分子组成在藻华暴发期受藻类有机质输入控制,在消退期受藻类有机质降解的影响.
    • 孟翠; 侯艳红; 郑磊
    • 摘要: 为评价太湖梅梁湾入湖口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的风险,本文选取太湖西部入湖口沉积物样品,分析总氮、总磷和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不同的沉积物背景值或质量基准阈值对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西部入湖口沉积物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2714.93±314.85 mg/kg和963.85±100.30 mg/kg,重金属Cd、Cr、Cu、Ni、Pb和Zn含量分别为5.7±0.4 mg/kg、226.0±63.7 mg/kg、207.9±50.0 mg/kg、83.9±13.4 mg/kg、29.2±1.6 mg/kg和368.8±29.3 mg/kg.用4种不同沉积物氮磷背景值和基准阈值作为评价值,综合污染指数表明:氮磷外源输入严重,且有严重的生态风险.推荐选用太湖沉积物氮磷背景值和中国东部典型湖泊沉积物总磷、总氮基准值阈值评价太湖沉积物氮磷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用3种不同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作为评价值,地质累积指数表明Cd存在轻度到偏重度累积,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Cd有中度到很严重的潜在生态风险;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表明:用生物效应法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Cu、Ni对生物有很大风险;用相平衡法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只有Cr对生物有很大可能风险;用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评价,处于高风险的重金属有Cd、Cr、Cu、Ni.推荐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选用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作为评价值评价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生态风险.
    • 舒秀波; 谢丽强; 万翔; 姚磊; 薛庆举; 李金娟
    • 摘要: 为探究太湖梅梁湾水体及沉积物中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YR)含量的垂向分布特征,于2018年5月采集梅梁湾6个点位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间隙水以及柱状沉积物样品,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样品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表层水、上覆水、混合水以及间隙水)MC-LR、MC-RR、MC-YR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1.80~1297.14、2.50~818.40、1.80~176.00 ng/L,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中MC-LR的浓度高于MC-RR和MC-YR,MC-RR和MC-YR之间差别较小,而间隙水中MCs三种异构体浓度大小顺序为:MC-LR>MC-RR>MC-YR;垂向分布上,间隙水中MCs异构体(MC-LR、MC-RR、MC-YR)浓度均远高于表层水、上覆水以及混合水,表层水MCs异构体浓度略高于上覆水,混合水MCs异构体浓度介于表层水和上覆水之间.对沉积物的研究发现,1~10 cm表层沉积物中MC-LR、MC-RR、MC-YR含量范围分别为0.60~26.95、0~0.90、0~8.10 ng/g,且1~10 cm层中MCs三种异构体平均含量大小顺序为:MC-LR>MC-YR>MC-RR,其中MC-LR、MC-RR、MC-YR的检出率分别为100%、70%、92%;垂向分布上,MC-RR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而MC-YR和MC-LR含量均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水和混合水中MCs与总磷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总氮浓度无显著相关性;上覆水、间隙水以及沉积物中MCs与总氮、总磷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 杨柳; 刘正文
    • 摘要: Nitrogen is the essential element for phytoplankton. Its concentration and form affect the biomass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 order to discover the restric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nitrogen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Lake Taihu, and supply scientific ground for further study of cyanobacteria blooms and eutrophication control, the especial uptake rates of ammonium, nitrate and urea by phytoplankton using 15N-tracer technology as well as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urea concentration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Mailiang Bay were determined in the middle of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uptake of ammonium, nitrate and urea, except the uptake of ammonium in August, exhibited the classic hyperbolic Michaelis-Menten kinetic curves. The maximum uptake speed rates (Vmax) of three forms of nitrogen were:ammonium> nitrate> urea in winter and spring while ammonium>urea> nitrate in summer. The differences of Vmax between seasons and forms were owing to the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s and ammonium concentration in water. According to the Ks,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more likely to be limited by nitrate and not prone to be limited by urea in winter and spring, while more likely to be limited by ammonium in summer. In autumn, it was prone to be limited by urea other than nitrate. In a word,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limited by different forms of nitrogen in different seasons.%浮游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其生长繁殖密切相关, 太湖梅梁湾湖区蓝藻水华频频暴发, 对该水域浮游植物氮吸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在冬、春、夏、秋4个季节于梅梁湾采样, 对水体常规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 并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浮游植物对铵态氮 (NH4+-N) 、硝态氮 (NO3--N) 和尿素态氮 (Urea-N) 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除了秋季对NH4+-N的吸收不符合米氏方程外, 其余均符合.冬季和春季3种形态氮最大吸收速率 (Vmax) 的大小依次为:NH4+-N> NO3--N>Urea-N, 而夏季为:NH4+-N>Urea-N>NO3--N. 3种形态氮Vmax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Vmax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形态氮之间的差异性可能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及水体中NH4+-N浓度不同有关.浮游植物对NH4+-N吸收的KS值在冬、春季高于夏季, 对Urea-N吸收的Ks值则在夏、秋季高于冬、春季, 而对NO3--N吸收的Ks值则在夏季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节.冬季和春季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最容易受到NO3--N限制, 而最不容易受到Urea-N的限制;而夏季, 则最容易受到NO3--N限制, 而最不容易受到NH4+-N的限制, 且浮游植物群落对NH4+-N的亲和力最高.与NO3--N相比, 秋季浮游植物更容易受到Urea-N的限制.不同季节, 容易对浮游植物产生限制作用的氮的形态不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