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桫椤

桫椤

桫椤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专利文献22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生态学报、植物科学学报等; 桫椤的相关文献由361位作者贡献,包括石雷、李东、吴承祯等。

桫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89.42%

专利文献>

论文:22 占比:10.58%

总计:208篇

桫椤—发文趋势图

桫椤

-研究学者

  • 石雷
  • 李东
  • 吴承祯
  • 宋萍
  • 封磊
  • 梁盛
  • 洪伟
  • 范海兰
  • 敖光辉
  • 李书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超; 邓文林; 欧建宇; 张蒙
    • 摘要: 采用野外勘察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韶关市国有仁化林场内桫椤科植物可能的分布区域进行全面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已调查到的34个样方中,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08种,隶属51科82属,其中蕨类12科15属21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8科66属86种。属的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28.36)居首,热带亚洲分布(23.88%)次之,体现出桫椤科植物伴生植物与其属区系(泛热带分布)相适应。桫椤科植物居群中,乔木优势树种有杉、南酸枣、罗浮锥等;主要伴生草本有金毛狗、福建观音座莲等。这些稳定的伴生物种具有对极端环境抗逆性较强,易于繁殖的共同特性。
    • 谢春平; 王常玲; 王候河; 李超杰; 陈林
    • 摘要: 根据样线调查和数据统计,以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个体及主茎高度分级为基础,通过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时间序列预测等方法,研究了海南吊罗山热带雨林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剖析了桫椤种群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桫椤种群年龄结构整体表现为金字塔型,但由于环境差异使不同样线的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差异。静态生命表显示桫椤种群在I龄级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消失率。上游和中游种群的存活曲线为DeeveyⅢ型,而下游为DeeveyⅡ型。种群动态量化指数亦表明研究区的桫椤为增长种群,但对外界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时间序列预测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龄级在未来的种群数量多数呈增长状态。吊罗山热带雨林的桫椤种群具备天然更新的能力,保持现有群落结构和生境有利于当前桫椤种群繁衍。
    • 邓文林; 郑从周; 欧建宇
    • 摘要: 为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国有仁化林场内桫椤科植物的分布、种群大小及群落特征、生境受威胁因素及程度,采用野外勘察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林场内桫椤科植物可能的分布区域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林场内桫椤科植物共计1科1属2种,分别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粗齿桫椤(Alsophila denticulata)。其中,桫椤952棵,第一龄级439棵、第二龄级364棵、第三龄级127棵、第四龄级20棵、第五和第六龄级各1棵;粗齿桫椤205棵,第一龄级173棵、第二龄级31棵、第三龄级1棵。调查发现,大多数桫椤生长于杉木林等经济林中,其周边生境已被破坏,存在害虫啃食、人为破坏等威胁其生存的情况。基于此,对林场内受严重威胁的部分桫椤建立桫椤种群物种多样性迁地保育园,进行迁地保护、加强人工繁育和基因保存,促进林场内桫椤科植物种群复壮与更新。
    • 吕朝燕; 高智席; 徐兴线; 张谣; 陈旭; 石娇娇
    • 摘要: 为了弄清木本蕨类植物桫椤对水分亏缺环境的适应性,选用3a生桫椤苗,通过盆栽控水进行持续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研究了干旱历时3,6,8d和复水历时3,6,9d时桫椤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持续干旱时间的延长,桫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干旱3d时达到最大值;桫椤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在干旱8d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充分供水时活性最高。2)复水9d时,桫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和CAT活性已恢复并降低到充分供水时以下的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高于充分供水时。可见,干旱胁迫时,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充分供水时相比一直呈增加趋势,其在桫椤抵御干旱胁迫中发挥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快速响应干旱胁迫并增加,但干旱3d后即开始下降,说明桫椤对干旱胁迫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复水后,各生理指标均迅速恢复到了充分供水时的水平,说明桫椤在遭遇干旱胁迫后具有相对较强的恢复能力。
    • 徐东山; 杨卫诚; 翁涛; 何琴琴; 梁盛; 张廷跃
    • 摘要: 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Wei et Wang,1995)是目前已知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的食叶害虫,对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桫椤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桫椤叶蜂在赤水一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5个月,翌年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于卷曲叶或是刚舒展的嫩叶表面,幼虫主要取食桫椤嫩叶,第一、二代幼虫种群数量较大;幼虫只蜕四次皮,虫龄为五龄。调查发现了桫椤叶蜂幼虫不只取食桫椤还可取食小黑桫椤Alsophila metteniana叶片,还确定了长角髭寄蝇Vibrissina turrita为桫椤叶蜂的寄生天敌。闷头溪、金沙站、佛光岩和大水沟1四个采集点的幼虫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采集点,且种群动态较为稳定,可作为桫椤虫害防控的重要监测区域。本文进一步明确了桫椤叶蜂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为后期的调查研究和虫害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依据。
    • 摘要: 华南植物园发现树蕨类活化石桫椤群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等于广州帽峰山附近开展植物调查时,在帽峰工区一处山谷里,陆续发现了一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这是首次在广东省龙眼洞林场范围内发现桫椤群。桫椤是白垩世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的时间还早,恐龙灭绝后,桫椤独存。桫椤属植物是现今发现的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故桫椤又有"活化石"之称,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 陳西
    • 摘要: 由石友发现的一方古树化石,因不知是何植物。由于化石周边纹理很像蕨类,所以石友们因形而类,便相习成名,曰桫椤化石。这虽少了些科学根据,只因搞地质与搞植物学的人士又多不喜欢石头,只好如是。这方古"桫椤"化石,奇就奇在树心的纹理,似有古卦的图形,更似马来西亚一种早已消失的古"瓜夷文"象形。其更多的玄妙,观之常有灵光乍现的欣喜,细看却又一脸茫然,不名所以的困惑。于是想到一句古语:"物之极矣,必反之",若得若失,何为其真,物我相忘,始入禅境。
    • 王鑫; 任亦钊; 黄琴; 邓小兵; 陈才文; 邓洪平
    • 摘要: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有"活化石"之称,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期.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目前只能在极少数的"避难所"才能寻其踪迹,而赤水河地区是当下桫椤种群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所以,了解桫椤在赤水河地区的适生区分布,对于桫椤种质资源保护、桫椤种群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桫椤在赤水河流域的80个桫椤分布点位、20个样地信息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借助ArcGIS运用Maxent模型软件预测了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刀切法检验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对赤水河地区桫椤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确定桫椤的生境适宜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研究表明:(1) 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模型的预测结果为"极好";(2)最暖季的降水(39.65%)、温度日平均范围(18.21%)、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12.69%)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异性系数(6.87%)是影响桫椤生长和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7.42%,可见桫椤在生长过程中对降水、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3)模型预测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泸州、宜宾、自贡)、重庆、贵州(遵义),在空间上存在明显连续性,从高适生区到不适生区呈辐射状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虽桫椤高适生区面积高达49842 km2,但现状生境破碎化,人为干扰,人工植被较多等的影响会对桫椤种群造成不利影响.综上,赤水河地区桫椤适生生境面积大、连通性好,为本地区的桫椤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森林的人工抚育可促进桫椤种群的延续.
    • 蒋长洪; 漆基海; 翁涛; 穆君; 白小节; 高露; 胡小润; 臧丽鹏; 何跃军
    • 摘要: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贵州赤水和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4个典型桫椤群落样地进行样方调查,并采集0 ~ 10 cm、10 ~ 20 cm、20 ~ 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群落样地和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桫椤群落类型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且二者交互作用对有效态养分和有机质显著影响向;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P、N/K、P/K比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则是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趋势.研究表明,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随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层深度变化而垂直分异.
    • 徐东山; 杨卫诚; 翁涛; 何琴琴; 梁盛; 张廷跃
    • 摘要: 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Wei et Wang,1995)是目前已知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 Tryon的食叶害虫,对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桫椤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表明,桫椤叶蜂在赤水一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期长达5个月,翌年4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于卷曲叶或是刚舒展的嫩叶表面,幼虫主要取食桫椤嫩叶,第一、二代幼虫种群数量较大;幼虫只蜕四次皮,虫龄为五龄.调查发现了桫椤叶蜂幼虫不只取食桫椤还可取食小黑桫椤Alsophila metteniana.叶片,还确定了长角髭寄蝇Vibrissina turrita为桫椤叶蜂的寄生天敌.闷头溪、金沙站、佛光岩和大水沟1四个采集点的幼虫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其他采集点,且种群动态较为稳定,可作为桫椤虫害防控的重要监测区域.本文进一步明确了桫椤叶蜂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为后期的调查研究和虫害防控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