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栲
格氏栲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103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三明学院学报、山地学报、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3学术研讨会等;格氏栲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金福、何中声、洪伟等。
格氏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103篇
占比:99.71%
总计:29188篇
格氏栲
-研究学者
- 刘金福
- 何中声
- 洪伟
- 杨玉盛
- 沈彩霞
- 邢聪
- 陈光水
- 朱静
- 王雪琳
- 晋梦然
- 王哲
- 施友文
- 郭剑芬
- 何宗明
- 李梦佳
- 谢锦升
- 郑世群
- 吴则焰
- 吴承祯
- 林鹏
- 宋育红
- 江蓝
- 苏松锦
- 徐道炜
- 李家和
- 贾梅花
- 黄云鹏
- 冯雪萍
- 张君诚
- 李俊清
- 杨少红
- 林义君
- 王义祥
- 王兆杰
- 郑郁善
- 钟羡芳
- 钱伟
- 阮训清
- 陈辉
- 马瑞丰
- 高人
- BUAJAN Supaporn
- 何东进
- 何其
- 俞新妥
- 兰思仁
- 刘希华
- 刘森勋
- 刘江
- 刘美娥
-
-
朱静;
刘金福;
邢聪;
江蓝;
王雪琳;
何中声;
施友文;
沈彩霞
-
-
摘要:
种子从母株掉落于地面萌发后,其根系在不同散布位置(凋落物上层、土壤表层和凋落物下层)的生长形态影响幼苗定居及建成,而目前对其根系形态及生长特征的了解并不充分,限制了对幼苗根系在不同散布下适应策略的理解。为此,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种子在凋落物中位置,设置凋落物上层(种子下层铺垫2 cm和4 cm凋落物,U2和U4处理)、土壤表层与凋落物下层(种子上层覆盖0、2、4、6 cm和8 cm凋落物,CK、D2、D4、D6和D8处理)等3种散布,探讨不同散布位置对格氏栲幼苗根系9个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子散布位置对幼苗根干物质质量具有显著影响,D2处理达最大值。(2)D2处理的幼苗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分枝数和比根长高于其它处理;根系平均直径在D6处理达最大值。(3)相关分析表明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分枝数和比根长与根系平均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对根系9个生长指标提取主成分后聚类为4个类群,D2与D4处理各划分一类;U2与U4处理划分一类,其余三个处理划分一类。综上所述,凋落物浅层覆盖(D2处理)适宜格氏栲根系生长;凋落物上层(U2和U4处理)种子萌生根根系受凋落物阻隔作用阻止其与土壤接触,而一旦根系与土壤接触,生长速度加快;土壤表层(CK处理)受地表光照及水分条件限制及凋落物深层覆盖(D6和D8处理)的幼苗受深层凋落物产生的机械阻碍力影响,通过调整对根干物质质量的投入和根系形态可塑性来适应种子散布。因此,在幼苗根系快速生长阶段,通过人为干扰方式,适当调节森林凋落物厚度,以促进格氏栲幼苗在林内更新。
-
-
沈彩霞
-
-
摘要:
于2018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选取低山丘陵的格氏栲天然林、以及由天然林采伐后种植的锥栗林和毛竹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天然林转换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天然林为1.21 g·cm^(-3),转化为竹林、锥栗后分别为1.34、1.08 g·cm^(-3);森林转换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天然林为20.20 g·kg^(-1),锥栗林、毛竹林分别为13.29、14.60 g·kg^(-1),下降了27.70%~34.18%;森林转换导致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21.08%(毛竹)~27.84%(锥栗),尤以5~10 cm土层损失最大,达到37.52%(毛竹)~54.29%(锥栗)。综合结果表明,天然林砍伐带来的碳储量损失主要集中于0~10 cm土层,重新造林后土壤碳储量难以恢复到天然林的水平,选择地带性阔叶树种造林可以减少天然林砍伐带来的土壤碳储量损失。
-
-
晋梦然;
贾梅花;
肖倩茹;
刘金福;
沈彩霞;
施友文;
何中声
-
-
摘要:
为探讨林窗凋落物化感作用对幼苗更新的影响,通过模拟林窗与非林窗光照强度,以林窗和非林窗凋落物水浸提液(浓度1∶10、1∶30、1∶50和1∶100)为化感物质的主要来源,阐述林窗、凋落物化感作用及二者协同效应对格氏栲幼苗高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林窗幼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PSⅡ潜在活力(F_(v)/F_(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它林窗,后期幼苗高度和叶片初始荧光(F_(o))低于其它林窗。(2)与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浓度凋落物浸提液均抑制了幼苗F_(v)/F_(o),而浓度1∶50和1∶100提高了幼苗后期高度、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相对含量。(3)不同浓度凋落物浸提液中,林窗存在总体上提高了幼苗高度,且小林窗和非林窗幼苗叶绿素相对含量、F_(v)/F_(o)和F_(v)/F_(m)值高于其它林窗。(4)熵值法结果表明,非林窗格氏栲幼苗生长的综合评价值高于其它林窗,凋落物浸提液浓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呈“低促高抑”效应,浓度1∶50下幼苗生长的综合评价值高于其它浓度。高浓度(1∶10和1∶30)浸提液下,中林窗幼苗生长的综合评价值高于其它林窗。综上,林窗与凋落物化感作用共同影响格氏栲幼苗,且中林窗(50—100 m^(2))减弱了高浓度凋落物化感作用对格氏栲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未来,通过人为干扰方式调节林窗面积,适当清理森林凋落物以促进格氏栲幼苗天然更新。
-
-
潘礼文
-
-
摘要:
通过查阅资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兴坊村的格氏栲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兴坊村的野生格氏栲资源较丰富且生长良好,格氏栲群落植被资源也很丰富,分布有39科80属113种.根据格氏栲群落分布位置及群落特征,建议对现有的野生格氏栲资源加强抚育管护、强化保护措施,认真开展科学研究.
-
-
陈博;
何中声;
江蓝;
谢子扬;
李阳娣;
李佳萱;
李梦佳;
魏晨思;
邢聪;
刘金福
-
-
摘要:
林窗环境异质性导致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PD)存在差异,研究不同大小的林窗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有助于揭示林下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维持机制.本文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广义线性模型探讨了林窗内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林窗(面积>200m2)植物种类及多度均高于中林窗(50m2≤面积<100m2)、小林窗(30m2≤面积<50m2)和非林窗(面积=100m2).大林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趋于发散,中、小林窗和非林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受到生境过滤和竞争排斥综合作用.(2)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SR)、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与林窗内稀有种种类组成多于优势种有关.(3)林窗面积对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正效应;土壤全氮含量对系统发育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结构存在显著正效应.林窗形成提高了格氏栲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林窗面积与土壤全氮共同驱动了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变化.
-
-
陈圆;
黄清平
-
-
摘要:
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对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的开发建设进行现状梳理及问题诊断,分析得出:森林康养基地发展前景好,市场需求广,拥有优良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交通区位,但同时存在康养产品单一、基础配置不全、运营管理较弱、市场宣传不足、地域竞争激烈等问题.文章提出整合资源优势,构建文旅康养带,并对康养基地的配套项目、设施、运营管理、宣传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
-
沈彩霞
-
-
摘要:
我国南方现有毛竹纯林的生态功能十分脆弱,为探索毛竹林定向改造及生态林重建途径,恢复与建立竹阔复层混交林,在毛竹纯林中栽植格氏栲,研究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毛竹适宜的保留密度为2400~3600株/hm2,格氏栲栽植密度为900株/hm2;栽植格氏栲10 a后,竹阔混交林的土壤密度显著下降,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大幅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渗透性能与抗蚀强度大幅提升,林分涵养水源功能明显增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生态功能区毛竹纯林改造提供借鉴.
-
-
施友文
-
-
摘要:
2019年8月,在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不同生长环境中选择3株倒伏多年、根部离地的格氏栲枯死古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法对格氏栲古树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格氏栲古树早期生长缓慢,树高、胸径、材积快速生长期较迟,树高快速生长期出现在20~30 a间,持续时间比较短;胸径快速生长期比树高迟2~3 a,但持续时间较长;材积从30 a开始缓慢积累,50 a后加速生长直至140 a后,材积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相交于140~148 a间,数量成熟期出现在147.5 a,生长后劲大,适宜培育大径材.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格氏栲人工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
-
施友文;
沈彩霞;
雷先珠;
黄云鹏;
王邦富;
张发游;
孙金泉;
王丽贞
-
-
摘要:
采用一年生格氏栲无纺布营养袋苗进行了格氏栲与杉木行状混交造林试验,比较了不同坡向、坡位的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对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阴坡和下坡的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最高,其中:阴坡格氏栲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达94.4%、1.07 cm、82.5 cm、56.1 cm,下坡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88.0%、1.06 cm、82.0 cm、55.7 cm.
-
-
沈彩霞
-
-
摘要:
为提高格氏栲苗木质量,培育格氏栲优质苗木,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和育苗容器对格氏栲种子出苗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选择经贮藏催芽的格氏栲种子为研究对象,不同栽培基质采用山地红壤70%+杉木皮屑30%(A1)、林地表土100%(A2)、山地红壤50%+粗河沙50%(A3)开展试验,不同容器采用无纺布营养袋播种(B1)、塑料营养钵播种(B2),以田间苗床播种(B3)为对照开展试验.结果表明:(1)3种栽培基质处理(A1、A2、A3)的格氏栲种子出苗率均较高,种子平均出苗率分别为92.8%、92.0%、91.7%,但3种不同基质的格氏栲苗木生长量差异较大,格氏栲苗木生长量以A1处理最高,A2次之,A3最低,其中:A1处理的平均苗高18.3 cm、平均地径0.32 cm、平均主根长度26.0 cm、侧根平均数6.2条.(2)2种容器无纺布营养袋(B1)、塑料营养钵(B2)与田间苗床(B3)的格氏栲种子出苗率及苗木生长量差异较大,种子出苗率及苗高、地径、侧根生长量均以B1处理最高,平均种子出苗率93.5%、平均苗高2.2 cm、平均地径0.32 cm、侧根平均数6.1条;B2处理次之,B3处理最低;但主根长度以田间苗床最高,平均主根长度36.7 cm.因此,选用山地红壤70%+杉木皮屑30%(A1)进行格氏栲播种育苗是一种较佳的基质,而且取材容易,配制简单,易于在生产中推广;选择无纺布营养袋(B1)进行格氏栲播种育苗,易形成多而发达的侧根,更有利于格氏栲苗木的生长,且无纺布营养袋苗木无须脱袋造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易于林业生产中推广.
-
-
苏松锦;
刘金福;
洪伟;
兰思仁;
何中声;
马瑞丰;
刘江
- 《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2013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采用AHP、空间叠加分析及加权指数求和法,对格氏栲林立地条件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适宜、勉强适宜、一般适宜、中等适宜和最适宜面积依次占研究区的25.39%、28.28%、18.28%、18.14%和9.92%.不适宜区生境脆弱,应严控不合理的LUCC及游客数量,并提高当地居民生态补偿额;勉强适宜区可采取适当人为干扰措施,以增强格氏栲幼苗竞争强度;一般、中等适宜区可考虑施用有机磷肥和氮肥,以促进格氏栲幼苗更新、发育;最适宜区林窗较多,须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更新动力学及恢复技术,其结果为格氏栲林的经营与管理、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