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亿
杨亿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1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00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船山学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等;杨亿的相关文献由9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明华、曾枣庄、马小会等。
杨亿
-研究学者
- 张明华
- 曾枣庄
- 马小会
- 少木森
- 陈元锋
- 施懿超
- 朱长英
- 李强
- 田景丽
- 眭达明
- 祝尚书
- 丁宇礼
- 伍杰
- 傅蓉蓉
- 刘世南
- 刘杰
- 刘瑞明
- 单乃眞
- 司马光
- 吕鸿群
- 吴宁
- 吴迪
- 吴钩
- 周正举
- 唐玉意
- 国威
- 姚艳丽
- 姚若冰
- 子冉
- 崔登明
- 张一南
- 张其凡
- 张展
- 张慧
- 张文健
- 张新华
- 张立荣
- 张鹤霖
- 徐志啸
- 操瑞文
- 易水寒
- 晏建怀
- 朱剛1
- 李兴濂
- 李宇豪
- 李曈
- 李超
- 杨万里
- 杨亿
- 杨曾文
-
-
董尘
-
-
摘要:
北宋神童杨亿,在他出生前,他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世外高人来访,结果他就呱呱坠地了。杨亿出生后,返祖现象很严重,浑身都是毛,搞得家里人都以为没进化好,好几个月才得以脱落。
-
-
马小会
-
-
摘要:
杨亿诗文中的颂美情结与其神童出身、馆阁经历密不可分.宋初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与重文的政策为神童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杨亿的神童身份也成为盛世的点缀,与颂圣氛围相契合.读书秘阁期间,杨亿生活优渥,其颂美作品在取得帝王赏识的同时也换得职位的升迁.供职馆阁期间,杨亿的颂美情结更加突出.屡受恩宠的经历、职官角色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宋初粉饰太平的需要,均促成了杨亿颂美情结的产生.
-
-
张文健
-
-
摘要:
杨亿(974~1020年),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7岁能文,十岁能赋诗,十一岁时在京城即兴赋诗《喜朝京阙》,宋太宗闻其名,授秘书省正字。一天,北宋宰相寇准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水底日为天上日。是说水里的太阳,不过是天,上的太阳照出来的影。这几个大官听了,谁也对不上来。赶巧,杨大年这会儿进来,要跟寇宰相谈公事。寇准跟杨大年谈完了公事,就把刚才的上联跟他说了。杨大年盯着寇准的两眼,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眼中人是面前人。
-
-
刘杰
-
-
摘要:
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杨亿、刘筠、晏殊都曾经作为"文宗"执掌文坛.与前代文坛领袖或有名无位、或有位无名的情况不同,北宋前期的"文宗"兼具了"宗师"和"盟主"两重身份,杨亿的出现标志着这种新型"文宗"正式形成,其本人也表现出了鲜明的身份自觉意识.杨亿去世后,刘筠和晏殊相继成为"文宗".彼时西昆体正遭受着来自皇权的打压,在二人的努力下,皇权与文柄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形成了一种良性合作的关系.仁宗朝后期继任为"文宗"的欧阳修所领导的古文运动的成功便从这种合作关系中受惠良多.
-
-
王爱军
-
-
摘要:
在北宋初年的文臣中,杨亿不仅文才出众,更以气性大著称。杨亿是建州浦城人,6岁学诗,7岁能文,出口成章,以神童闻名。11岁时,宋太宗听到关于他的传闻,命地方官将他送至京城亲自测试,结果他即兴赋诗《喜朝京阙》:“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蛲。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太宗拍案叫绝,封他做秘书省正字,成为一个九品官。到19岁时,他就已经“赐进士出身”,拿六品官的俸禄。
-
-
衷鑫恣
-
-
摘要:
朱子(1130-1200)和杨亿(974-1020),都是宋代建州人,一以道学流芳,一以文学名世。二人同被赐谥"文",后世称朱文公、杨文公。谥法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两位文公都离不开"道德博闻"一条,惟朱氏众所周知是二者兼备,杨氏则尤以"博闻"拔群——善属文作诗,创西昆体,知制诰,主修《册府元龟》等多部大型官书,熟知历朝典章制度,等等。
-
-
李宇豪
-
-
摘要:
杨亿作为宋初文坛的领军人物,其西昆体创作引领一时风气.过去学者对杨亿的研究主要在杨亿的诗歌上,忽视了其笔记《杨文公谈苑》对研究杨亿诗歌创作主张的价值.《杨文公谈苑》中有37则关于诗歌创作的笔记,这些笔记展现了杨亿偏好辞藻华美的诗句、欣赏富有学识的诗歌、学习李商隐创作手法以及娱乐休闲的创作心态.解读这些笔记有助于加深对杨亿诗歌创作理念的理解.
-
-
马小会
-
-
摘要:
杨亿一生仅有两次外任地方官的经历.他主动出守处州的深层原因源于太宗朝晚年的党争,而被动知汝州的经历则与真宗朝晚年党争息息相关.在汝州任上,杨亿郁虑深忧,常以佛理自遣作为主要生活方式,又以诗笔抒沦落之怀.其前后两次辗转为官的经历,透露着不同时期杨亿创作倾向与内心情态的微妙变化.
-
-
-
司马光
-
-
摘要: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上问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之才,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