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人心态

文人心态

文人心态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68篇;相关期刊234种,包括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青年时代、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等;文人心态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周海涛、吴衍发等。

文人心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 占比:44.2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368 占比:55.34%

总计:665篇

文人心态—发文趋势图

文人心态

-研究学者

  • 王立
  • 周海涛
  • 吴衍发
  • 张锋
  • 成松柳
  • 李志琴
  • 代京瑞
  • 刘群
  • 周思辉
  • 孙良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陈昌云
    • 摘要: 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大力整顿士风文风,力图重建汉唐盛世文治局面。在思想高压和文化专制下,洪武朝文人的政治心态几经转变,从元末失望与旁观到初期感恩与期待,再到中期逢迎与忧惧,直至晚期自保与麻木。一朝文风也随之嬗变,从初期的尊台阁贬山林,到中期的颂世与感伤并存,终陷末期的僵化与简直。朱元璋强力推行的洪武朝文学改良运动,虽然在改造士人精神面貌、培育雅正文风方面取得成效,但他所期待的忠贞文臣和盛世文风并未出现,反而导致文人生存境遇和文学生态极度恶化,明初文学由高潮陷入低谷。
    • 顾芯佳
    • 摘要: 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剧坛对全国戏剧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苏州剧坛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完善戏剧地域性研究的重要环节。裴雪莱《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运用全域视野和多角度拓展的研究方法,以苏州剧坛的戏剧创作、演剧活动、曲学声律、传播接受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的发展规律及影响意义。该书结合文人剧作家心态和作家群体关系的基本内容,将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分析运用到苏州城乡戏剧发展特征讨论上,有意弥合剧坛研究所带来的地域分割性,使苏州剧坛研究展现出有别于其他剧坛研究的一面。
    • 周思辉
    • 摘要: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延安作家文学道路的转折点,学界对于延安作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的思想与创作研究较多,而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延安作家对于会议的真实的文人心态研究却较薄弱.厘清延安作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对于会议内容的论争、接受的过程,有助于把握延安作家文学道路嬗变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脉络关系.何其芳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学道路转变较典型的延安作家之一.他的转变并非从会后才开始,在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他的心态就已经逐渐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详细考察何其芳在会议期间的变化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个案认知延安作家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接受,另一方面可以揭示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中国1942年之后的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影响.
    • 顾芯佳
    • 摘要: 清代前中期的苏州剧坛对全国戏剧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苏州剧坛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完善戏剧地域性研究的重要环节.裴雪莱《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研究》运用全域视野和多角度拓展的研究方法,以苏州剧坛的戏剧创作、演剧活动、曲学声律、传播接受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清代前中期苏州剧坛的发展规律及影响意义.该书结合文人剧作家心态和作家群体关系的基本内容,将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分析运用到苏州城乡戏剧发展特征讨论上,有意弥合剧坛研究所带来的地域分割性,使苏州剧坛研究展现出有别于其他剧坛研究的一面.
    • 李若然
    • 摘要: 元杂剧作为元代的重要文体之一,它对元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展示,其中包括养父子关系.但是元杂剧对于养父子问题的态度十分复杂,养父子关系的种类也各不相同.通过统计分析,将涉及到养父子关系的杂剧大致分为三类:托养照顾类、认养培育类、儿童买卖类.而元代百姓和文人对养父子关系态度的成因是元代百姓对血缘的崇拜,对统治者的痛恨以及文人内心的矛盾与愿望等因素多重影响下的结果,并不是一方面因素所能决定的.
    • 张煜
    • 摘要: 《传奇》表现出作者浓重的出世思想和隐逸心态,身处晚唐乱世,文人救世未果,最终对朝政丧失信心,转而求仙问道得以解脱.这与裴铏的道教兴趣和唐代的道教文化有关.豪侠小说与藩镇割据紧密相连,也具有仙道色彩,反映了晚唐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愤激心态,其缺点是豪侠缺乏独立人格.中唐爱情小说此时蜕变为遇合小说,一方面与仙道主题相联系,表现为人与异类结合;另一方面,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反映了晚唐文人及时行乐的心理.总体而言,从抑郁到悲观,一面耽于享乐,一面隐逸退避,是对晚唐文人"末世"心态最准确的归纳.
    • 戚昊
    • 摘要: 所谓"进士追赐",即赐予亡故士子进士功名,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偶发性举措,惜历来乏人关注.这一独特举措肇于晚唐,延至宋、明,可视为"特赐第"制度的别样延伸.察其施行动机,或是基于笼络士人、重臣及宗室的政治考虑,或是为了旌表忠义、弘奖孝行,抑或哀悯亡者,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偶然行为.正因如此,其施行频率较低,施行次数亦较少.然而,这一偶然举措,却对文人心态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进士"之名,不仅代表着外在的功名荣利,更是一种"生死以之"的精神信仰,甚至被赋予了宗教般的心理价值,给人以独特的终极关怀,令人"死而不朽".
    • 张学谦
    • 摘要: 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之后,以范烟桥为代表的旧派文人在时代转型与战争里程影响下,开始了新的创作。《长相思》是这一时期通俗文学影视的典型代表,其既呈现了范烟桥对传统道德价值的追思与缅怀,也揭示他对传统道德与生活方式终将消失的幻灭感。由此可以理解,以范氏代表的文人在40年代末期的社会再次转型过程中的犹疑与寂寥之感。
    • 刘群; 李淑岩
    • 摘要: 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李调元的唱和赠答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尤其是仕宦京师时期的唱和赠答诗,表现了李调元与乾嘉政坛士人频繁往来的情状,反映了李调元的人际关系和交际心态,且呈现出以气运词、气势充沛,爽朗畅达、真率自然的风格特征。通过对李调元京师唱和赠答诗的考察,能够深入认识李调元的仕宦心理和乾嘉诗坛文人的心态。
    • 刘群; 李淑岩
    • 摘要: 清代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李调元的唱和赠答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尤其是仕宦京师时期的唱和赠答诗,表现了李调元与乾嘉政坛士人频繁往来的情状,反映了李调元的人际关系和交际心态,且呈现出以气运词、气势充沛,爽朗畅达、真率自然的风格特征.通过对李调元京师唱和赠答诗的考察,能够深入认识李调元的仕宦心理和乾嘉诗坛文人的心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