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觏

李觏

李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求索、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等;李觏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赖井洋、宋秀珍、王菊梅等。

李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99.4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2%

总计:191篇

李觏—发文趋势图

李觏

-研究学者

  • 赖井洋
  • 宋秀珍
  • 王菊梅
  • 罗伽禄
  • 饶国宾
  • 姜国柱
  • 朱盛昌
  • 焦秀萍
  • 薛宁
  • 陈大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章林
    • 摘要: 早期李觏以礼匡济天下,形成"性三品"和"善恶混"相结合的人性论,主张圣人制礼作乐对中人进行教化.李觏后期从儒家道德中心主义的传统中跳脱出来,将人视为具有物质需求的现实之人,"欲—能"成为人性的中心,主张通过"足民之用"与"节民以礼"两种途径,对人之欲、情进行节文,最终实现人性之善.李觏最终以欲善推至性善,消除了早期人性论中的混乱和不彻底之处,形成了完整的人性论思想.由于重视物质资料生产等经济行为,将人视为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经济人",李觏的人性论思想同程朱理学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李觏认为,人们行动的基本原则乃是"趋利避害",而非"克己复礼";人们行动主要是为了欲求之满足,而非成就道德之圣境.李觏将思想之重心放到现实物质生活领域,围绕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思考如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形成了与"道德人"不同的"经济人"的人性理论.通过对李觏人性论的发展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儒家经济层面人性论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形态.
    • 胡悦
    • 摘要: 理学在发生、确立乃至发展阶段都伴随着内部学派的分野和学说的论争。庆历年间,章望之撰《礼论》同李觏辩“礼”论“仁”;又写《明统》驳斥欧阳修以魏梁为正统之失,引得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相继论说。章望之的义理学说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其“礼论”思想、“正统”与“霸统”的主张,更为后世“礼论”和“正统论”系统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顾明佳
    • 摘要: “临川文化”的代表人物李觏在其《易论》十三篇中,重点讨论了为君为臣之道。从为君之道出发,君王要提高自身的德行修养,保持谦恭、勤俭的作风,公心为民,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从为臣之道出发,臣子要忠于君王,报效国家,秉承刚正无私的精神,不可谄媚趋利,谨防谗佞小人接近君王,安其本分,持守臣位。不论为君为臣,都当遵循“时势”,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时俱进。
    • 张小祥
    • 摘要: 李觏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其改革思想与新时代下中国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有相似之处,同时李觏的部分政治思想在当今这个新时代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李觏政治思想的发展背景以及其政治思想的重民、勤俭、强军三个方面在新时代这一视域条件之下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赖井洋
    • 摘要: 李觏与唐甄基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以"义利并行"为价值原则,倡导富民富国之社会功利.两人的思想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质.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其功利主义思想的历史联系及社会作用.
    • 田文军
    • 摘要: 历史上有学者肯定李觏学说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学术思想的联系,认为李觏"先于周、程、张、朱数十年,常与范希文诸贤辈上下议论,畅发乎尧、舜以来相传之旨,于是理学大明,儒风蔚起,识者谓濂、洛、关、闽之学,皆先生有以启其绪焉."这种论说中所肯定的李觏哲学的历史影响,与历史的实际存在一定距离.因为,从北宋道学发展的实际来看,不论是李觏的"礼学"还是"易学",对于周、程、张、朱各家学说的具体影响都十分有限.但是,就李觏力图通过对"易"、"礼"之学的独立思考,诠释与建构"邦国之龟筮,生民之耳目"的学术追求而言,确实与道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趣向是一致的.因此,不论是李觏的"礼学"还是"易学",都应当是构成北宋早期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赵炎峰
    • 摘要: 李觏继承了宋初儒者对"积弊"反思的"忧患意识",强调政治变革.但与胡瑗等人不同的是,他并没有过分强调"王道"主义的政治理想,而主张改革的基本面向应该是"经世济民".基于此,他的政治哲学侧重于对《周易》《周礼》的诠释中,一方面从"天命""人性"的角度强调事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借助《周礼》表达其"礼乐""刑政"并用的制度哲学建构思想.李觏是庆历诸儒中偏重事功的个体存在,他的事功政治哲学显示了北宋初期经学政治哲学蕴含的多元化特征.
    • 杨艳
    • 摘要: 无论是宋、明所刊李觏全集、李觏年谱,还是南宋末年建昌籍文人张渊微、赵时峥所作跋、记,均无"盱江书院"的相关文字,亦无李觏曾立盱江书院的相关记载.其实,称李觏曾立盱江书院的文字来源不甚可靠,乃明代文人讹传所致.盱江书院实为南宋开庆年间建昌知军曾埜所立,它是南宋理宗时代兴建官办书院之风的产物.而就李觏而言,教学授道始终是他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是其一生未曾创立书院的深层次原因.
    • 焦秀萍
    • 摘要: “礼”是儒家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是儒学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自汉代开始凋落、魏晋日渐衰微的儒学传统,至北宋时已面临诸多阻滞.北宋中期很多儒者都自觉担当起复兴儒学这一历史使命,李觏无疑是重要代表之一.他秉承了先秦儒家关怀民生、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揭露宗教对儒家礼治的冲击,为复兴儒学扫清外在障碍;提出“礼顺人情”的观点,为复兴儒学奠定民众基础;提倡将礼制度化,为复兴儒学提供制度保障,构建了层层深入又步步紧扣的儒学复兴体系.李觏的理论不仅为北宋中期复兴儒学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实则成为了两宋功利主义学说的一个历史源头,而且为理学家构建思辨本体论的新儒学体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