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主体
智能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75719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商场现代化、湖南工业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2011年度技术交流会、2006年中国西部地区信息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系统工程会议等;智能主体的相关文献由294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忠植、马炳先、吴哲辉等。
智能主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7193篇
占比:99.98%
总计:757324篇
智能主体
-研究学者
- 史忠植
- 马炳先
- 吴哲辉
- 张海俊
- 张维明
- 于欣佳
- 刘箴
- 叶冰
- 姚莉
- 张申生
- 徐颖蕾
- 程涛
- 陈小平
- 陈鹰
- 于镭
- 周晓俊
- 周熠
- 孙骁
- 孟宏涛
- 张旻
- 张晓君
- 张登银
- 徐小龙
- 徐振宁
- 李建军
- 李晓磊
- 杨庚
- 杨灿军
- 柴跃廷
- 梅鲁海
- 温建勇
- 潘云鹤
- 潘和平
- 熊婧夷
- 王丽晖
- 王怀民
- 王迤冉
- 田国会
- 程春玲
- 章韵
- 肖祥芷
- 董明楷
- 郝一江
- 郭瑛
- 钱君
- 陈丹伟
- 顾寄南
- 魏宝刚
- GUO Su
- QIAO Lin HUANG Wei-tong WEN Qi FU Xiao-long
-
-
昝廷全;
周仪涵;
周赟
-
-
摘要:
智能传播是传播学和人工智能等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信息通道。产生这个新的信息通道的关键因素是智能传播主体的出现。为了揭示智能传播主体的本质,本文提出了人工智能的一个系统化定义;通过对传播主体从人到智能主体的演化历程的梳理,揭示出智能传播主体必须满足自主系统的条件,其核心功能就是信息自组织;从哲理、数理和技理三个层面对智能传播的概念、内涵与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能传播的系统模型;比较详细地探讨了社会媒介化的含义及其数学描述,特别探讨了智能传播环境对于经济学供求索交实现机制与途径的影响,为以信息自组织方式实现供求索交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建立了集论模型。
-
-
薛翔;
杨航
-
-
摘要:
从身体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切入,以行动模式为基点,探讨当新技术介入主持传播活动过程中,其智能主体如何进行"身体"实践的.研究认为,在当前的主持传播活动中,"人-机互动"是其智能主体进行新技术实践的显著特征,物理空间的"在场"和赛博空间的"缺席"是主持传播中"身体"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作为主持传播活动的内核所在,人格化和人际化始终是"身体"实践不可忽视的因素.同时,在主持传播活动中,智能主体的"身体"实践主要体现在内容生产、信息播报和情感交流三个维度.此外,还要警惕智能主体被新技术驯化,避免成为"身体"实践的数字劳工.
-
-
-
马利荣
-
-
摘要:
思维的发展已被证明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阶段,如何界定人工智能思维(即AI思维),如何让中小学生的AI思维得到发展,还面临着巨大挑战.研究者通过文献法、归纳法,阐明了AI思维的概念,并逐步建立了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中心的中小学生AI思维学习模型,以帮助教师清晰地把握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为有效促进学生AI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
-
孙清亮;
李小平
-
-
摘要:
为了解决在网络资源课程建设发展中存在的课程一次性制作、永久使用而无后期建设的问题,为了保持网络课程资源内容与社会科学发展同步,为了使教师从后续繁重的课程开发维护扩展工作中解脱出来,研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为智能体对象、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自顶向下的设计、借鉴专家系统及知识图谱思想、运用自育体建设策略的资源智能体课程自育系统设计方案,实现了智能资源课程系统架构的设计,并通过智能答辩评语资源体的开发和实现予以实证.研究将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生产者之间的矛盾,为今后教育资源的智能化、自动化、系统化开发奠定基础,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资源的创建、使用、更迭的深度融合.
-
-
王燕玲
-
-
摘要:
当前,鉴于人工智能技术时代带来的重大影响,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刑法迫切需要作出合理的改变。人工智能时代的犯罪主体蜕变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主体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升高,其最终结果是可以与“人”媲美甚至超越人的智能,这就直接从根本上冲击“人”作为犯罪主体的刑法地位,也引发了智能主体是否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及其客观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
-
-
孙玮
-
-
摘要:
本文从存在现象学、技术现象学、后人类理论出发,结合移动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媒体实践,回顾并探讨了身体议题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基本状况,以及对传播学创新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聚焦交流者的身体,在描述传播主体从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过程中,呈现并阐释了传播与多种身体形式、多重在场方式的复杂关系.据此认为,所谓在场或缺席,即是主体现身或脱离于现实与虚拟杂糅的关系网络,传播就是编织关系网络的身体实践,物理的、信息的、意义的多重网络通过传播聚焦于智能身体这个节点主体.传播研究必得回归身体世界,将自身重新放置到当前智能主体的世界中,才能重建传播与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关联.
-
-
尹智刚;
王延章;
倪子建
-
-
摘要:
学界对技术合作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大体可以分为演化经济学和技术路径两种思路.但是,演化经济学缺少数量方法上的分析,无法反映促成合作的微观基础.而技术的路径依赖,锁定等方法只是关注技术,而忽视了参与合作的主体.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Agent的仿真建模方法.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对模型展开讨论,首先讨论了技术合作创新的微观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Agent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模型.最后本文对仿真实验进行了总结.
-
-
-
李育生
-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信息系统安全领域之中对于智能协作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通过智能协作技术建立一种新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节点上都会有一组智能主体,智能安全主体主要是由一些安全机制和模型构成.其中有一个服务器主体主要负责管理节点间的通信,一个管理者主体负责各个智能安全主体间的合作调控过程,一个计划者主体负责设计有效的通信计划和智能安全主体之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其次,从系统角度简述了安全体系的工作原理和实现过程.
-
-
李晓磊;
张承进;
田国会;
张攀
- 《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针对目前物资储配系统存在的整体运行效率低、系统结构适应性差等问题,利用智能主体系统对物资储配系统进行建模;对系统的各功能部分构建相应的智能主体,使得各主体能够在动态的运行环境中实时的进行任务分配、协商和优化决策,从而实现系统整体的高效稳定运行.
-
-
任彦;
方程;
陈洪辉;
罗雪山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系统工程会议》
| 2004年
-
摘要:
基于智能主体和网格的特点,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角度对基于智能主体的网格(ABG)进行了体系结构建模和描述.从智能主体的基本能力、心智状态和功能行动的表示入手建立了ABG中主体的结构模型,从实现的角度设计了智能主体在ABG中的运行环境,对ABG中的智能主体、多主体组织和ABG本身建立了形式化描述的概念模型,并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对各类智能主体的目标、职能、责任、关系等进行了进一步描述,建立了ABG的层次结构模型.最后举例说明该模型在空间信息网格中的应用,并总结了ABG体系结构研究的优势和挑战.
-
-
-
-
-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数控技术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本文分析了现有检索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知识本体库和用户兴趣模型,以及潜在语义标引模型和智能主体技术,为用户提供准确的知识信息.研究目的在于设计一个具有一定智能性和人性化的专业检索系统,提高检索系统的语义性,提高信息采集质量,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准确的信息服务.通过原型系统的检索效果分析,验证了检索系统专业化和智能化所取得的较好的检索准确率,并使系统更具有人性化特点.
-
-
李海龙;
米梅
- 《2006年中国西部地区信息技术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学习型社会要提供个性化的网络教育服务,就需要一种能够自主满足用户教育需求的网络课程建设方法.本文引入智能主体和面向主体的软件开发方法,以知识点建设为基础,利用智能主体完成网络课程的自主构建,并就智能主体的内核进行了形式化的描述,完成了系统的原型研究.
-
-
-
高志全;
周熠;
陈小平
- 《2003中国计算机大会》
| 2003年
-
摘要:
建立目标后承的形式化推理系统是智能主体规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理论对目标的形式刻画还不够完善,尤其缺少目标推导的恰当模型.本文在分析目标推导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构造一个新的目标后承形式理论,研究它的有关性质,并与同类工作进行比较.
-
-
刘箴
- 《第五届中国计算机图形学大会》
| 2004年
-
摘要:
虚拟人可视为一个智能体,具有视觉感知的能力.本文实现了一种合成视觉的模型.为了提高视觉信息处理的速度,引入了Gibson的可供性理论来模拟虚拟人的视觉.可供性是关于空间、时间和行动之间的关系,虚拟人能够直接地感知到可供性.某个可供性是环境的不变量,在虚拟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设定语义信息来指导虚拟人的导航.场景的八叉树用来模拟虚拟人对空间的知觉,并引入注意机制来增强感知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