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晚婚晚育

晚婚晚育

晚婚晚育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53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瞭望、思想政治课教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等; 晚婚晚育的相关文献由253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朱英、周璇等。

晚婚晚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3 占比:100.00%

总计:253篇

晚婚晚育—发文趋势图

晚婚晚育

-研究学者

  • 佚名
  • 朱英
  • 周璇
  • 彭佩云
  • 本刊编辑部
  • 水银河
  • 金姬
  • 项彩芬
  • Vivi
  • 丁光清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晓明
    • 摘要: 作为法律按意思自治对待不加干预而交由当事人自主决定的最低年龄,法定婚龄反映多种法益的需要。我国法定婚龄是“晚婚晚育”政策的法律表达,其基于人口膨胀之事实,实质是通过延长婚育周期达到抑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社会老龄化不仅意味着长寿化,更意味着少子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通过变革婚育制度刺激生育,以改变失衡的人口结构。为此,应修改法定婚龄制度,降低允结婚年龄。法定婚龄的确定,应结合老龄化进程、历史传统、行为能力制度、教育制度与学制、民众接受程度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
    • 周凯欣
    • 摘要: 一、您会否因为工作安排而打乱自己的怀孕计划?作为医务工作者,晚婚晚育情况比其他工种要更突出。婚后选择怀孕生娃的医生妈妈需要很大勇气,当然不是想怀就怀的。医生妈妈的怀孕计划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仔细”,并不会刻意去做体检及改善饮食,毕竟婚后仍是“工作第一,患者至上”“地球不毁灭,我就不休假”等类似的“拼搏”状态。极少数门诊医生可以如期“获宝”,剩下的可能大多数觉得怀孕是确切的随机事件,不怨天不怨地,只是怨“自己愿不愿意”。
    • 沈方; 张庆英
    • 摘要: 晚婚晚育的大龄青年小陈(化名)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她的牛宝宝,前期产检的重要项目如早孕NT(颈后透明带扫描)、无创DNA、畸形筛查、O克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都在正常范围内,虽然有前置胎盘,不过进入晚孕期没有异常阴道出血,让她安心了不少。胎儿超声检查显示生长径线也在正常范围内,一切都很顺利。然而到了34周,第一次做胎心监护出现了胎心减速,休息后复查胎心监护正常。复查胎儿超声却发现,羊水比5天前少了很多(羊水指数53毫米),宝宝估计体重反而轻了200克左右,有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可能。
    • 张书维
    • 摘要: 古今中外,人口问题事关国本,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核心要素都取决于整体的生育水平。因此,从生育环节入手,就切中了人口问题的要害。我国的生育政策,历经四十余年的执行与变迁,深刻影响了世界人口的走势及亿万家庭的命运。1980年,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式确立,1982年,“提倡公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至2011年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两年后放开“单独二孩”,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结束(李朔严、张克,2016)。再到2021年三孩政策正式出台,政策导向由过去的限制生育转向了鼓励生育,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正在完善之中。政策调整为的是顺应时代变化。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比2010年减少了0.48人;继2020年人口出生率首次跌破10‰之后,2021年再创历史新低平均家庭户规模数据来源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0年人口出生率为8.5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人口出生率为7.52‰。
    • 江一浙
    • 摘要: 34岁的优优晚婚晚育,备孕、怀孕、生产……经济条件优渥的优优“晋级”为宝妈的征途还算顺利。唯一的波折是在怀孕第37周时,因为羊水偏少,做了剖腹产。产前为了增加羊水,拼命喝鸡汤、鱼汤,还吃了很多西瓜、黄瓜、哈密瓜,临产前一周体重至少增加了5斤。
    • 尹介
    • 摘要: 对于能否成功顺利的生产一个健康的宝宝,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放在孕妈身上,而忽视了爸爸的责任。其实,生娃是两个人的事,爸爸的准备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高龄产“父”,更需要注意了。高龄产父精子质量在下降一般男性超过45岁,就可以被称之为高龄产父了。现实中,随着晚婚晚育以及二胎的放开,四五十岁才“老来得子”的人屡见不鲜,似乎也没啥问题。但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育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 贺丹
    • 摘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民素质不断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受在校时间延长、婚育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晚婚晚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婚育推迟已经成为拉低我国新时期生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 王广州; 周玉娇
    • 摘要: 本研究在分析1953年~2020年中国家庭规模变动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家庭规模变动的主要因素以及家庭规模变动的社会内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庭规模持续减小,2020年的下降速度更快,进入平均户规模低于3.0的新阶段,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减态势加快;在20世纪90年代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后,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规模缩减的影响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混合作用;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家庭功能和代际支持能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使空巢家庭面临比较突出的养老问题.
    • 贾楠
    • 摘要: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推动三孩生育政策的落地实施,不仅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还需要切实发挥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解决晚婚晚育、教育焦虑、女性就业压力等问题,更好地解决育龄夫妇"不想生、不能生、不敢生"的难题。
    • 罗倩仪
    • 摘要: 母亲是外婆四十岁时生下的幺女,而母亲又是晚婚晚育的,所以当我对外婆产生记忆时,她已年过七十,垂垂老矣。在我记忆里有一幅极美的画卷,是关于我和外婆的。那是外婆弯着腰在菜园子里忙活,我淘气地趴在地上捉蚂蚁。菜园里的蚂蚁总是特别大,我振振有辞地对外婆说:“这些蚂蚁肯定是偷吃了菜园里的大西瓜才长这么大的!”外婆听罢,呵呵直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