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
《明报》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1年内共计2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3篇、专利文献6825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瞭望、南风窗、做人与处世等;
《明报》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双、卞、蒋连根等。
《明报》
-研究学者
- 双
- 卞
- 蒋连根
- 魏承思
- 众
- 张达明
- 方
- 林青霞
- 沈
- 吕新河1
- 张朝元
- 李怀宇
- 杜冶秋
- 杨早
- 秦朔
- 董仲舒
- 许永超
- 陶然
- 马家辉
- 黄恽
- Mark
- 一鸣
- 丁爱波
- 严家炎1
- 严晓星
- 严飞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道路课题组
- 丰盈
- 云阳1
- 井永战
- 亦舒
- 今天
- 任中南
- 何秉正
- 佚名1
- 侯爱兵
- 侯爱兵1
- 傅国涌
- 傅国涌1
- 关飞
- 刘再复
- 刘国重
- 刘已凤
- 刘正英
- 刘磊
- 刘薇禛平1
- 南亭
- 南玉杰
- 卡
- 史飞翔
-
-
郭丽
-
-
摘要:
1972年9月23日,《鹿鼎记》的最后一篇在《明报》连载完毕。这一年,金庸48岁,正值创作的黄金期。这部共刊载了2年11个月的《鹿鼎记》,成为了他的最后一部长篇武侠小说。
-
-
哈叔
-
-
摘要:
曾经有人向金庸先生: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老爷子回答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金庸年少时,因打抱不平,两度被学校退学;写武侠小说,十七年十五部作品,部部经典;办报纸,《明报》成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做学问,全院七个系,他能教六个;八十一岁高龄还赴英国学习,建书……老先生自己闹腾了一辈子,也在所有人的生命里大闹了一场,如今转身悄然离开。人生如此,应该是最难得的吧。
-
-
金进
-
-
摘要:
1949年前后,一批文人到达香港,他们参与建构着香港的当代文学图景。随着娱乐文化的大行其道,这批文人的作品迅速成为香港电影可资利用的文学资源,武侠小说家金庸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从1955年2月8日在《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9月23日《鹿鼎记》在《明报》连载结束,查良镛为我们所注意的是其"武侠小说家金庸"的一面,而查良镛的另一面"影人林欢"却少有人讨论。
-
-
-
-
摘要:
据香港《明报》网站报道,按照香港特区政府所推行的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特区政府信息科技总监办公室高级系统经理邓健兴表示,首阶段将在灯观塘和启德发展区安装约50根智慧灯柱,预计6月底正式投入运作。第二阶段则将在中环和金钟、铜锣湾和湾仔装设智慧灯柱,预计今年年底启用。
-
-
林青霞
-
-
摘要:
2004年12月5日,我的第一篇文章刊载于《明报》,至今已逾15年,现在才准备出第三本书,我清楚知道自己不是作家。只是这15年里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偶尔有所感触,心中有话想说,就会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我习惯深夜写作,通常是早上6点完成,然后我会迫不及待发给好友金圣华,等她7点半起床,请她打开计算机,听完她对文章的回应,我才安心睡觉。
-
-
-
林以亮1
-
-
摘要:
金庸先生在去年的10月30日去世。而我们选摘的这篇访问记却发生在50年前,1969年8月22日,今天读来依然有意思。访谈地点在香港大坑道金庸的书房,当时《笑傲江湖》正在《明报》上连载。访谈由林以亮策划、陆离记录、翁灵文摄影,可惜今天未找到当时的照片。同时参与访谈的还有王敬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