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7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艺美术、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40361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收藏.拍卖、文艺生活·文海艺苑、美术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年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9年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等;新艺术运动的相关文献由48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卫、罗咸辉、香尔等。
新艺术运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0361篇
占比:99.66%
总计:140837篇
新艺术运动
-研究学者
- 吴卫
- 罗咸辉
- 香尔
- 许琳
- 郑瑛
- Ben Ritter
- Jen Renzi
- 何璐西
- 刘大平
- 刘松茯
- 张红霞
- 晨朋
- 王春雨
- 赵前
- 严屏
- 冯然然
- 刘少才
- 包锋
- 吕勤智
- 夏燕靖
- 孙小飞
- 宋媛媛
- 宋晓丹
- 宋涛
- 张双
- 张捷丝
- 曹原
- 朱孝岳
- 李晓明
- 李楠
- 杨婷
- 杨自强
- 林玮婷
- 武国庆
- 洪立昂
- 牛焕
- 王书利
- 王建学
- 白玉倩
- 程宏谊
- 肖曼静
- 袁帅
- 西塘
- 许佳
- 谢少瑛
- 郝康绮
- 郭新
- 金学艳
- 钱丹丹
- 陶宇
-
-
-
何璐西;
刘大平
-
-
摘要:
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拉开序幕,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延伸传播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新艺术在中国多地多个艺术领域流行开来,完成了东西方文化传播。其中,中东铁路沿线建筑与装饰承载着新艺术运动的完整演化表达,整个过程超过30年,并持续影响着主要城市的建筑与装饰风貌,最终在中国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新艺术形态。本文着眼于中国新艺术的传播过程,并以作为中国新艺术主流的中东铁路建筑与装饰为对象,探讨中国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特征和价值。
-
-
张若天
-
-
摘要:
阿尔丰斯·穆夏作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更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目前国内外对穆夏的研究以个人传记居多,其艺术作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设计领域,对造型领域的绘画作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意在梳理国内外对穆夏艺术作品研究的基本脉络,为今后广大学者更深入地研究穆夏作品提供助益。
-
-
设计杂志编辑部
-
-
摘要:
西班牙策展人朱利·卡佩拉曾说,“设计并不是只有商业或艺术价值的。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社会价值,要有道德的精神在里面。如果设计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快乐,它的意义就不存在。”纵观现代设计运动,从威廉·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一直到“新艺术运动”,再到包豪斯的建立,无不抱着以设计改变社会的理想,希望利用设计来建立一个较好的社会,通过设计来改变社会的状况,利用设计来达到改良的目的,坚信艺术与设计具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具有改变个人生活和生活方式的力量。带有一些理想主义成分的社会伦理关系是设计概念得以生成的一个前提。
-
-
方明
-
-
摘要:
新艺术运动风格曲线派的设计大量采用植物和花卉为灵感动机的曲线,交织成复杂的图案,形成独特的形式语言。其在中国平面广告中的运用从19世纪至今,除去部分的原封不动的移植,更多的是与中国地域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中国的新艺术运动特征。随着审美的轮回,平面广告设计语言将会为作品添加更多细节,以更繁复的视觉层次制造设计美学的风格与个性,服务于品牌传播。
-
-
毛文沛
-
-
摘要:
阿尔丰斯·穆夏是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新艺术运动重要的领军人物之一,创造了风行一时的商业装饰艺术的“穆夏风格”。作为吸收了多种文化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穆夏风格”在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促进艺术文化交流及融合的意义,并且将商业性和艺术内涵相结合,获得了巨大成功。文章从穆夏早期商业化设计风格的形成及其装饰语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其形成过程及特点进行梳理,认为它受到了东西方不同绘画特点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设计风格,对当代设计和插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
-
徐可
-
-
摘要:
新艺术运动的翘楚奥布里·比亚兹莱,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设计师与平面插画艺术家。受日本浮世绘美学观、东方艺术风格以及西方唯美主义、古典主义等多种风格影响,他的作品通过黑白线条、块面的排列组合构建出一种怪诞、荒谬且带有东方气息的秩序,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律动,极具视觉冲击效果和实用价值。这种设计风格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一阵“比亚兹莱热”,影响了一批早期的中国装帧设计师。比亚兹莱设计风格的产生与东方艺术的影响息息相关,随后又对中国产生了反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其创作内涵、风格和画面构成元素等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
-
何璐西;
刘大平
-
-
摘要:
始于19世纪末的新艺术运动带来一个开放的话语场。在建筑理念上,新艺术运动以创新、无畏的精神作为指引,重新审视了生命精神与自由意志于建筑的意义,激发了建筑全新结构的创造,为现代建筑发展前沿的探索提供了突破口。本文以新艺术理念中相互联系的自然与自由、逻辑与精神、创新与反叛为出发点,分析新艺术运动与现代建筑创作之间从外到内的关联性,揭示新艺术运动对当代建筑艺术思维创新与自由精神的引导作用,探索建筑中突破功能目的以创造更具情感张力和精神连接的建筑艺术创作思路。
-
-
陶海峰;
王雅乐
-
-
摘要:
19世纪末,源于法国的新艺术运动逐渐兴起,成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渗透到不同的设计领域,传播到世界各地,20世纪初的中国也深受其影响。当时,初学艺术的叶灵凤深受比亚兹莱画风的影响,其设计与创作都带有比亚兹莱的影子,被后人称作“东方比亚兹莱”。该文通过阐述新艺术运动对叶灵凤书籍设计的影响,总结新艺术运动对东西方艺术交流的作用。叶灵凤不仅吸收了西方的新艺术设计思想,而且融合了东方的文化思想,其书籍设计作品独具特色,是东西方艺术碰撞的缩影。
-
-
无;
沙漏(编译)
-
-
摘要:
34餐厅位于葡萄牙吉马良斯市的历史中心区,是业主为了满足更大的场地需求而重新选址并加以改造的新空间。新设计延续了原餐厅的私密性及固有的绿色和木质元素,更保留了原餐厅的精神内核和品牌精神。设计师试图探索一种新的美学表达方式,并在"新艺术运动"中寻求灵感。从色彩特征(棕色和绿色),到空间不对称的形态、装饰元素(木质天花板和木质线条)的重复以及植物的使用,共同营造了一个视觉元素丰富的迷人空间。由于新餐厅所在的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加之具有典型中世纪风格的原建筑又立于一处不规则的地块之上,其狭长的平面布局非常考验设计师的空间塑造能力。
-
-
许琳
- 《2014年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世界现代设计史对现代设计影响深远而有意义,它不仅让人们看见了前人的设计思维及设计作品,更为今后的设计指引方向.新艺术运动的发展历程让人们看到了不同国家在同一时期的对新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新艺术运动完全放弃任何一种装饰风格,提倡自然主义风格,强调在设计中不存在直线,在装饰上突出表现为曲线、有机的植物形态,而装饰的动机都来自于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时代必然现象,艺术家的成就和作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思潮,新艺术运动风格表现细腻、装饰性强,色彩艳丽大胆,造型多变怪异,无论在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都是以大量的植物花卉为基础,植物花卉的大量使用也使新艺术运动成为“女性风格”(a feminine art)运动,他与简单朴实的工艺美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
-
-
张书鸿;
刘文君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9年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在室内设计史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地对新艺术运动与洛可可设计风格之间进行对比与研究,并阐述新艺术运动的美学特点及其对现今设计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新艺术运动在其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并试图阐述新艺术的这种承前启后性的历史作用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