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0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0篇、专利文献29887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现代诊断与治疗、海峡药学等;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静、王艳、刘增芳等。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887篇
占比:99.40%
总计:30067篇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研究学者
- 王静
- 王艳
- 刘增芳
- 孟华
- 庄婉珠
- 张健
- 张晓博
- 杨海
- 杨秀萍
- 梅玲华
- 王欣欣
- 石卉
- 赵静
- 陈美红
- 丁传刚
- 万诚
- 付喜英
- 付田丽
- 仝大鹏
- 何依绮
- 何旭
- 何柳
- 何源
- 余晓婵
- 傅万海
- 储丽秀
- 元红梅
- 冯方荣
- 冯永胜
- 冯艺
- 刘亚军
- 刘亚玲1
- 刘先知
- 刘军
- 刘同菊
- 刘巧红
- 刘新华
- 刘旸
- 刘明喜
- 刘海红
- 刘玲
- 刘祖亮
- 刘运华
- 刘远红
- 刘长靖
- 刘雪琴
- 华子瑜
- 卓志强
- 单丽玲
- 卢燕玲
-
-
张秋愉;
袁敬
-
-
摘要:
目的探讨舒普深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肺炎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舒普深治疗,观察组采用舒普深联合氨溴索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两组的PaO_(2)水平升高,PaCO_(2)、TNF-α、IL-6水平降低,观察组的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_(2)、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普深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及炎性因子,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
刘远红
-
-
摘要: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头孢他啶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该院收治的105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3)与观察组(n=52)。对照组采用头孢他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指标[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49/52),高于对照组的81.13%(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头孢他啶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炎性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头孢他啶治疗。
-
-
李微;
廖惠映;
李妹清;
赖洁玉;
刘玲
-
-
摘要:
目的 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86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红霉素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吸氧、呼吸道管理、纠正电解质失衡等辅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前后炎性标志物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红霉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黄超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培养及痰液培养结果分为细菌组(细菌感染患儿,n=54)及非细菌组(非细菌感染患儿,n=46),两组均接受血清25-(OH)D、PCT、CRP和WBC水平检测,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血清25-(OH)D、PCT、CRP和WBC联合检测的应用效果。结果细菌组血清25-(OH)D、PCT、CRP和WB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感染的准确度、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OH)D、PCT、CRP和WBC联合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
-
吴盼盼;
田秀英
-
-
摘要: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85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43例观察组和42例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增加美罗培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相关体征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8水平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治疗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80.95%(χ^(2)=4.242,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较确切,可通过降低血清hs-CRP、IL-8水平改善患儿机体炎症反应与临床相关症状。
-
-
张云芳
-
-
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与多巴胺联合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70例2019年2月-2021年1月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分组,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对症抗感染等方法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氨溴索与多巴胺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综合治疗组疾病疗效、细菌学转阴的时间、症状消失的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的总天数、相关的炎症因子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在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方面,常规对症抗感染结合盐酸氨溴索及多巴胺联合具有良好预后效果,可有效缩控制机体炎症情况,改善新生儿的预后。
-
-
李迎敏;
杨小庆;
赵旭晶
-
-
摘要: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CD64(nCD64)指数、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水平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n=36)与非重症组(n=77)。比较两组新生儿nCD64指数、血清PCT及IL-6水平,分析其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重症组新生儿nCD64指数、血清PCT及IL-6水平高于非重症组(P<0.05);nCD64指数、血清PCT及IL-6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83,0.605,0.234;P<0.05);nCD64指数与PCT、IL-6水平正相关(r=0.481,0.246;P<0.05),PCT与IL-6水平正相关(r=0.206;P<0.05);nCD64指数、PCT、IL-6、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诊断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99、0.846、0.635,三指标联合曲线下面积值为0.942。结论:nCD64指数、血清PCT及IL-6水平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在评估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情中有重要价值。
-
-
叶艳艳
-
-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几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儿血气指标变化、血清免疫蛋白水平、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动脉氧分压(PaO2)和经皮血氧饱和度(TcS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D4+、CD8+、CD4+/ CD8+和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临床疗效差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血气指标,提高患儿免疫功能,缩短临床症状改善周期,提高疗效水平,安全性较高.
-
-
纪小梅
-
-
摘要:
目的:探讨联用盐酸氨溴索和头孢他啶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112例感染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6例患儿.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对照组患儿采用头孢他啶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儿联用盐酸氨溴索和头孢他啶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儿咳喘症状消失的时间、退热的时间、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吸痰的频次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咳喘症状消失的时间、退热的时间、肺部啰音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其吸痰的频次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其血清CRP、PCT、sTREM-1、MCP-1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联用盐酸氨溴索和头孢他啶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改善此病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其住院的时间,降低其血清炎性指标的水平.
-
-
邓健;
王少华;
黄洁玲;
郑雪媚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γ-干扰素(INF-γ)及T淋巴细胞水平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90例作为研究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69例)和重度组(21例);另选取健康新生儿90例作为参照组.检测并比较研究组和参照组的PCT、INF-γ 及T淋巴细胞(CD3+和CD4+、CD8+、CD4+/CD8+)水平,轻度组和重度组患儿血清PCT、IFN-γ 与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研究组PCT(3.89±1.10)ng/ml和CD8+(28.01±4.16)% 高于参照组的(0.10±0.03)ng/ml、(21.09±4.39)%,CD3+(62.07±6.82)% 和CD4+(35.12±6.28)%、CD4+/CD8+(1.38±0.45)低于参照组的(70.85±5.14)%、(43.28±6.73)%、(1.89±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PCT、CD8+水平低于重度组,CD3+、CD4+与CD4+/CD8+水平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的血清PCT和T淋巴细胞水平与健康新生儿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用于患儿的病情诊断与评估.
-
-
-
-
-
-
-
-
-
-
- 吉林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19-07-19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杨素在制备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肺炎药物中的应用,白杨素,又称白杨黄素,化学式为C15H10O4,化学名为5,7‑氢黄酮,5,7‑二羟基黄酮,是从紫葳科植物木蝴蝶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杨素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血脂、抗炎、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白杨素能够应用在制备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肺炎药物中,白杨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肺炎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人肺上皮细胞侵袭试验以及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模型,证实了白杨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肺炎的保护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