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据重建

数据重建

数据重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8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558557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科教文汇、地球物理学报、气象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等;数据重建的相关文献由86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华、付丽华、冯丹等。

数据重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8557 占比:99.98%

总计:558671篇

数据重建—发文趋势图

数据重建

-研究学者

  • 张华
  • 付丽华
  • 冯丹
  • 杜利民
  • 杨海燕
  • 罗宇
  • 吴素贞
  • 朱登明
  • 李宏伟
  • 毛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伟光; 侯美亭
    • 摘要: 随着遥感数据的不断积累,植被遥感产品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时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对阐明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及分析有关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云遮挡、仪器误差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植被遥感产品的观测质量,往往造成连续观测数据的缺失。对存在数据缺失的序列进行时空重建是准确提取序列变化特征的重要前提,时空重建就是充分利用遥感数据的时空相关性对数据缺失进行插值以及平滑滤波,以重建完整时间序列。本研究主要以植被遥感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对以往常用的时间序列重建方法进行了简要回顾,时间序列重建大致包括插值、平滑2大步骤,插值又分为基于时间的、基于空间的、时空相结合的插值3大类型。然后,以模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间序列、GIMMS NDVI真实时间序列为例,并随机制造不同比例的数据缺失,对比了线性插值、奇异谱分析、Whittaker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等4种常用的不同类型的数据重建方法的时间序列重建效果。结果显示,4种方法的表现各有优劣,但Whittaker方法显示了整体更好的性能。由于随区域的不同,插值方法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故不同数据重建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推广验证。
    • 冯锐; 纪瑞鹏; 武晋雯; 于文颖; 刘丹; 陈妮娜; 王莹; 张玉书
    • 摘要: 为建立中国风云三系列气象卫星长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选用滤波和函数拟合方法,针对林地、湿地、水稻、玉米、大豆、城市和水体7类地物开展数据重建效果定量分析,确定最佳数据重建方法,并在辽宁省开展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Asymmetric Gaussians,AG)、Savitzky-Golay滤波法(SG)、双Logistic函数拟合法(Double Logistic,DL)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四种方法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去噪能力。SG方法对噪声比较敏感,HANTS方法在低值区受噪声影响大。AG和DL方法平滑效果较好,DL方法的峰值更接近于原始峰值。在高植被覆盖区和季节性作物区,SG方法相关系数最高(>0.93)、均方根误差最低(<0.1);在城市和水体低植被指数区,HANTS方法相关系数最高,为0.87,但四种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均在0.06左右,差别不大。综合考虑曲线和定量分析结果,选取SG方法进行辽宁省植被指数数据集数据重建。辽宁省植被指数数值高低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植被类型相符合,东部山区林地植被指数最高,达到0.75以上。2009—2020年,辽宁省NDVI年均值存在波动,不同地物植被指数变化存在差别,水体和城市植被指数变化相对较小,旱田作物(玉米、大豆)的植被指数受干旱年的影响植被指数变化稍大。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植被指数年内均呈单峰分布,与一年一熟型吻合,均在8月上旬达到最大值。
    • 方敏; 毛文书; 徐卫红; 王雪芹; 罗张咏
    • 摘要: 为研究眉山地区霾日时空演变特征,基于眉山市6个区县2015~2019年相对湿度、能见度、天气现象以及空气污染物浓度等资料,通过肯德尔相关系数等方法选取最优霾日判别方法重建了眉山地区霾日气候数据序列,最后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分析了眉山霾日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眉山地区,方法2(日均90)更适合用于重建霾日气候数据序列。1980~2015年眉山地区年霾日数总体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年平均霾日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在青神县为一个大值区。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眉山地区霾日时空变化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东坡、彭山两区霾日变化一致,其余四县呈相反的变化,结合小波分析表明21世纪初眉山地区霾日具有较明显的2~4年的变化周期。研究为眉山地区霾天气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各地重建霾日气候数据序列提供一些借鉴。
    • 宋杰; 沈润平; 贾艺娇; 胡颖; 覃敏; 王宇琦; 黄安奇
    • 摘要: 叶面积指数(LAI)是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参数,因大气等条件影响,遥感LAI时序数据存在着质量低、连续性差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基于ArcGIS Engine和ENVI/IDL的LAI时序数据重建系统构建方案,采用C#/IDL混合编程技术,引入项目组提出的综合滤波算法,实现了遥感和GIS数据联合处理与分析,可识别和修复MODIS LAI时序产品的低质量数据和异常点,重建出整体稳定性较好的高质量数据。采用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构建的LAI空间数据库,可实现对LAI遥感影像、土地覆盖数据、质量控制文件等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LAI数据重建的系统化简化了操作步骤,并在可视化处理的同时,高效地为全球或区域环境变化、植被动态监测、土地覆盖变化和物候信息提取等生态环境研究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数据。
    • 邰文飞; 申文明; 蔡明勇; 申振; 张新胜
    • 摘要: 受云、冰雪、气溶胶等因素的干扰,遥感时间序列数据集包含大量噪声。基于TIMESAT软件中非对称的高斯函数拟合法(AG)、双Logistic曲线拟合法(D-L)、Savitzky-Golay滤波(S-G)3种拟合方法重建了弗吉尼亚州韦兹县、陕西省神府地区、山东省兖州市不同类型的NDVI时序数据集,从空间格局和植被覆盖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了3种方法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①气候、海拔、地形和主要植被类型等因素将对数据重建结果产生影响,3种方法均有一定去噪能力,S-G方法的重建更关注“细节”,但保留了大量噪声,AG方法和D-L方法更加注重整体效果,重建后的时序曲线较平滑,符合植被生长变化的连续性规律,但会损失时序曲线的真实局部变化特征;②NDVI时序数据重建结果受植被覆盖类型影响较大,3种方法的耕地重建效果均较好且相差较小,AG方法和D-L方法对林地的重建质量高于S-G方法。
    • 王德英; 张凯; 李振春; 张医奎; 许鑫
    • 摘要: 数据重建是地震资料处理中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压缩感知(compress sensing,CS)已经在数据重建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CS的关键是采样的随机性,随机采样将常规欠采样引起的互相干假频转化为较低能量的不相干噪声。一方面,传统的随机采样方法缺乏对采样点的约束,导致产生过多的噪声干扰,分段随机采样可有效地控制采样点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单一的数学变换会导致信号的不完全稀疏表达,影响数据重建效果,形态分量分析(morphological component analysis,MCA)将信号分解成几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成分以逼近数据复杂的内部结构。本文在MCA框架下找到了一个新的字典组合(Shearlet+DCT),并使用块坐标松弛(block coordinate relaxation,BCR)算法得到最优解,从而获得理想重构结果。对实际资料的实验表明,该方法在重建分段随机采样数据时具有较好效果。
    • 杨文博
    • 摘要: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常常会出现数据缺失的情况,需要对缺失的地震道进行重建。目前,针对地震数据重建问题,多采用Radon变换的方法,而Radon变换的求解以传统的共轭梯度法为主,计算量较大,收敛慢。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文章采用FISTA算法求解Radon变换目标函数,研究了基于FISTA算法的Radon变换地震数据重建效果,并在相同的迭代次数下开展了基于共轭梯度法和FISTA算法的重建误差分析。模拟数据表明,采用FISTA算法重建地震数据可以获得较高的重建精度。
    • 崔庆辉; 芮拥军; 秦宁; 刘鹏翔; 隆文韬
    • 摘要: 在陆上油田,受地表障碍物限制,常规的基于规则采样理论的地震数据采集越来越难以实现,同时为了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地质问题,需要更密集的空间采样,造成地震勘探成本急剧上升。为了适应复杂的地表条件和节省勘探成本,基于压缩感知理论设计随机地震观测系统,利用高维空间低秩约束算法完成随机地震数据的高密度规则化重建,通过理论模型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同样采样密度下,该方法能获得比规则采样更好的成像效果,为当前东部老油区的高效高密度地震勘探探索一条新途径。
    • 崔建勇; 张曼玉; 宋冬梅; 罗升; 单新建; 王斌
    • 摘要: 地表温度(LST)是研究地表与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地表过程变化以及地热探测与地震热异常前兆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然而云覆盖现象导致MODIS LST产品存在大量空值,限制了LST的广泛应用。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同类地物不同时刻LST日变化相关性的MODIS LST重建算法。以新疆和田为研究区,使用2003-2015年MODIS 8d合成地表温度产品为实验数据,根据一天中同类地物不同时刻LST之间的相关性,以地表覆盖类型产品为依据,分别创建各类地物上午、下午和晚上与凌晨的LST回归模型,将三者的LST拟合回归至凌晨时刻的LST,然后取上午、下午和晚上拟合结果的最优组合以实现对凌晨LST的两步重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小误差为0.57K,误差均在1.2K以下,平均误差为0.92K。经验证,将该方法应用于其余3个时刻的地表温度重建工作中仍可得到较好的补值效果。与现有的LST补值方法进行对比可知,本方法以少量辅助数据实现了较高的补值精度和补值率,可为基于温度的地表过程研究和地震热异常检测等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 毛克彪; 严毅博; 曹萌萌; 袁紫晋; 覃志豪
    • 摘要: 地表温度是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高质量的数据对区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北美洲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较为异常,因此研究分析该区域的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的意义。文章基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结合地面站点、邻近像元和海拔数据重建了北美洲2002—2018年的遥感地表温度数据集,并分析了其17 a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重建的地表温度数据覆盖了所有陆地地表,数据验证表明精度在1°C左右。经过分析发现:北美洲17 a间以平均0.02°C/a的速度呈现波动增温趋势并在2016年达到历史峰值,此后2 a里地表温度直线下降,这与厄尔尼诺的影响密切相关;北美洲春秋两季的增温幅度较大,冬夏两季次之;阿拉斯加北部地区和加利福尼亚半岛区域近年来的增温趋势极为显著;植被和大气水汽显著地影响着地表温度的变化,40°N以北植被和大气水汽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变化,40°N以南植被和大气水汽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变化。根据北美洲平均地表温度周期波动的变化趋势以及厄尔尼诺的影响,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可以预测未来1~2 a整体地表温度变化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