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2435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9篇、会议论文122篇、专利文献3724508篇;相关期刊343种,包括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海洋技术、山西地震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等;观测系统的相关文献由5813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文成、符力耘、刘斌等。

观测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24508 占比:99.97%

总计:3725559篇

观测系统—发文趋势图

观测系统

-研究学者

  • 宋文成
  • 符力耘
  • 刘斌
  • 贾永刚
  • 魏伟
  • 何光明
  • 刘伟韬
  • 尹成
  • 赵春波
  • 敬龙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丽莹; 许海州; 王豆豆
    • 摘要: 观测系统设计是地震资料采集的基础,其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工作。高密度观测系统在多个实际工区的应用表明,经高密度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较老成果在信噪比和分辨率上有明显提高。本次研究基于高密度观测系统的主要采集参数与观测系统总成本、综合质量因子的关系,建立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多套观测系统参数进行最优性价比评价分析,计算其总成本和综合质量因子,最终选取最优性价比的观测系统选出合适的观测系统参数,在保证采集质量的前提下使得采集成本最低。实际资料测试证明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王宏伟; 田晓峰; 酆少英; 秦晶晶; 谭雅丽; 魏学强
    • 摘要: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内地壳结构反射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前景,在安徽长江中下游池州—铜陵段完成气枪震源流动水体激发、岸上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探测试验,获得测线下方反射地震数据剖面。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具有传播距离远、穿透深度大等特点,在距炮点13 km处获得清晰地震波初至起跳信号,纵向上双程走时10.5 s可分辨出连续反射震相,推测为Moho面在剖面上的显示。通过试验对比选取最大覆盖次数面元网格输出线,最终获得较为清晰的叠加剖面,达到探测目标,证明气枪震源作为新型人工震源,可用于陆内流动水体反射地震探测。
    • 关冬晓; 李晓东; 斯琴; 雷晴; 颜龙; 郭春生; 王斌
    • 摘要: 钻孔倾斜仪是用来测量地壳微量倾斜和记录地球倾斜固体潮的仪器,相对于传统的洞体形变仪器,钻孔倾斜仪对台基的要求不高,基岩、破碎带、土层甚至海底都能正常观测,因仪器安装在地下几十米到几百米的钻孔内,可以避免人类活动和气象因素的干扰。经过网络化、数字化等多次改进升级,已成为中国地形变台网的主要仪器之一。台网观测运行评价必须以准确可靠的观测资料为基础,观测仪器运行是否稳定、故障处理是否及时,将直接影响地球物理台网整体运行质量及观测资料的连续率和完整率[1],如果故障周期较长,观测数据不可用,将对观测资料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观测资料的使用价值就会降低很多[2-5]。
    • 郭雷; 徐锡泉; 杨红樱; 段昊; 樊莎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地电阻率仪观测系统故障进行总结分析,准确地找出地电阻率观测系统产生故障的原因,总结各种典型故障的辨别方法和维修经验,提出更好的有效措施和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建设的最优方案。
    • 张万鹏; 李松营; 姚小帅; 金明方; 廉洁; 赵红利
    • 摘要: 为了利用地震槽波勘探技术准确探测断层,根据断层位置和产状的不同,分工作面内部断层探测、外部断层探测和其他情况等概化建立了10种典型观测系统模型;其中,工作面内部断层探测中又按断层在工作面内部位置、断层走向与测线夹角大小和断层落差大小细分为7种类型;分模型阐述了探测方法、炮检点布置和对应的数据解译方法等。以2个典型断层探测工程为例,分析了工作面巷道布置、煤厚、煤层赋存和构造发育情况等测区条件,根据拟探测断层的位置和产状等,对照观测系统模型开展了观测系统设计,在云顶煤矿11160工作面开展了反射法勘探,在观音堂煤矿25050工作面开展了透、反射法联合勘探,经数据解译和成果验证,实揭情况与勘探预测成果较为一致。
    • 周钦渊; 谌强
    • 摘要: 矢量波数变换法(VWTM)是一种被动源面波提取频散曲线的方法。相比于其他被动源面波方法,VWTM不仅能够从微动信号中提取到高模式面波的频散曲线,该方法还具有可任意布置排列、数据采集时间相对较短、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本文基于该方法讨论了由于检波器位置测量误差对提取频散精度的影响,对比了不同观测系统提取频散的差异,通过对正演的模型和野外实际数据提取频散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 王志刚
    • 摘要: 文章将三维地质勘探技术应用于西铭矿西十三采区勘探工作当中,首先通过波场调查、激发因素试验和接收因素试验确定出适合本采区勘探的最佳采集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并进行分析,全面掌握了煤层赋存形态和地质构造等情况,可为本区今后开发提供较为可靠的地质资料。
    • 喻兵良
    • 摘要: 出于安全、高效等因素的考虑,现代煤矿开采在布设巷道时需要精确探明诸如小断层、陷落柱和砂岩透镜体等煤层微小构造的分布特征,这就要求用于地质解释的地震时间剖面有足够高的分辨率。通过分析地震数据采集和地震数据处理对提高纵向分辨率的影响因素,认为地震资料采集需采用小药量激发,高频检波器或数字检波器单点接收,小道距、小排列和高采样观测系统,以获取高频原始地震数据。后期资料处理在做好静校正、叠前去噪等工作的基础上,应采用反褶积、反Q滤波和谱白化等处理手段,进一步提升资料主频,拓展资料频带宽度,达到提高纵向分辨率的目的。
    • 张德明; 刘志刚; 闫小伟; 乔彦国; 郑剑; 刘志毅; 姚政道; 杨卫宁
    • 摘要: 针对公山庙高密度三维区块沙溪庙组储层与围岩阻抗差异小及高密度采集成本与勘探效果难以平衡的问题,本文首先利用基于Xu-White模型的横波预测、近中远道精细储层标定和岩石物理模板的建立等叠前反演关键技术,进而通过叠前同时反演对工区内具有潜力的3号大型规模河道进行定量预测,以此指导井位部署。其次,较小的地层倾角及较小的的地震速度变化为抽稀地震成像成果数据指导地震采集设计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依据面元和覆盖次数设计了抽稀后的3种不同观测系统。然后为使各套数据没有时差,抽稀后的观测系统采用高密度数据的约束层析静校正量,其余处理参数参照高密度处理流程进行调整,并分析不同观测系统情况下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最后结合不同的观测系统设计对应的反演流程,分别从纵向分辨率与横向分辨率对各个观测系统识别不同规模河道的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有效性和经济型,依次优选出一套与高密度数据识别效果相当的观测系统。本次研究的抽稀试验期望从叠前反演的角度为该地区最佳观测系统论证提供技术支撑。
    • 陈朝晖; 林霄沛; 马昕; 管延锋; 周春; 张岳奇; 马克
    • 摘要: 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是全球海洋动力过程最复杂、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和全球海洋渔业产量最大的区域之一,然而,目前对该海区物理、生态及生地化循环等过程的认识仍受限于长期连续海洋观测资料的缺乏。本文回顾了国际上针对黑潮延伸体海区的相关观测情况和取得的主要进展,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该区域观测系统的构建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包括构建了全球首个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定点观测系统;发现黑潮延伸体海区海洋涡旋的平流效应对该海区模态水的总潜沉率贡献超过一半,所携带当地的模态水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就可到达海盆的西边界;基于潜标首次展示了黑潮延伸体区域3种不同类型次温跃层涡旋流速的直接观测结果,为开展其生成消亡机制及其全球次表层物质能量输运提供了重要的现场观测基础。最后,本文展望了今后观测系统的发展方向,即在跨圈层和多学科交叉方面发展成为我国在西北太平洋重要的深远海综合观测网络。这将为揭示多尺度物理-生物过程耦合、深海能量串级及其气候效应与深海碳循环等领域实现突破提供重要的观测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